APP下载

浅谈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效率的策略

2022-02-13邹碧桃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33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情境

邹碧桃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 广东东莞 523710)

如何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让“情”与“文”共生,让学生达成与文本的对话?要提高课堂效率,可从课前的准备工作、学生的预习、课堂的操作等方面入手。

一、课前的准备要充分

1.探测、掌握学生的学情

目前,“以学定教”的观念早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知和接受。我们在确定学案的时候要先了解学生的情况,即掌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状况、思维的特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习惯等。教师在接受一个新的班级前可以选择“课前了解”的方法对具体的学情掌握分析。课前了解的方法很多。例如:教师上课前可先对学生做问卷调查,或向原来的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情况,也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日常多与学生谈话,进行家访等活动,多方位了解学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动作、话语,都能向我们反映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学习习惯。教师还可通过探测性的问题和对话,适时地进行学情探测[1]。

2.学习目标的确定

(1)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兼顾

教师在上课前必须设立科学、简洁的目标。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后,教师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充分地预测学情,把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内容,作为教学的重难点。集中时间,整合问题,引导学生有重点地体会、感受、积累、运用,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

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上做到有的放矢。

(2)熟悉个学段目标

对学生每个年段要掌握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的要求必须熟悉,在设计教学并实时教学的时候才能符合要求,课堂才能有实效。

(3)正确解读文本的价值取向

首先要正确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和处理教材,提炼出文本的精华,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综合考虑到年段、单元目标,依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设定教学目标。

(4)渗透中华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能丰富语文学科内容,对促进孩子形成正确三观也有天然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联系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强调充分预习

课前预习,不但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要教会他们预习的方法,培养他们预习的能力。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扫除障碍

对于文本中的字、词、句,有不懂的,不理解的要先标示出来,然后查找资料,扫除阅读的障碍。对于生字,要根据目标要求会读会认,认清部首和拼音;对于词句,则要想办法理解。

2.摘抄资料

3.文本朗读,尤其要大声朗读

4.部分文章要求梳理文章结构,理清条理

5.教给方法

要教给孩子预习的方法,对于预习中需要使用的符号,需要注意的重点,要一一说具体。可以用绕口令的方式记住要求和方法。

画段:预习心得课文前,每个自然段前用数字表现自然段序号。这个做法从入学开始就能学会,可以让学生对文章段落有感性的认识。

画圈:对照课文后的生字,圈出课文中的生字。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要用不同的符号,明确每个生字要求掌握的程度,后续可以按要求去学习。

画“难”:遇到难懂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要用符号标示出来,读完后去解决问题,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并积极思考,努力解决。

画“好”: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画出来,养成积累的习惯,努力提高词汇量。

三、提高课堂操作的有效性

1.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阅读情境可变静态的文字为场景,短短几句话便可连接文本与情境,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经验的联想,是优化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手段很多,常用的有:

(1)利用语言创设情境

语言是有魔力的,只要有良好的构思,仅仅利用语言也能创设有利于课堂开展的情境。例如,我校教师在教授《蓝色的树叶》(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时,这样创设情境:今天我们要走进魔术王国,一起来变魔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了起来。在以后的教学环节中,都利用这个情境去贯穿:生字变模式,写字变魔术等。

(2)利用课件创设情境

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手段。多媒体课件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元素,能够方便地利用影视网络资源,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强化感知,采用这种感情强化刺激手段,让教学活动情理交融,使学生与文本达成对话,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校教师在上《祖先的摇篮》时,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祖先们在原始森林活动的画面,教师以舒缓的语调来营造浓烈的课堂气氛,学生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森林中去感受先人们生活的点滴,接着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的心弦被拨动,收到事半功倍效果,课堂效率大大提升。

(3)利用课文插图展示情境

手段虽然简单,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课文插图具体直观,能使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意境,进入文本中的世界[2]。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四期课《中国美食》时,在插图中有几幅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图画,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美食色香美味的特点,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增加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4)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或奏或听,都饱含着及关联着人们千丝万缕的情感因素,对人的心理,会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在阅读过程中,适宜的音乐能激起感情的共鸣。

在教授《我是一只小虫子》时,播放虫子的鸣叫声,让学生聆听,想象,发表想法,然后再以简短的导语带领学生走进与昆虫相关的故事。

这样的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深刻领悟文本的内涵。

(5)利用实物创设情境

例如,教授《千人糕》的时候,把文中提到的千人糕、糖等带给孩子看看,借此创设情境,定能让孩子入情入境。

(6)综合运用各个手段,让孩子沉浸在语文的世界

2.立足文本,联系生活,优化课堂教学

(1)初读要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课文时要对课文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个大致的印象。对文本的结构有个大致的认识,对于作者的写作思路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文本的重点、疑点、兴趣点有一定的把握。这一环节要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把握文章,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师在设计阅读提示时要精心,并有意地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策略。在读到课题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预测课文的内容、思想感情或是写作的方法,在后续的阅读中看看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以掌握各种隐含的信息,理清课文的脉络。以第四册《青蛙卖泥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很多: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故事?青蛙为什么卖泥塘?你觉得这个故事会是怎样的结果?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或是在课外掌握的有关知识对文本进行预测,并带着疑问去阅读。

初读不仅仅只是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还要对行文的线索进行探索,能从文本中获取并整理信息,对心中的疑问有个大概解答。要教会学生根据课后练习的有关提示来学习、掌握学习的目标,为结合自己的兴趣点、重点、疑点进行进一步探索做好准备。

(2)探究要紧扣文本,注重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要以文本为立足点,选取某个问题作为突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并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思考的结果表达出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还给学生在课堂生活中独立、主动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在课堂上具有主动活动的基本保障。

首先,质疑要立足文本,倡导分析性的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学生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是出发点。学生会不会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思考、分析文本?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基本的。例如,字词的解释:这个字怎么念?这个词语怎么读?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而有些是分析性的问题:对于……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理解这句话?教师要做好示范,引领学生提相互可研究的、分析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一些方法,如从文本的矛盾处提出问题,从重点词句出发提出疑问,从含义深刻的句子中发问等。

第二,注重自主探索,也提倡合作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探究,根据学习的提示整体把握文本的主旨,对于关键的语句也有感知,完成好学习的目标。

在合作探究中,则要求每个学生提供自己探求所获得的信息,畅所欲言,能够真正读懂文本,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在我们的课堂中,合作探究通常采取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形式。合作探究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思想的碰撞,真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要让学生的讨论真正有实效,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设计的问题是合作探究的关键所在。讨论的问题是高质量、有探究价值的。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并且要提供一定的策略。比如,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文本;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对文本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进行推论、假设;把文本中的内容转化成图像来帮助思考等。

第三,把握不同文体,慎重选择策略。不同的文体,教学的目标不同。不同的文体,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会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我们要去准确把握目标定位。不同的文体,内容不同,学习和教学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

(3)品味语言入情入境,情文共生

语文学科不能忽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情感的感悟。品位与感悟有法可循。教师在课堂中可用这些方法带领学生去品味感悟文本,品味语言。常用的方法如下:

朗读入情。学生在抑扬顿挫朗读中去理解文本,感悟语言的魅力,体会文本传达的情感。

对比品味。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寓言二则》中,体会“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就可以把这句话与“他读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进行比较。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体会到课文用词的准确。

(4)拓展要扎根文本,深广有度

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是为了沟通各种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思维,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紧密结合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选择合适的拓展方式[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可以利用文本的空白点,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还可以连接文本的原著,相关或者相同的主题进行阅读,还可以找出类似表达方法的文章进行对比欣赏。

总之,拓展的内容要立足文本,在深度和广度上要符合学生的思维实际。

(5)评价要导向正确,恰如其分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言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从老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言具有反馈的作用,学生能够从中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效。

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价语言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关注语文素养的提升

教学中,既要关注语文知识的教授、能力的提升,也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领域。语文课程的内涵丰富,生动有趣的故事,格律优美的诗歌,鲜活生动的形象,丰富高尚的情感,无不提升学生的情感品质、审美情趣以及个性人格等综合素养。

最后,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提示学生,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些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要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综合考虑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例如,学生要充分预习,教师在课堂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情境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背课文的小偷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