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文化类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监管助力“文化润疆”方略实施

2022-02-07马永涛

财政监督 2022年15期
关键词:自治区中央新疆

●马永涛 王 华

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是完整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是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战略任务,更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现实需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新疆监管局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深入自治区本级、喀什地区、乌鲁木齐市等地区,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对部分文化类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及资金绩效发挥情况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梳理近年来在中央财政大力支持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自治区”)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当前自治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意见建议,供有关方面借鉴参考。

一、财政支持下新疆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2020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印发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的通知》,明确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2021年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共文化领域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建立和完善自治区以下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

上述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自治区公共文化事业经费保障能力稳步提升,覆盖全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日趋丰富,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就,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文化润疆、文化惠民新乐章,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日趋完善

中央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经费近五年达3.1亿元,包括自治区图书馆改扩建、自治区博物馆扩建、地州“四馆一站”新建等重大建设项目,切实发挥了补短板、强弱项的作用,强化了服务阵地平台建设;中央投入新疆的“四馆一站”(美术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达8亿元、自治区配套资金1.26亿元。建成公共图书馆107个、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116个、美术馆57家、乡镇综合文化站1121个,基本形成了覆盖自治区、地(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二)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有效提升

“十三五”时期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14.86亿元,稳步推进“国家历史记忆工程”和“国家红色记忆工程”,实施了长城烽燧、坎儿井等文物保护工程100余项,建设重点文物遗址交河故城、北庭故城等展示利用工程30余项。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9542处、世界文化遗产1项(含交河故城、高昌故城、北庭故城遗址、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6处遗产地)、博物馆92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3处、馆藏文物45万件。推进了“考古中国”新疆地区项目64项,出土文物数千件。奇台石城子遗址、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等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入选“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成果。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

“十三五”时期以来,非遗保护中央投入0.87亿元,自治区配套0.3亿元,主要开展项目挖掘与保护传承、传统工艺振兴、代表性传承人抢救记录等。世界级、国家级、自治区级、地级、县级五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名录体系基本建成。截至“十三五”时期末,全区有世界级非遗3项(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玛纳斯、麦西热甫)、国家级非遗83项、自治区级非遗315项、项目保护单位567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5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551人。传统工艺振兴示范基地建设持续推进,新疆非遗馆建设全面启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疆非遗展示周”“天山南北贺新春非遗年俗展”等系列活动,传统工艺逐步形成地方品牌,“非遗+旅游”“非遗+展演”辐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发展。

(四)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惠及全民

2008年,作为全国首批七个省区之一,新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全疆各级文博单位以新疆“三史”教育、“五个认同”为主题,以“免费开放”和“流动博物馆”为依托,着力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宣传教育工作,全区基本形成了以自治区博物馆为龙头、地州博物馆为骨干、县市博物馆为基础的宣传教育体系。截至2020年底,全区1547个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乡镇(街道)文化站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

“十三五”期间,中央及自治区累计投入“四馆一站”免费开放补助资金达9.26亿元,各级博物馆、纪念馆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个,累计接待观众达2000余万人次,其中青少年观众达900余万人次;扎实开展“流动博物馆”活动,深入基层惠及更多人民群众。加大文物展示利用工作力度,向社会开放的文物保护遗址总数达到95处,逐渐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全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文化站提供图书馆借阅4250万余人次、电子阅览105万余人次,举办各类读书讲座2000场次、展览1600余场次、开展读书活动9000余场次,开展馆内艺术培训19200余场次、艺术展览6000余场次,开展馆外文艺演出99000余场次,极大地活跃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二、部分文化类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看到,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新疆文化建设的支持投入力度,中央转移支付资金持续增长,保障能力得到稳步提升。但是部分文化类转移支付资金在资金申请、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绩效管理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离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各项政策落地见效的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部分资金投入与文化阵地建设不同步

近年来,新疆文化建设享有难得机遇并获取显著成就,但底子薄、条件差、任务重的基本面貌并未彻底改变,各族群众日趋旺盛的文化需求对文化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受历史、自然等因素影响,新疆文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差距仍然较大。一方面,地方财政财力有限,对文化事业投入严重不足,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产品供给不足。如喀什地区某县开展文化建设主要依靠中央财政和自治区补助,2020年县级财力仅投入13.8万元用于补助村级文化设施购置;另一方面,对中央转移支付投入的资金,由于一些地区资金管理方式、管理水平限制,导致部分中央资金闲置,未发挥应有效益。如2018年底,中央就安排国家文物保护资金、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1200万元用于某地州博物设施设备提升和文物陈展。但资金拨付后,由于前期准备不充分,博物馆基建工程迟迟未完工,文物陈列展陈大纲编制进程缓慢,造成资金闲置达4年之久。

(二)文化设施建设和利用有短板

公共数字文化是公共文化服务与数字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技术运行管理模式下的公共服务体系,对提升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有着重要意义。新疆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公共数字文化建设滞后。一是覆盖面小。目前只有克拉玛依市、昌吉州、伊犁州、阿克苏地区以及自治区图书馆、文化馆正在或准备建设公共数字文化,仅占全区应建总数的4.4%,且集中在地(州、市)级及以上公共文化机构,96个县(市、区)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字化建设全部空白,无法与现有的数字服务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地方财政投入有限。除自治区图书馆、文化馆外,各地由于地方资金投入不多,系统平台功能不够完善。三是各系统平台分散建设,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资源共享不够充分。四是缺乏统一标准,影响资源融合、平台融合,不利于长期建设。

(三)文化设备配备未发挥效益

近年来,为了加强新疆尤其是南疆贫困地区文化设备配备,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为各地配备了流动舞台车、实施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从实地调研来看,实施过程中存在闲置现象,资金未发挥全部效益。一是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停止运行,造成设备闲置。自2016年新疆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建设以来,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26个县级图书馆接入国家图书馆网络体系专网联通建设,累计投入中央补助资金390万元。由于后期专网运行维护费无资金支持,无法继续运行,致使新疆已建成的26个县级图书馆与国家图书馆互联互通专网全部断开,中央财政投入资金购买的专网联通设备随之闲置,财政资金没有产生相应效益。二是流动舞台车停驶造成设备闲置。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实施,在一段时期内对于支持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基层文化装备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乡村文化阵地建设深入推进,除个别边远乡村外,绝大多数乡村均已建成了室内或室外乡村大舞台,并配备了满足舞台演出的灯光、音响和背景装饰等,基本能够满足演出需要。受部分农村道路狭窄通行不便、车辆运行维护费用较高、无专业司机驾驶等因素影响,一些县市演出团体的流动舞台车近年来已基本不再使用。笔者对克州、喀什地区、塔城地区等11个县市调查时发现,流动舞台车均未使用或极少使用,部分车辆甚至一直未上牌照、未购买保险,导致舞台车闲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资金管理不严格,超范围使用中央专项资金

《公共文化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及文化类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均指出,要落实中央“过紧日子”要求,合理安排项目资金支出内容,严格资金管理。但在实地调研中,仍发现部分地区和单位执行项目预算不坚决,漠视财经纪律,超范围使用专项资金。如:自治区博物馆超范围使用博物馆纪念馆逐步免费开放补助资金用于人员经费。南疆地区部分市县将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帮扶支出。部分市县使用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为部分单位配备室内健身器材等。

三、突出绩效导向,做好中央转移支付监管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切实提高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水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资金分配机制,提高项目实施精准度

在文化阵地建设方面,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应有效益,解决建设项目和资金分配“两张皮”的问题,就必须抓住精准分配、精准使用这个关键。一是要优化资金分配机制,对文化阵地项目按重要性和必要性等原则进行排序,依照排序结果和项目实施迫切性精准安排资金,切实提高资金分配和项目安排的合理性、精准性。二是通过完善加强项目库建设,以“轻重缓急”的原则切实保障重点项目的支出。把人民群众最迫切的文化需求、最急需的文化设施通过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精准体现出来。

(二)突出绩效导向,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推进预算安排与预算执行进度、结转结余资金挂钩机制,加大对预算执行情况和项目绩效指标落实情况的双向监控,对财政支出目标完成好的部门和地区,优先保障下一年度支出需求。对发现执行进度缓慢、绩效指标落实不力、存在铺张浪费现象等问题的部门,查明原因后,及时督促整改、暂缓拨付资金,甚至坚决予以叫停。更加突出绩效导向,将绩效管理实质性嵌入预算管理流程。建立健全预算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绩效评价结果与完善政策、调整预算安排有效衔接,取消或削减低效无效资金。

(三)整体统筹规划,加快建设数字文化服务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举措。一是根据公共数字文化发展趋势,结合新疆实际,采取整体规划,整体推进,统一建设标准、管理标准、考核标准,推动数字文化服务规范化。二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目前,新疆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资金主要由中央财政支持,图书馆、文化馆每年共约1000余万元,由于数字文化产品制作成本较高,建议“十四五”期间由自治区每年安排配套数字资源建设专项资金。

(四)加强资金监管,完善文化类专项资金监管机制

为确保有限的文化类转移支付资金用在刀刃上,建议发改、财政、文旅等部门加强资金监管和项目实施监管,杜绝挤占、超范围使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一是建立部门间协调联动机制。打通各部门的信息共享通道,加强信息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工作合力,加强资金使用全流程监管,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急需领域。二是开展专项监督检查。根据各部门的监管成果,针对其中问题较突出的地区、单位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对于发现的问题,通报相关主管部门并提出工作建议,有效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和管理制度完善。

猜你喜欢

自治区中央新疆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