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基于文献计量分析视角

2022-02-04郑再升

南方论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全科论文农村

郑再升

(韶关学院 广东韶关 512005)

一、引言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学点多,加上小学教师规模严重不足,导致许多小学教师存在“被全科”现象。为解决这种困境,我国开始探索“全科”“定向”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1]。作为农村小学师资补给机制的一种新探索,最早是湖南省在2006年提出的培养五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小学全科教师为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与“音体美教师”结构性缺编等问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方性试点实践与国家政策文件出台的背景下,学术界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因此,本文通过回顾现有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发现和总结规律,对于研判未来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数据的来源与获取

本文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选取了篇名中包含“小学”+“全科”为检索条件,检索日期截至2021年5月22日,共检索出429篇文献,剔除其中两篇新闻报道,共计427篇;从中筛选出刊登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93篇论文作为本研究的统计样本,用来展现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当前概貌。

三、文献计量结果统计

(一)年度发文量统计

从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情况来看,最早的一篇论文是1992年刊登于《教育研究与实践》上的《小学低年段“全科包班”教育实验报告》,报告中提到实验结果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使学生顺利适应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变更、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等,文中也提到受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教学设备的限制,以及时下盲目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全科包班”的推广受到限制[2]。也正如这篇实验报告所提到,受师资的限制,小学全科教学在我国长年无法得到广泛实施。之后长达20年未出现相关的研究成果,直到2013年刊登于《教育探索》的《全科型培养视角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作者高有才在文中提出构建“平台模块”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3]。之后,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并持续地保持着高产,2016年共产出了22篇研究论文,为近年来的高峰,之后发表的论文数量均达到10篇以上。说明学术界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力度不减,研究质量稳步上升。

从年度发文量统计中可以看出,第一,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起源于实践的需要,1992年发表的实验报告源于实践中“校—校”合作的研究成果,之后直到2007年小全教师研究重新进入学者的视野(普通期刊发表)也归因于2006年湖南省的五年制专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第二,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热潮也来源于国家政策的需要,2015年之后学术论文高产与2014年出台的《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有关;第三,随着国家政策的出台与农村学校问题的需要,小学全科教师的相关研究将持续保持热度。

(二)发表期刊分布统计

对93篇论文的发表期刊统计发现,所有论文共发表在26种核心期刊中。发表期刊量前10的刊物共发表论文65篇,占总发文量的69.89%。剩余的28篇论文发表刊物如下:4种刊物各刊登3篇、4种刊物各刊登2篇、8种刊物各刊登1篇。这说明当前我国中文核心期刊收录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的论文较为全面,在基础教育的重要期刊中均有较高的发文量。

在CNKI库中共检索出427篇期刊论文。根据布拉德福定律[4],我国小学全科教师核心区域所载论文数量应该为427/3≈142篇,而当前中文核心期刊共93篇,低于理论数值。这说明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的论文质量和文献关注度有待提高。

(三)核心作者分布统计

统计发现,在93篇样本文献中,其中有46篇论文是唯一作者,约占49.46%,36篇论文为两个作者合作完成,约占38.71%,11篇论文为三人及以上作者合作完成,约占11.83%,说明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在团队合作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已经超过一半的比例。从发文量分布来看,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有46人,占总数的49.46%,按照洛卡特定律[4]中发表论文1篇的作者比例60.7%的数值,说明当前我国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队伍尚未形成。

根据统计结果,以第一作者身份发文的共72人。按照普莱斯定律N=0.749×确定核心作者方法[5],将小学全科教师研究领域发文最多的作者肖其勇的发文量4篇代入公式,算得N=1.498。为此,发文量大于等于2篇的作者可视为小学全科教师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总共有12位作者共发表论文33篇,占论文总数的35.48%,这同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的论文数应大于论文总数的50%指标还有一定的差距,说明核心作者的论文平均产出率有待提高。但从现有核心作者来看,这些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并且有多位核心作者除了第一作者身份发文以外,也在其他论文中充当非第一作者身份,起到指导作用。

(四)作者机构类型统计

“作者来源机构可以显示其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实力”[6]。对9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分析,共30个机构,其中有26所高等院校,2所中学,2所研究机构,说明高等院校学者对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比较关注并作出极大的贡献。而这26所高等院校当中师范院校占据15所,这主要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近年来,随着各地开始加大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的培养力度,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开始在各师范院校得到重视,一系列关于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开始被提上议程,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

(五)被引情况统计

作品“被引”情况可以显示该论文影响力的一项重要指标。[7]“高被引”论文可以视为该主题研究的标志性成果。据统计,93篇论文被引总次数为1793次,篇均被引次数为19.28次。单篇被引次数大于或等于50的论文共7篇,其中被引次数最高的论文有重庆师范大学肖其勇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共被引126次,该文提出了“3+1”的合作办学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8]通过对被引频次大于或等于50次的7篇论文分析中可以看出,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相关研究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从理论层面对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结构、培养等方面展开探讨;第二,在培养体系上建构“GSP”(通识能力-学科能力-专业能力)能力标准,并在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当中提出相应的改进;第三,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以及“农村定向公费师范生培养”等国家政策层面,提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六)关键词分布状态统计

关键词的频次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热点的形成与转移,有助于人们对某一领域今后研究走向的预测[9]。通过对样本文献关键词行共现分析得知,除去“小学全科教师”等统摄性较高的关键词外,从研究内容来看,大量成果皆聚焦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体系以及质量保障等多个维度开展研究。而从研究的趋势来看,随着“G-U-S”(政府-高校-学校)模式的推广以及更多的小学全科教师走上工作岗位,针对在岗的小学全科教师的胜任力、离职倾向等调查研究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此外,比较研究比如针对日本、美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也为我国带来经验与启示作用。

四、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明确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

当前学界对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界定尚未统一,“全科”“多科”“通才”的界定都有,“博”与“专”的培养模式也存在冲突。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界定,应明确小学教师的“全科性”是一种立足于学生本位的价值判断[10],立足于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实际问题,为解决农村小学师资紧缺以及结构性缺编等问题,构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素养构成、方法达成等维度的综合考量[11]。在此基础上把握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建构相应的培养体系。

(二)借鉴历史与国外先进经验

为有效缓解农村教师的现存问题,我国不断创新农村小学师资的补给机制,从以往的中师教育到“提升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12],新世纪以后,已形成了公开招聘、倾斜招聘、学生支教、教师支教与定向培养五种基本补充类型[13],而当下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更是贴合国家当下政策背景与农村小规模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建设需求。总体而言,多样化的农村小学师资补给机制改变了农村教育生态,改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状况。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当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提供有效的借鉴作用。

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可以发现,全科型教师在小学阶段属于常态。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的先进理念与丰富成果能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学术研究与培养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比如美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以教育质量提高为目标,着重以尊重为思想引领[14]。芬兰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注重教育学科知识基础、探索灵活多元培养方案、借力多方合作[15]。因此,通过了解发达国家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与培养路径,可以为我国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当然,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和历史文化适应性,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照搬移植终,也得考虑我们农村及偏远山区的实际情况。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适当借鉴外国的经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理念,培养适合国情的本土化全科教师。

(三)深化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思维层次

当前小学全科教师研究落脚点比较单一,大都偏向于理论建构与政策反思;偏向于小学全科教师的职前培养阶段,而对于职后适应的相关研究过少,且一线教师参与研究不多;多数论文质量不高,核心期刊论文比例占总量的21.78%。总体而言,经验描述过多,深层次理解相对薄弱。因此,未来关于小学全科教师研究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第一,加大理论反思,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充分借鉴政策学、社会学等研究成果,采用案例分析、扎根理论等质性研究和问卷调查法以及教育实验法等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第二,广纳群体,壮大研究群体。随着“G-U-S”协同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小学全科教师逐渐走上实践岗位,未来应引导更多的政府部门、教育研究机构、中小学一线教师广泛参与到小学全科教师的研究队伍当中,进一步丰富相关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全科论文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