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2-04刘辰一张胜贵蔡力代富平

南方论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础学科师资国际化

刘辰一 张胜贵 蔡力 代富平

(西北工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7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工作的中心环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中也提到,“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一流学科的建设关键在于一流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再次强调,“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必须着眼未来,推动教育变革,抓紧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未来发展的一代新人,特别是培养集聚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2009年,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即培养投身于基础学科研究,未来跻身国际一流科学家队伍的理科大师级学科后备人才[1]。为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部自2020年起启动了旨在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学生的强基计划,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强调了高校特色与学科优势[2]。作为试点高校之一,西北工业大学通过制定个性的培养方案、配备高水平师资队伍和宽广的国际交流渠道,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战略军工领域和未来科技的拔尖创新领军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局势和政治秩序受到严重冲击,部分国家借此时机向民众渲染民粹主义,将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置于人类共同利益之上,难以将抗击疫情放在首位。例如,美国确诊病例居高不下,但其政府仍选择将稳定经济先于防疫,甚至将疫情“标签化”来制造国与国之间的仇恨。同时,不断向世界卫生组织施压,阻碍全球合作抗疫[3]。由于疫情影响和国际形势的纷纭变化,尤其是美国政府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者,对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行打压,导致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视野拓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当前被美西方等国家密切关注的“卡脖子”的关键专业。鉴于此,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开展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在迎接国际社会环境带来的挑战的同时抓住发展机遇,培养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相关基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是值得深入探究的。

二、 后疫情时代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后疫情时代下,国际局势纷繁复杂,保守主义和反全球化浪潮呈加速趋势,给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复杂影响[4]。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本次抗疫中向世界展示了其强大的应变能力和政治制度的优势,促使世界多极化格局更加明显,美西方等国已不能维护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主导权。因此,对于世界各国而言,需要意识到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和自身力量的有限性,在合作共赢的趋势下开展全球治理,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同理,对于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应当不受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停滞不前,必须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国际合作的背景下,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5]。强基计划学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是为了回应国家“十四五”规划关于国际化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及“双一流”建设中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和科学精神的要求。

结合当前现状,相关院校已对“拔尖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暂未开启对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相较于“拔尖计划”,各高校侧重于各种形式的学生派出与交流,例如开展各类国际联合培养项目、参加国际高水平学术竞赛等。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则侧重于通过引进国外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师资或教育资源带动国际化培养水平。虽然,应用理科等基础学科是新兴工科形成的基础,是工科发展创新的源泉[6],但以工科见长的高校基础学科发展仍相对滞后,在国际化评价体系中处于弱势,从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聘请的基础学科领域外国专家也就相对较少。但是,国家已经越来越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基础研究一方面要遵循科学发现自身规律,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来驱动,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另一方面要通过重大科技问题带动,在重大应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就学科属性来说,基础学科具有推进国际合作的天然优势,其大多属于理论研究范畴,在国际上开展教学、科研合作较少受到物质条件的限制,在国际科学共通体中往往能达成广泛共识[7]。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相关举措的实施,有利于吸引基础学科领域外国专家与国内高校开展国际合作,提升基础学科的国际化程度。

三、后疫情时代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现状和国际形势风云变化的复杂境况,本文着眼于后疫情时代开展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国际视野拓展和国际合作交流的关键因素、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的研究,其中师资力量、培养模式和环境氛围最为关键。

(一)柔性引进国外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师资,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助推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

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当前,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表达了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重要性,特别是施行小班化、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更要求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引导“强基班”的学生拓展视野、全面发展。因此,在强基计划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应在现有的优秀教师队伍中选拔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且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为学生开设相关课程,更需聘请国外知名高校专家,促使学生在国际课程中增加全新的教学体验,领略不同的教学风格,在坚持本土化特色的基础上发展国际化,处理好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关系[8],为他们在未来快速适应国际社会环境、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后疫情时代,以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科技封锁,外国专家来华受阻,关键领域的高水平合作研究中断。因此,需适时调整其工作模式,采取柔性引进的方式与国外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师资进行合作,打造强基计划国际化师资团队,缓解西部高校缺乏基础学科带头人的现状[9]。通过探索离岸创新的工作模式和开展远程合作,进一步保护外籍师资个人利益和人身安全,健全引智工作相关制度。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国际化教育课程群,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入基础学科海外优质教学资源

大学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载体,课程体系是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和灵魂[10]。通过海外教师的引入,即可推动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基计划国际化课程体系拟由长期课程、短期课程以及学术讲座构成,三者相互补充,要强化交叉与通识教育,特别是学习国际上一些著名高校提供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先进方案。但是,由于疫情常态化和疫情影响导致的民族主义导向不断强化,持续侵蚀着开展国际合作的意愿和基础,因此,通过创新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基础学科领域优秀的外籍师资利用远程远频、在线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展长、中、短期在线授课、在线讲座,以灵活的教学模式拓展学术交流渠道是相对而言更容易开展的。

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11],以价值塑造为导向的国际化教育课程群将反向带动针对国际师资、国际教材以及国际化教学方法等相关探索和研究,若课程体系反映良好还可推广并应用于学校其他教改项目。从招生学院层面出发,有助于构建分层次、递进式、多方位的国际化教学模式,通过各种课程形式的学习与交流,满足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不同需要。

(三)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求新的国际合作伙伴,探究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当前的国际环境的确存在影响学生派出的复杂因素,以美国为例,目前对来自中国的留学人员实行了严格的背景审查,导致部分“敏感领域”的留学人员无法获得赴美签证,严重影响了学术交流[12]。但是,这些因素均无法长期影响中国与世界的连接,《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指出了“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高校和科研机构国际协同创新”的重要性。疫情暂缓过后,即可寻求新的合作资源,将合作重点转向基础学科水平较高、对华政策较好的俄乌白等中东欧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地区的国家,有意识地推动我校展开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

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既能做到将教育对象通过各种通道推向国外,又可接纳国际教育的引进和输入,二者相辅相成。从招生学院层面出发,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可丰富本科生国际化培养形式,学院将根据学科发展规划和实际情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完善。这一培养模式对于提升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推进教育国际化具有促进作用。

四、后疫情时代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一)利用信息化平台和大数据手段,落实柔性引进专家的相关政策举措

鉴于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严峻,国际合作交流依然受限,学校将在现有的建立国际合作关系的外国专家中,寻找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师资,将其按照数学、物理、化学等一级学科进行划分,再按照相应学术方向对学科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归类,按照国别、姓名、性别、年龄、职称、国外任职单位、拟授课课程或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利用爬虫技术结合相关专家学者的学术关系和研究兴趣,精准找到适合于本校的国际学术声誉较高的专家,建立信息化数据库,以便学校全方位掌握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外籍师资的相关数据,实现师资、学术配比最优化布局。招生学院通过已搭建的海外合作渠道,提出柔性引进外籍师资的相关举措,并与学校主管部门对接落实,以便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挑选合适的师资,并结合校内教师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

(二)利用在线教学和网络课堂技术,构建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国际化课程体系

疫情发生以来给教学方式和教育技术带来最大的变化应该是线上教学和网络课程的越来越发达。而当前强基计划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将以线上为主,构建由长期课程、短期课程以及学术讲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国际化课程体系。一是由开课学院每学期选取1-2门专业教育课,由外籍教师进行线上授课,或由本土教师担任助教,与全职教师进行合作开设线上课程。二是学院利用每年假期聘请若干名国际学术大师开设在线“暑期国际学堂”等短期课程。我校2020年、2021年暑期国际学堂已采取线上授课形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邀请了来自俄罗斯、法国、新加坡、日本等20个国家、60余所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学者开设在线课程,学生报名累计高达四千余人次。三是全年不定期地邀请高水平专家学者进行在线学术讲座或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13],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科研兴趣,而且能够开拓其视野,活跃学术思想。

(三)进一步完善学生派出机制,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以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专家“引进来”和学生“走出去”未能有机结合,从组织和形式上暂未形成系统的模式,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即是对固有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体而言,在引入国外基础学科领域优秀师资和优质网络课程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学生派出机制,学生可在第一、二学年参与校内各类国际课程学习,第一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接触已转化为最新教材内容的最先进的科技成果,第三年依据个人情况选择联合培养、境外研修或科研训练等丰富的海外学习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业发展需要[14]。学生境外学习期间,可体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15],即国外合作高校配备外籍导师的基础上,学院再配备一位优秀的本土导师负责训练学生查阅文献、撰写科学报告的能力,解决学生在国外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以便尽快适应国外环境和学习模式。

五、后疫情时代的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展望

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朝向多极化发展,智库联盟国际合作伙伴呼吁世界各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精神携手应对新冠肺炎带来的全球挑战,共同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16],坚信这场战役能够伴随着国际社会的通力协作、共商共建取得最终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并指出:“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使全球治理体系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我国也必将在后疫情时代中勇往直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科技与教育相结合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关键[17]。据研究表明,世界一流大学在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能够有效支撑国家的军事建设与变革[18],学校将视强基计划为今年工作的重点,紧抓基础学科的创新引领趋势,为国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也将伴随着数字化、网络技术的促进在未来呈现好转趋势。

在强基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招生学院均明确提出了深化国际化教育,拓展拔尖学生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理念,诸如推进全英文课程体系建设,拓展人才培养的海外渠道和基地等。近年来,我校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均在积极推进“学院一流合作伙伴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办学,例如数学与统计学院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开展了“2+2”联合培养,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与昆士兰科技大学开展了“3+2”联合培养等,从制度层面和运行机制上为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未来,相信可以逐步分步骤、分层次构建强基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其研究成果可试用于其他相关学院,乃至全国感兴趣的高等院校。

猜你喜欢

基础学科师资国际化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关于小学科学新课程背景下引领学生合作学习的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对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属性的认识
“假”师资培训之平台,析专业发展之成效——论参与体育师资培训的体会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