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进路

2022-02-01孙民康龚丽景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四位一体伤害事故

高 镝,孙民康,龚丽景

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既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又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国的根基性工程[1]。一定程度上讲,做好学校体育工作是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关乎青少年个人前途、家庭幸福、民族兴衰和国家前途[2]。2014年全国第7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继续呈现上升趋势,但我国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仍不乐观,存在大学生身体素质持续下降、肥胖率上升、近视率居高不下、心理问题频发等问题”[3]。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位一体的目标[4]。因此,探讨学校体育“四位一体”这一主题的困境和对策,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1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价值意蕴

1.1 “四位一体”阐明了学校体育的具体要求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关于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重要论述是基于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现状,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纲领性文献,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在实践层面对学校体育的目标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一是让学生享受乐趣。当代学生具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策略,建立合理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享受运动乐趣。二是增强学生体质。学生体质的提升之路不是一帆风顺,会面临各种未知的挑战和风险。作为教师,要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学生成长的关键处拉一把、帮一下”“努力创造良好发展条件,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三是健全学生人格。学生阶段是人生关键阶段,对其未来发展十分重要。教师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学生,塑造好学生的良好人格,使学生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茁壮成长。四是要磨砺学生意志。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6]。

1.2 “四位一体”指明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

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抓手以及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理想路径[5]。习近平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对学校体育“四位一体”作出的重要论述,给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一是坚持追求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习近平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学生时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强化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它事关学校体育教育功能和健身功能的实现,事关学校体育事业的成败。二是要加强学校体育自主创新。“四位一体”作为学校体育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需要借鉴国际先进学校体育理论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一味简单模仿,容易迷失自我。因此,要在借鉴域外多元思潮的基础上,加强我国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自主创新。

1.3 “四位一体”明确了学校体育的时代目标

“四位一体”是习近平站在健康中国的全局高度对新时代学校体育目标作出的新阐述。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已然成为这个时代的奋斗目标。在新的历史方位下,习近平提出的“四位一体”是对学校体育目标最全面、最权威的概括。“四位一体”彻底改变了原来学校体育只注重锻炼身体的目标,强调体育的完整意义,最终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批又一批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生一代是国家建设的必然主体。“四位一体”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增强学生体质,还要健全学生人格及磨砺学生意志,进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4 “四位一体”拓展了学校体育的实践途径

“四位一体”目标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根本遵循,拓展了学校体育的“实践途径”。“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确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学生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王登峰强调:“体育不仅仅是增强体质,还承载着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样的一个思想、意识形态,承载着思想道德修养和振奋民族精神这样一个基础性的工程。”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健体是基础,育心是关键。未来的体育教师要充分借助现代人工智能手段,依托大数据分析等开展体育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可见,“四位一体”目标落脚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之中,进一步开拓了学校体育的“实践途径”。

2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现实困境

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政府加强政策引领,加大资金投入,使得学校体育环境不断优化,但在学校体育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课堂缺乏乐趣、学生体质下降、人格教育空泛以及意志教育薄弱的现实困境。“政策支持度高,落实度低;强制性政策工具缺失,轻奖重惩;横向部门各自为政,沟通不足,改革形成合力难;体育课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不出汗、不脏衣、不喘气、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以下简称三无七不)问题突出;体育教师配备不足等”。诸如此类现实问题可以归纳为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四重困境。

2.1 学生体质下降

“三无七不”问题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使体育课名存实亡,进而导致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13]。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工作的相关政策法规正加紧完善,但近年来,仍然存在阻碍学生身体“茁壮成长”的不利因素。例如,全国运动伤害事故以及在校学生体育活动时突发意外身亡事件频发[14,15],于是体操、长跑、足球和篮球等高风险项目中道而止,相对“柔和”的项目纷纷应运而生,导致学生近视率高、力量小、耐力差、灵敏低和身材瘦弱等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安全保障义务被扩大、立法保障相对薄弱导致体育课堂教学难以保障[16]。这是造成体质瘦弱困境的深层原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侵权责任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的主要依据。这些法律的核心是过错原则,但实践中往往根据《民法通则》中的公平原则,判学校承担主要责任,从而严重挫伤了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体质下降[17]。《侵权责任法》颁布后,规定的归责原则体系虽由过错原则的构成,但实际上履行政策的压力并不强。对于体育事故这一特殊问题仍采用公平原则,且公平责任被滥用,故无益于解决较为复杂的学生伤害问题[18,19]。简而言之,我国学生体育事故的立法保障措施缺失,导致发生体育伤害事故,难以保障体育教师和校方的权益,阻碍了学校体育的发展,最终影响了学生的体质。

2.2 人格教育空泛

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亟待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身体素质、心理发展、社会适应、道德品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形成了稳定和健康的发展状态[20]。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存在轻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65.08%;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9.55%[21]。虽然已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提高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提高道德素养具有积极作用[22,23],但当前我国学校体育人格培养工作尚无教材依据。学校在推进体育教学的实践进程中,也不能围绕“体育健全人格”精确定位,因而对学生人格培养难以形成精准测量、精准分析和精准教育。(1)工作职责方面,体育学科与其他学科职责划分不清,两大学科体系在职责交集处会出现失职,健全人格不该只由数学、英语这些学科来培养,体育学科没有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学生人格产生问题时,学科间相互推诿、逃避责任。(2)人员配置方面,具有高学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体育教师,从市到乡镇逐级减少,尤其城乡体育教师薪酬差异明显,乡镇教师教学积极性明显下降[24]。此外,乡镇体育教师身兼数职比例较高,方法陈旧、年龄老化、知识退化现象普遍,无法发挥体育健全人格功能[25]。(3)人格培养指向空泛。其关键是缺乏教材指引。教育管理部门想发挥政策的引领作用,却没有颁布落到实处的教材,往往导致政策“上热下冷”,无法保证体育健全人格的功能落到实处,产生实效。综上,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过程中,单凭政府政策引领一己之力,很难完全奏效。

2.3 意志教育薄弱

克服困难、完成各种实践活动需要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坚韧意志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26]。学生在体育环境中,通过克服艰难险阻,可以锤炼意志[27]。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普遍缺乏体育锻炼和劳动体验,意志品质薄弱。多年来,因只重视文化课,体育老师被“生病”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霸占体育课的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更是严重。加上目前学校体育的安全模式,学生的意志品质难以得到磨砺。(1)体育课中,运动量的缺失导致生理上“第一极点”出现的概率大幅减少,学生未能养成面对挫折与困难时“咬咬牙就挺过去”的能力[28]。即便到达“第一极点”,也是放弃运动,教师没有充分帮助学生去树立人生的信条,没有鼓励学生在最困最累最乏之时继续坚持。如此一来,学生的坚强意志品质无法得到有效培养,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和价值也因此丧失。(2)因学生中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家长娇生惯养,运动中稍微出现摔伤及撞伤等问题,父母便担惊受怕,阻挠其再参加运动,这对青少年的人格造成不利影响[6]。此外,“填鸭式”口头说教导致对学生意志的锻炼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其所伴生的青少年意志薄弱等问题随着“安全模式”而日益突出。

2.4 课堂氛围沉闷

爱运动是青少年的天性,但运动与体育课之间却隔着“鸿沟”。青少年参加课外运动与参与体育课的态度截然不同,学生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普遍存在[8]。学生们在中小学阶段学习体育近“12个春秋”,却依然是“学不懂、学不会、学不乐”,以致思想上存在体育课“枯燥乏味”的思维惯性和刻板印象,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1)自主性的缺失[9]。参与体育课过程中,学生对运动项目、比赛方式、同伴选择、规则调整、活动的时间段和时长的选择均受到极大限制[8]。(2)体育教师数量少,行为失范[10]。中国学校规模巨大,高水平体育教师培养任务艰巨,导致体育教师数量少;部分体育教师思维陈旧、专业水平低以致课程安排不科学,学生体会不到乐趣。(3)运动技能学习的缺失。人类对竞争与表现的追求是出于本能[11],然而具有竞争与对抗性的技能练习却因“三无七不”被忽略。(4)比赛的缺失。运动因竞争而变得有意义[12],但比赛在体育课中受到严重限制[9]。学校体育从增强体质出发,单纯为了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开展课程,忽视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因此多数青少年虽然有学习运动技能的意愿,却缺少苦中有乐和乐在其中的内驱力。学生运动意识强但意愿低的问题,最终导致“体育课无用论”盛行,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困难。

3 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目标的实践进路

要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加大相关研究,破解“四位一体”的困境是关键。笔者认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变革与方略有:

3.1 法律环境:强化政策工具,补齐制度漏洞

加大详尽处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研究,制定和推行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制度,以法律保障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同时,建立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让体育教师“放心”地增强学生体质,无疑是应对“三无七不”的根本举措。(1)要完善法律并细化惩处条款[36]。只有学校体育伤害事故处理的宪法,才能让政府“增强学生体质”的呼吁落地;将“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详细处理方法纳入《侵权责任法》和《民法通则》等法律法规,增加责任划分规定,并加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青少年体育法》[16]。此外,要借鉴国外在学校体育伤害事故领域的立法经验,促使社会承担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责任和义务。(2)确立“政府付费”和“社会付费”制度。有关部门要。在学校和老师无责的前提下免除责任[18],并建立由政府或保险机构赔付医疗费的制度。(3)建立和完善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保险机制。设立学校事故的意外保险、教师保险及学生体育事故保险等险种[37]。政府应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对学校体育伤害事故保险机制的全过程监管,实行规划、执行、通报和表彰的管理体系,全方位保障学生参与学校体育活动。对于双方均无责任的情况,要提倡由学生自行承担风险,然后由保险进行赔偿。促使学校与教师规避风险的行为转变,提升学校体育开展的积极性,进而增强学生体质。

3.2 资源配置:发挥耦合优势,加速教材落地

健全人格需要强化学科职责,优化师资配置,加快教材落地。(1)健全人格是学校体育的本职功能,并非“分外”之事[38]。身体参与性是体育的本质特征。体育只有借助身体力行,才能实现育人的功能[39]。因此,要建立“健全人格是学校体育的本职功能”的责任体系,落实责任,构建中央、省、市、县(区)职能部门和末端管理责任人模式。即由教育部统筹确定学校体育人格培养目标与计划;市、县(区)教育局科学组织学校实施相关计划;学校指派体育教研室责任人。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学生人格培养的空泛。(2)教育部政府耦合的联动转化。教育部为推动城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需建立城乡体育“财、物”方面的补偿机制[40]。一方面,教育部门在加大城乡体育经费投入时可向政府寻求财政帮助;另一方面政府也可筹建社会捐助基金体系,保障开展城乡体育运动的资源要素配置,发挥教育部与政府之间良好的耦合力与内聚力。此外,教育部门要建立专门的人才激励制度,吸引高学历教师投身到城乡体育教育事业。(3)科研人员参与教材研究。从多元主体参与的角度,教育部可以引导科研人员积极参与人格教材研究工作,以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等第三方力量优势,加快体育人格教育教材的研发速度,使体育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3.3 教师心理:鼓足奋斗精神,转变落后观念

磨砺青少年意志要注重课堂教学。在此过程中,需要体育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1)引导体育教师树立主动担当的意识。教育部门要引导体育教师克服体育课不受重视的客观事实,主动担当起锻炼学生意志的责任,从而赢得社会尊重和重视,进而体现出体育教师的价值[6]。(2)引导教师转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与方式,将学生的意志培养状况设置为考评学校体育质量的一项指标。教育理论不是主观臆断,而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41]。教育部门在教师培训中,要加强引导体育教师树立磨砺学生意志的指导思想,培养青少年勇敢果断、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勤于思考、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思想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生意志的磨炼发挥更大作用。此外,体育教师也要学会与家长沟通,向家长传递加强孩子意志品质培养的教育,使孩子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积累经验和磨砺意志,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3.4 课堂氛围:创建“乐趣课堂”,变革教学模式

创建学生自主选择运动技能和高水平教育的“乐趣课堂”[29],彻底改变课程教学模式是一项需要推动落实的具体谋划,而将现代竞技运动转化成体育课堂内容又是将“沉闷课堂”转换为“乐趣课堂”的理想出路,是“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正确方向[30]。为此要:(1)推行学生自愿选择运动专项的分班教学模式,同时扩大体育项目的可选择性,保证体育学习的专项性。这样,能激发学习者强烈的自我决定动机,发挥出内部动机对学生学习运动技能和课后身体活动参与率的积极作用[29],有利于实现“课上人人认真学和课下积极练”的双带效应。(2)加大体育师范教育研究,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各类体育院校要加强体育教育学科建设、加大院校教育保障、提高生源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此外,适当增加体育教育硕士招生计划、鼓励学生海外访学,强化学生多项运动技术能力基本功,重视教学技巧与能力的培养[31~33]。职后继续教育方面,要加强培训方式和内容的研究,借助现代化的新媒体工具,使在职体育教师不受时间和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不断学习专业新知识、新技术[34],从而从教师层面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回归。(3)积极开展运动项目学校化研究。运动项目学校化就是指改变运动项目的规则、人数和场地大小等,打造出既具有竞争性,又能贴合学生运动水平的平行课堂,给学生带来纯粹的快感[35]。例如,通过小篮球、小足球以及小排球,使学生体验项目全过程,推进体育课堂趣味化回归。(4)加大体育课堂的全方位竞赛体系研究,推进体育教学过程的“竞赛化和联赛化”工作。各级学校要将运动竞赛和联赛纳入学校体育之中,用比赛去检验体能以及技战术的教学效果,实现从浅尝辄止教育过渡到系统研修、影响一个孩子、带动一代人的良性循环。

4 结语

“四位一体”是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关键性目标,达成目标必然需要一定的引领和推动。从自我决定动机角度出发,创建专项化课堂模式可以实现学生的“主动选择”,达成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享受乐趣”这一阶段性目标;学校伤害事故法与保险机制的共同完善是刚柔并济做好学校体育保障工作、“增强体质”的一体两翼;优化城乡教师配置、加速人格教材落地、多元主体协同作战,教育部与政府齐抓共管是“健全人格”的现实路径;引导教师主动担当责任,转变体育教师落后教学观念是实现学校体育“磨砺学生意志”最直接效果的可行方式。只要将四层次路径综合演进,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目标在不远的将来一定企踵可待。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四位一体伤害事故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从陕西省司法案件数据看学生伤害事故预防的关键点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发达国家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经验及启示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
亮相台反思学校体育伤害事故案例剖析
浅析体育课教学中伤害事故及责任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