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OECD学习框架2030的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分析

2022-01-06

比较教育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框架

王 平 仝 曼 曼 齐 晶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变革的影响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的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向未来,今天的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来适应未来世界的变化?面向未来世界的变化,怎样才能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如何进一步优化以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基于此,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于2015年启动了“教育2030:教育和技能的未来”项目,旨在通过国际合作,从“教什么,学什么”和“怎么教,怎么学”两个方面出发,寻找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世界机遇和挑战的答案。①孟鸿伟. OECD学习框架2030[J]. 开放学习研究, 2018, 23(03): 9-12.课程图谱(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CCM)作为此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力图通过简洁直观、结构清晰明确的图表与数据来回答和展现面向未来,学生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才能促进更好的个人生活及社会福祉的实现。该项目中的课程图谱包括由学科内容主题和不同主题下所应包涵的能力素养构成的二维矩阵,以及反映这些能力素养在本科课程内容中体现的热图数据。①曹一鸣, 马云鹏, 郭衎, 孙彬博. 面向未来的初中数学课程图谱分析————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学习框架2030”为基础[J]. 基础教育课程, 2020(19): 4-16.OECD提出课程图谱(CCM),并不将其作为基准测试对项目参与国的课程进行对错优劣的划分与评判,而是为国际课程比较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标准,以明确项目参与国现有课程与“OECD学习框架2030”所建议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要求的匹配程度(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帮助项目参与国家在将面向未来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等纳入其课程与尽量减少潜在的负面影响之间找到正确的平衡,更好地满足未来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②曾再平, 孟鸿伟. OECD面向2030的课程图谱分析[J]. 基础教育课程, 2019(07): 27-33.

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是否有所准备,有所回应,未来需要作出哪些改革等问题,是我们急需进行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国内一些学者基于OECD学习框架2030中的课程图谱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化学、物理等课程标准进行了分析,从国际比较的视野,为未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的制定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和启示。③董连春, 魏航, 孙彬博, 曹一鸣. 基于OECD“学习框架2030”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析及其启示[J]. 数学教育学报,2020, 29(05): 1-7.④王磊, 邵欣, 郑长龙, 胡久华, 魏锐. 基于OECD“学习框架2030”的我国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图谱分析[J]. 基础教育课程,2021(09): 16-24.⑤廖伯琴, 王俊民. 基于OECD“学习框架2030”的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图谱分析[J]. 基础教育课程, 2021(01): 11-18.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提升综合素养方面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因此,本研究将CCM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分析(CCM项目所涉及的目标群体是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2011)中II级教育,对应我国初中阶段),以期为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修定提供有益启示。

一、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比较分析

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阅读、写作、说话/口语、倾听4个学习领域29项子主题),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5个学习领域34项子目标,按照“高匹配” “低匹配”“不匹配”三种类型,对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初中学段的课程内容进行匹配度分析。举例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CCM内容主题框架内容及与我国初中语文匹配度

其中,“高匹配”是指CCM内容主题框架中的内容条目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高度一致。“低匹配”是指CCM内容主题框架中的内容条目

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相比,在内容所涉及的广度或者深度上一致性程度较低。“不匹配”是指CCM内容主题框架中的内容条目不包含在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中,即这部分内容在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中没有呈现。经过匹配度分析发现, 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涉及的29项子主题中,有27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相匹配,约占全部内容知识主题的93.1%。其中有19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高度匹配,约占全部内容的65.52%;有8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低匹配,即这8项子主题所涉及的内容条目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相比,在内容所涉及的广度或深度上一致性程度较低,约占全部内容的27.58%。有2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不匹配,即不包含在我国初中语文课程中,约占全部内容的6.9%。

(一)高匹配内容分析

在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的29项子主题中,共有19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高度匹配。例如,CCM阅读内容主题框架 “NLR2出于不同目的的不同类型的书面和数字文本(包括事实文本、想象文本、说服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与我国初中语文阅读内容中“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内容高度一致;CCM写作内容主题框架中“NLW3为预期目的、受众和情境起草和编辑文本”与我国初中语文写作内容中“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具有高匹配性;CCM说话/口语内容主题框架中“NLL5倾听他人口头文本的活动”与我国初中语文口语交际领域中所涉及的“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保持一致。CCM倾听主题框架中“NLL5倾听他人口头文本的活动”高度对应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口语交际领域“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二)低匹配内容分析

在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的29项子主题中,共计8项子主题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低匹配,即CCM内容主题框架中的内容条目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相比,在内容的广度或深度上一致性程度较低。例如,CCM语文“阅读”内容主题框架中 “(NLR5)提高阅读和/或流畅性的词汇”在我国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中就已经开始注重对阅读量和阅读词汇的积累,如在阅读中增加词汇量,掌握阅读的语言技巧和阅读方式(朗读、默读等),在内容涉及的广度上保持一致,但在“提示系统”的提高方面,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并没有涉及;在CCM语文“说话/口语”内容主题框架中 “(NLS1)不同类型口头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征”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口语交际学习领域中的第5项“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在内容表达的范围上有一定的一致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口头文本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特征,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或口语交际训练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对于不同类型口头文本的结构和语言特征的讲解,例如朗读、不同类型口语的解读等,而“(NLS1)口头文本与书面文本的区别”在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未曾呈现。

(三)不匹配内容分析

在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的29项子主题中,共有2项子主题在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涉及,其中1项是在其他学科课程标准中涉及,另外一项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

“与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概念,包括环境可持续性;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教育;与人权和基本自由有关的教育(NLR8)”这部分内容在我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学习领域中没有出现,仅在我国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领域中有提出关注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的培养内容,而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不仅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也需要满足面向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发展。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和学习方式,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仅需要我们开拓更加广阔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而且也需要共同探索适合人类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与编程、数据科学、计算思维相关的概念 (NLR9)”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没有体现,但在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学科任务6“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中涉及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引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39.

二、研究结论

通过比较发现,高匹配,反映了我国和OECD项目参与国在母语课程的学习中都认识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的重要性,都强调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更加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注重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并且在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优于OECD项目参与国。但是,OECD学习框架更强调面向未来社会发展,个人所需要的复合及变革能力,更加注重课程指导框架的操作性等方面,相对而言,我国课程标准中在此两方面略显不足。

(一)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匹配程度较高,更加注重实践性学习

通过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匹配程度分析发现,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中有65.52%的语文学科知识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高度匹配,而低匹配概率占全部课程内容的27.58%,不匹配占全部课程内容的6.9%。数据结果表明,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与我国语文课程内容的匹配程度较高,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比较适合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通过比较发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识字与写字”“综合性学习”单独划分为学段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和独立识字的能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汉字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同时培养学生运用语文于生活的能力,在开放性的语文课程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说话/口语”与 “倾听”统一划分为“口语交际”学习领域,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侧重于口语交际的双边互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而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将“说话/口语”和 “倾听”划分为两个学习领域,并分别提出相应具体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学习内容的指导性。同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五个培养目标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中所未单独涉及的课程学习内容。

(二)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对学生复合能力、变革能力等强调不够

OECD学习框架2030中将能力/素养分为5大类28种能力,其中包括基本素养(读写能力、计算能力、ICT素养/数字素养、数据素养、体育健康素养)、2030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合作协作、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自我调节/控制、同理心、尊重、坚毅力、信任、学会学习)、2030关键概念(学生主体、共同体)、2030变革能力和发展能力(创造价值、承担责任、协调困难、预期、行动、反思)、2030复合能力(全球能力、媒介素养、可持续发展、计算思维、财经素养、创业/创新精神)。①OECD. Education 2030 Curriculum Content Mapping: An Analysis of the Netherlands Curriculum Proposal [EB/OL]. [2021-02-19].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contact/E2030_CCM_analysis_NLD_curriculum_proposal.pdf.通过将CCM内容主题框架与2030能力/素养框架中的28种能力进行编码,研究分析发现,我国初中语文学科缺乏在计算能力、体育健康素养、自我调节/控制、同理心、信任、承担责任、预期、反思、全球能力、可持续发展、计算思维、财经素养和创业/创新精神等能力/素养方面的培养。②臧玲玲, 刘原兵. 中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经合组织能力框架的比较研究————以初中学段为例[J]. 比较教育研究, 2020,42(10): 74-81+90.

同时从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与我国初中语文课程内容的比较分析来看,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阅读学习目标中要求与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概念以及与编程、数据科学、计算思维相关的概念等复合能力的培养,承担责任、预期、反思等变革能力的培养,在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未曾体现或重视不够。这表明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培养学生复合能力和变革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需要注重将通识性知识内容与各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交叉融合,提升跨学科整合的能力。

(三)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表述过于概括,操作性不强

课程标准是国家关于某一教学科目的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③王本陆. 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0.通过比较研究发现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是基于学科核心内容的分析和统整来组织设计语文内容结构,在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下共涉及4项内容主题,分别为阅读、写作、说话/口语、倾听。这四项内容主题分别列出具体明确的学习内容,内容表述清晰、准确,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与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进行比较以及结合某些地区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解和实施建议发现,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表述上过于笼统和模糊,其中部分内容之间相互重叠,使得一线教师不清楚其存在的逻辑,不了解其涉及内容的差异,从而导致操作过程中不好把握次序。①杨钦芬. 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来自中美澳课程标准的比较[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 17(04): 58-62.例如CCM内容主题“说话/口语”学习框架中“NLS2正式和非正式口头文本(针对不同目的、受众和情境的不同文本,例如准备关于各种主题的演讲/陈述;交换想法和意见);”相对于我国初中语文“口语交际”学习领域“5.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来说,内容表达清晰、直观,区分正式文本和非正式文本的不同,根据不同的目的、受众和情景准备好不同形式的文本进行陈述,具有较强的规整性,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将教学目标与现实教学相结合。

同时对比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荷兰《荷兰语课程标准》、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可以发现,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内容表述不够清晰、具体,可操作性不强,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无法确定不同年级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不利于观测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和目标达成。

三、讨论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为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1-09-25]. 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因此,要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培养能在未来社会担负民族振兴重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就需在对OECD学习框架进行有益借鉴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表述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使我国语文课程能够确保学生获得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

(一)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以学习领域为中心加强学科内部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课程内容匹配度较高。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四个学习领域,分别为阅读、写作、说话/口语、倾听。CCM所包含的四个学习领域之间相互衔接,重视语文学科内部各个环节和维度的有机整合。而我国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程内容划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5个内容领域,以综合性学习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四个学习领域衔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并结合不同维度的特点设置有衔接性的学段目标,得到了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其中“综合性学习”作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大特色,能够帮助教师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自身的教学水平开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活动,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整合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实现全面发展。但这一特殊的学习领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容易造成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学习领域彼此分离、相互独立的弊端,难以落实这一特殊学习领域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因此在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上,我国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目标的整体结构和学理逻辑,加强语文课程目标和内容的整合,以语文素养为纲,以积累与探究、欣赏与表达为主线,设计系统且明确的学科内容整合的整体结构框架和专业规范。①吴刚平, 庄燕泽. 中美语文课程跨学科整合设计比较研究[J].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 (10): 75-91.通过打通各学习领域之间的界限,找到语文课程各学习领域之间的对接点,统筹规划课程内容,强化语文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同时加强语文课程内部各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在各学习领域中实现自身全面发展。

(二)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加强对学生复合能力与变革能力的培养

2005年,OECD发表的《面向成功生活与运作良好社会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 for A Successful Life and Well-functioning Society)报告中将核心素养划分为3个维度9项指标,即以交互的方式运作工具(语言、技术等)、与异质族群互动、自主行动等三个维度。②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研究, 2013(10): 39-45.而《OECD学习框架2030》是OECD继“核心素养”(DeSeCo)项目后在新时代背景下对究竟要“教什么”的再思考,并在原来DeSeCo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了创造新价值、协调矛盾与困境、承担责任三类能力,同时也是CCM内容框架和素养框架的基础。我国也意识到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如2014年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把“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基二[2014]4号[EB/OL].(2021-03-03)[2014-04-0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1404/t20140408_167226.html.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16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文件中指出我国学生也需要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要敢于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同时也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化挑战。④林崇德.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 15(02): 145-154.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现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有所体现但呈现得较少,特别是在与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概念以及与编程、数据科学、计算思维相关的概念等复合能力,承担责任、预期、反思等变革能力等方面体现得不够。而处于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基础,以更加开放共享的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迎接挑战,增进人类福祉的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此,我国新一轮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首先需要理清语文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确立语文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同时基于我国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内容与CCM语文内容主题框架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应注重将全球公民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有关的概念以及道德和伦理等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同时加强语文学科各学习领域之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知识关联,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整合。我们可以采用跨学科方法,在不增加语文学习领域和学生学业负担的基础上,将复合能力、变革能力与全球胜任力所需要的新兴能力素养纳入到原有的课程结构中,①OECD. 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 Concept Note Series[EB/OL]. [2021-2-19].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contact/OECD_Learning_Compass_2030_Concept_Note_Series.pdf.使课程能够体现各类新兴素养,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

(三)在课程内容的表述上,加强内容表述的指导性和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

语言是课程标准文本的基本要素,国家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表述上必须“表达规范、结构合理、观点鲜明、不含糊笼统、言简意赅”,②何玉海, 王传金. 论课程标准及其体系建设[J]. 教育研究, 2015, 36(12): 89-98.既要注重表达的准确性同时也要注重目标的指导性,找到各学习内容之间的交叉点,在充分理解目标概念和特性的基础上,加强各课程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使课程标准具有概括性和指导性。同时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注重目标内容的具体化,加强内容实施的可操作性。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一些OECD国家的经验。例如美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年级在学年结束时所达到的语言素养目标,采取分年级课程标准实施方案,同时提供目标达成的样例,便于进行学习评价;③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for English Language Arts & Literary in History/ Social Studies Science and Technical Subjects[Z]. Washington. DC: Common Core State Standards Initiative. 2010(5).荷兰语文课程标准主要采用“概念描述——相关任务——任务执行”的课程实施模式,这种任务型学习实践模式重视在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④SLO. Referentiekader Taal En Rekenen[EB/OL]. (2020-07-08)[2021-02-19]. https://www.slo.nl/thema/vakspecifieke-thema/nederlands/referentiekader-taal/.

因此,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仅需要考虑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规律,也需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借鉴前沿的教育教学理念,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内容。在各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表述上应强调课程目标内容的指导性,使课程目标从“预定的和静态的”发展到“可适应的和动态的”,加强关键概念的学习,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的深度和质量,又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社会要求以及学生的学习需要;①OECD.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and Skills: Education 2030[R/OL]. (2018-04-05)[2021-02-08]. 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E2030%20Position%20Paper%20(05.04.2018). pdf.在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尝试构建语文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改变分四个学段表述课程目标的续写,按具体年级表述课程目标和学段内容,并对学段过渡时期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作特别强调和说明,增强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加强各学习领域内容之间的衔接和课程内容的具体化,突出语文素养整合性、综合性特点,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从而加强课程标准实施的可操作性。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语文课程框架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日本中学家政课中的劳动教育——基于“技术·家庭”课程内容分析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浅谈框架网页的学习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