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克拉拉·哈斯基尔的演奏风格(上)

2022-01-04郭雨轩

钢琴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基尔乔伊哈斯

文/ 郭雨轩

前 言

20世纪是音乐多元化的时期,也是钢琴艺术蓬勃发展的年代。在此背景下,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克拉拉·哈斯基尔(Clara Haskil,1895—1960)便是其中之一。她对莫扎特作品的理解和诠释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乃至在整个西方音乐文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从哈斯基尔的人生经历、演奏风格和艺术成就三方面进行论述和探究,并以她对莫扎特作品的诠释为切入点进行仔细分析。希望通过此文能够使这位20世纪不朽的女钢琴家被更多人所熟知。

“她虽然没有强劲的力量,但她拥有独特的品格;她不发光,但她能散发光芒。”被誉为“钢琴圣女”的钢琴家克拉拉·哈斯基尔曾被这样评论到。她的一生艳丽且娇弱,“艳丽”是她在舞台上的绽放,“娇弱”则成就了她一生的闻名。她是一位天生的钢琴家,拥有着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虽然一生被病痛折磨,但始终与音乐相伴。

1895年,哈斯基尔出生在罗马尼亚的一位商人家庭,父亲很早便去世了,母亲和叔叔将她抚养长大。她在3岁时就表现出卓越的音乐天赋,叔叔决定资助她学习音乐。1902年,这位年轻的钢琴家前往维也纳正式开始她的音乐人生。

她的第一位重要的老师,也是她后来的亲密挚友是维也纳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理查德·罗伯特(Richard Robert,1861—1924)。1904年,在罗伯特的指导下,哈斯基尔首次登台演出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哈斯基尔决定去法国接受更为全面的音乐教育。

20世纪的法国钢琴学派,注重对音乐内涵的表达,寻求节奏、速度与力度的平衡。哈斯基尔顺利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经由著名作曲家福雷(Faure Gabriel,1845—1924)的推荐,她师从于法国钢琴学派代表科尔托(Alfred Denis Cortot,1877—1962),同时接受约瑟夫·莫帕因(Joseph Morpain,1893—1961)、拉扎尔·列维(Lasare Levy,1882—1964)等法国著名音乐家、教育家的指导。极具音乐天赋的哈斯基尔,在毕业时拿到了钢琴和小提琴双学位。

1910年起,哈斯基尔便正式以职业钢琴家的身份在法国、罗马尼亚、意大利、瑞士等地进行巡回演出,但后来因“慢性脊髓炎”的疾病被迫停止演出。1914年,她去贝雷克(Bereck) 进行治疗。在这个小镇上度过的四年里,哈斯基尔无法进行常规的钢琴练习,几乎无法接触音乐世界,她感到非常孤独。然而,疾病和孤独并没有使她沉沦,她依旧保持着坚强,不放弃任何对音乐追求的可能性。

四年后,饱受病痛折磨的哈斯基尔渐渐回到音乐世界,在独奏之余也搭档演出室内乐。纽约的《音乐快递》(The Musical Courier)杂志评价道:“哈斯基尔女士竭尽全力去演奏看似愚蠢的感情用事,但是于她而言,也没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她似乎在寻找内在的感官,不断发掘对音乐的全新理解,以及拥有情感更深层含义的作曲家式的思维。她的演奏能够唤起人们的巨大同情和理解,所有的激情、持续的欲望、喜悦和悲伤、希望和绝望激发了她想要解释的作品。这不再是一场简单的音乐会,而是与天才的亲密交流。

大病初愈的哈斯基尔无法完成大体力作品的演出,渐渐转向舒缓的莫扎特作品及室内乐的合作。好景不长,哈斯基尔又患了严重的脑瘤,急需手术,但正值“二战”,她不得不冒险偷渡去马赛治疗,幸运的是手术很成功。“二战”后,哈斯基尔的身体也渐渐得到康复,她又开始继续巡回演出。1952年,哈斯基尔举办了大约七十场音乐会,这时的她才渐渐有了名气和声望。其中一场是与著名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6)在维也纳公开演出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现场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卡拉扬评价道:“我从未在维也纳看到过如此成功的独奏家。”自此之后,哈斯基尔一举成名。但这位本该为世间留下更多美妙音乐的钢琴家竟在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戏剧性的倒下了。1960年,哈斯基尔赶赴布鲁塞尔演出时,在火车站因意外摔倒而去世。

当哈斯基尔受到万众瞩目时,几乎所有时间都花在赶往下一场音乐会的路上。正如她自己所说:“你知道,我的职业是一个装满乐谱的旅行袋,它会在每一个火车站、音乐厅和面孔中留下印记。”

克拉拉·哈斯基尔的演奏风格深受她的第一任老师理查德·罗伯特的影响。罗伯特是20世纪初德奥钢琴学派代表人,崇尚对原作品的忠诚及对音乐的理性和严谨,曾是著名钢琴家鲁道夫·塞尔金(Rudolf S e r k i n,1 9 0 3—1 9 9 1)和著名指挥乔治·赛尔(George Szell,1897—1970)的老师。

罗伯特的教学以古典主义音乐为核心,教授了哈斯基尔纯正的德奥派钢琴技法和德奥作品的演奏精髓。经过三年的学习,哈斯基尔的演奏风格继承了传统的德奥钢琴学派,这体现在她对音乐严谨的态度及对钢琴作品的敬畏之心。她所演奏的每一个音符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而完成的,对于力度和节奏的感知都有着极为细致地把控和调整,无论是作品的情感还是技术,她都能表现得恰到好处。

罗伯特一方面帮助哈斯基尔加深理解和掌握德奥经典作品演奏的精髓要义,另一方面又大力启发她天性中极为可贵的独特感知,以至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可以说罗伯特这三年的教学几乎奠定了哈斯基尔今后一生的艺术风格和人格建树。

在巴黎音乐学院的学习生活中,哈斯基尔即使受到法国钢琴学派音乐文化的熏陶,但演奏范围依旧围绕着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作品,几乎很少触碰法国钢琴作品,仅存留了一首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录音。

哈斯基尔的演奏超凡脱俗,以音质纯净清澈而著称。轻巧的触键、绝对精确和均匀的时值、音符的清晰度、细微处的音乐处理,以及对踏板的明智使用,这些都能从她独具一格的演奏中感受到。

哈斯基尔与莫扎特

同为“音乐天才”的哈斯基尔与莫扎特有着相似的经历,莫扎特最杰出的作品几乎全部产生于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哈斯基尔早年被病痛所折磨,也是在人生的最后十年才渐渐被大众发掘。

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里赫特(Sviatoslav Teofilovich Richter)曾说:“莫扎特的音乐是最难演绎的。”虽然他的钢琴作品大多以主调音乐为主,旋律线条优美简约,但却难在对情感的表达有着极高的要求,既要有高超的手指技巧,更要有一颗孩童般纯净的心灵。

据说,哈斯基尔在进行开颅手术时,嘴中仍轻声哼唱莫扎特钢琴曲的旋律,在手术完成后第一时间动动手指,确认自己还能否弹琴。令人惊叹的是,在经历无数身体磨难,体力已无法支撑她完整演奏一场音乐会的哈斯基尔并未向命运低头,她的亲身经历更贴近莫扎特的音乐核心,二者相辅相成,在不同的时代下演绎出同样的音乐风采。

哈斯基尔从小就表露出非常卓越的音乐天赋。3岁便能将听到的音乐一音不差地在钢琴上弹奏出来;7岁就公开演奏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协奏》(K.488)。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受教时,她的老师科尔托为哈斯基尔布置了大量的练习曲目,为了强化哈斯基尔手指的灵活性与技巧,天赋异禀的哈斯基尔只用了短短几个月便学完了所有曲目,扎实的基本功也为日后传神演绎莫扎特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哈斯基尔与莫扎特都有着痛苦的人生经历,但时间和阅历赋予他们的却更有意义。哈斯基尔前半生被病痛所折磨,经历了“二战”的分崩离析,使她生活上不得不靠朋友的接济度日,同样是人生最后的十年光景,她一举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钢琴家之一,但天妒英才,在她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意外去世。“他们可能救不了自己,但他们却救活了成千上万的人!”

莫扎特只写过两首小调的钢琴协奏曲,分别是d小调第20号和c小调第24号。哈斯基尔不仅将莫扎特的演奏方式高度还原,更是将莫扎特作品的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

她并不像许多钢琴家一样演奏成套的莫扎特作品,相反,她只专注于其中的几首进行仔细打磨,反复演绎。21世纪初,PHILIPS唱片公司在《二十世纪伟大钢琴家》 中推出了73位优秀的钢琴家,哈斯基尔便是其中一位,在卷二的《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专辑中收录了她演奏的五首钢琴协奏曲,分别是第13、20、23、24和27号作品,其中第20号钢琴协奏曲是哈斯基尔一生中演奏次数最多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她甚至留下了十几个版本,其中被称之为经典中的经典要数1960年在巴黎与俄罗斯指挥家伊戈尔·鲍里索维奇·马凯维奇(lgor Markevitch,1912—1983)和法国拉慕勒管弦乐团(Lamoureux Concert Association Orchestra)共同演绎的版本了,这次演出异常精彩,甚至被当时的媒体称作“莫扎特的绝唱”,也是她最卓越的一次演奏。

爱因斯坦曾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能让你看到最光明和最忧伤,而哈斯基尔的这一版则是最符合莫扎特音乐气质的演绎,看似轻巧却展示出了莫扎特面对生活积极的态度,轻快灵动的音色,柔和中带着一丝刚毅,也仿佛是她对生活的呐喊和不屈服。”

哈斯基尔演奏莫扎特作品的特点(以k.466 为例)

首先,笔者将对哈斯基尔与四位著名指挥家合作演绎的四个经典版本的录音进行对比分析:

指挥家:亨利·斯沃博达(Henry Swoboda,生卒不详),捷克著名指挥家,于1949年成立美国录音厂牌“西敏寺”(Westminster),后来为自己的厂牌录制了第一张正规发行的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唱片。

交响乐团:温特图尔交响乐团(Winterthur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公司:西敏寺

时间:1950年9月23—24日

指挥家:弗兰克·弗里乔伊(Ferenc Fricsay,1914—1963),奥地利著名指挥家,以指挥德奥系经典音乐及匈牙利民族音乐闻名。十分擅长指挥巴托克、柯达伊的作品,对莫扎特的作品也颇有建树。

交响乐团:里亚斯交响乐团(Rias Symphony Orchestra)

唱片公司:德国留声机公司(DG)

时间:1954年1月10日

指挥家:奥托·克伦佩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20世纪最杰出的指挥家之一。以指挥贝多芬、勃拉姆斯和布鲁克纳作品著称,他认为对原谱的完全忠实是处理任何作品的基础。

交响乐团:伦敦爱乐团(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唱片公司:德国留声机公司(DG)

时间:1959年9月8日

指挥家:伊戈尔·马凯维奇(lgor Markevitch,1912—1983),20世纪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师从科尔托学习钢琴和作曲,同时随皮埃尔·蒙都(Pierre Monteux,1875—1964)和赫尔曼·谢尔辛(Herman Scherchen,1891—1966)学习指挥。他将俄罗斯民族与法兰西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作品十分独特。以指挥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著称。

交响乐团:拉慕勒管弦乐团(Lamoureux Concert Association Orchestra)

唱片公司:PHILIPS

时间:1960年11月14—18日

1.时代背景

第一场1950年与斯沃博达合作演出的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这个版本的录音所处时代较为久远,录制过程烦琐困难,但音质相比同时代的大多数录音优越很多。

此时的哈斯基尔正处于“二战”结束不久,事业逐渐恢复的阶段。1949年,她在荷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渐渐被乐坛所熟知,一颗被埋没许久的钻石自此开始散发光芒。有许多音乐家十分欣赏她的艺术才能,同为罗马尼亚人的著名钢琴演奏家迪努·李帕蒂(Dinu Lipatti,1917—1950)也对哈斯基尔的演奏赞叹不已,两位音乐家互相欣赏并一度视对方为知己。1950年,李帕蒂患白血病离世。1954年9月9日哈斯基尔在法国贝桑松音乐节举行了一场名为“献给迪努·李帕蒂”的音乐会,正因为这场音乐会使哈斯基尔变得声名大噪。同年,气势正盛的哈斯基尔便接受邀请,与著名指挥家弗里乔伊共同录制了莫扎特《第二十号钢琴协奏曲》。很快,她的演奏获得了各地的认可和好评,一度将其称为“莫扎特在世”。

在与弗里乔伊录制的版本中,我们完全能够听出一种全新的状态,如雨后初晴般的豁达和洒脱。这个版本是由DG公司录制,十分具有现场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美中不足的是录音中存留的噪音较多。

1959年的琉森音乐节上,哈斯基尔与克伦佩勒留下了一版最为温柔细腻的K.466,这一版的录音十分特别,同样出自DG公司,浓浓的复古味道,增添了几分柔和的美感,仿佛置身于古典大剧院一般,音乐娓娓道来,将听众拉回到20世纪的法国,令人难以忘怀。这一版本比其他版本稍慢一点,情感拿捏得更加细腻,音色更加绵长,增添了几分女性的光辉。有人这样评价此版本,说它是莫扎特的女性歌剧性与贝多芬的交响英雄性合二为一的杰作。

而在1960年11月的巴黎,哈斯基尔与指挥家马凯维奇合作的这一版本则与之前完全不同,不仅在于演奏风格上的大相径庭,它的意义更是非同凡响。这次录音是她生命的“尾声”,更是她重生的“前奏”。这一版本的录音出自于PHILIPS公司,早期的立体声会有明显的噪音,但这一版的效果却是绝佳。它的美不加修饰,不像之前几个版本那样“晦涩”,这一次哈斯基尔演绎出了豁达圣洁的美,将一切都置身事外。钢琴的声音更加干净利落,这位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的女钢琴家仿佛将自己的肉体与灵魂剥离开来,肉体的疼痛再也影响不了她圣洁的灵魂,这是一种超脱的演绎。此版本的乐团音色更加浑厚壮阔,将钢琴的音色衬托的无比高贵、细腻且清晰,仿佛她已受够了无尽的苦痛,也已预知自己的结局,不再去计较生命的得失,只醉心于指尖的音乐。短短一个月后,哈斯基尔便意外去世,使这一版本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2.音乐特点

哈斯基尔在四次演奏中的表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合作者的改变和当时的演奏状态等因素进行自我调整与适应。

通过表1明显得出,在第一乐章快板的初次入场时,哈斯基尔与斯沃博达的录音节奏最缓慢、最沉重,她在第一和第二音符之间做出了明显的停顿;而在之后三个版本的录音中,这种沉重感有所缓解,取消了之前的停顿,音乐变得轻快活泼。四个版本相比,哈斯基尔与弗里乔伊合作的速度最快,其他三个版本钢琴在2分25秒左右进入,而弗里乔伊的版本中,钢琴竟在2分17秒时就进入主题。

表1 四个版本录音时长统计表

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浪漫曲,与克伦佩勒合作的版本更为缓慢轻柔,带有较强的忧郁气质;而弗里乔伊的版本则更加轻快;剩下两个版本则速度适中,更为自然贴切。

第三乐章是极快的快板,回旋曲式。对比来看,哈斯基尔与弗里乔伊演绎的版本速度是极快的,她在与斯沃博达和弗里乔伊录制的两个版本里加入了相同的华彩乐段,而剩余两个版本则没有加华彩,就时长而言,加了华彩乐段的弗里乔伊版本比没有加华彩的马凯维奇版本还要快将近七秒。哈斯基尔与弗里乔伊合作的时候,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此版本的第三乐章更有炫技的感觉,甚至能够体会出当时的哈斯基尔被病痛折磨的身心已渐渐恢复,并且十分想要被人们认知和肯定。

轻巧的触感是哈斯基尔一贯的演奏风格。贝多芬曾评价莫扎特的演奏:虽然十分杰出,但免不了有点乡村气息。这与哈斯基尔的演奏风格相同,即使是在十分规整的连音线下,也将每个音符清晰地分开演奏,颗粒感十足。对于每一个快速音符的演绎都极为平均,以此来保证音乐的流动性和清透感。

例1 第一乐章,第88 至90 小节

如例1所示,出现在第一乐章的一串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快速音群,哈斯基尔将它们演奏得生动活泼,没有过多的强调个别高音,起承转合极为自然。低音声部的八分音符没有过分突出,只是轻点几下,第三小节出现的四个八分音符时值相比前面的八分音符更加短促,与逐渐下行的高声部互相呼应,更显俏皮。在这里,与马凯维奇演奏的版本更为灵动欢快,单凭录音很难让人联想到演奏者竟是一位佝偻着的花甲老人。相比之下,与克伦佩勒的版本稍显沉闷柔和。哈斯基尔在细微处的处理不仅展现出她高超的音乐技巧,更能体现出凌驾于技巧之上的理解力和超脱的领悟力。

钢琴家并不喜欢抒情乐段过分的沉重和缓慢,所以对于第二乐章的演奏,她没有丝毫的拖沓,只以音色的柔和来控制音乐的情绪,缓解了音乐本身的沉重感。这一乐章淡雅悠长,仿佛能够将人们拉回到莫扎特以往的作品中,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映射出清透的光芒,充满童真的透彻。

第二乐章是舒缓的浪漫曲,开头部分由钢琴先发声,独奏一段华丽的降B大调旋律,乐队紧随,二者相辅相成,轻柔的旋律配以轻巧的节奏缓缓奏出,营造出静谧和谐的氛围(见例2)。

例2 第二乐章,第5 小节

哈斯基尔在与克伦佩勒演奏的版本中明显能够听出她在第一个两拍的二分音符后做了明显的延留,后面四个八分音符则略紧凑,音乐风格更加唯美浪漫;而在弗里乔伊的版本中,则将延留放在第一个八分音符后,两拍的四分音符则在正常拍完成,后三个八分音符稍快,节奏更加紧凑,音乐更加俏皮;剩下两个版本中并未出现延留,基本按照正常音符时值进行。

哈斯基尔的触键方式十分简单,她避免过多的修饰和烦琐夸张的演绎手法影响音乐的本真,习惯将音色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不过分强弱,不做太多的处理,仅仅依靠作品本身的旋律走向而渐强渐弱。她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演出:“我之所以这样演奏是因为我感觉音乐就是这么要求的,但我无法解释为什么感觉是这样的。”

在第二乐章中,第一乐段终止后,钢琴在g小调上奏出一段不安的旋律,如暴风雨一般。急促的三连音从第83小节一直持续到第112小节,一连串的快速音型急促而富有戏剧性,中声部是持续不断的三连音,高低声部交替完成,与之前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见例3)。哈斯基尔与斯沃博达演奏的这一版本明显感受到她有轻微的紧绷和不放松;与弗里乔伊的版本放松许多,三个声部层次分明,相比于更加突出两个旋律声部线条的描绘;而与克伦佩勒的版本速度明显比其余版本稍慢,低声部较突出,高声部不明显;与马凯维奇的版本高低声部的表现最为突出,高声部比其他三个版本也更加突出,有明显的对唱感觉,中声部作为伴奏。

例3 第二乐章,第84 小节

哈斯基尔对于指尖有着极强的控制力,手指灵巧度很高,触键干脆利落,她在演奏跳音时,通常发力准确迅速,力度稳健,演奏出来的音符轻巧自然,但在第二乐章最后,她并未选择用极短促的方式来演奏跳音,而是以一种“下压”的方式进行处理(见例4)。

例4 第二乐章,第153 至154 小节

四个版本均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演奏,此处处于第二乐章尾声部分,哈斯基尔做了稍稍的渐慢处理,对装饰音演绎极为标准,十分清晰干净;第二小节突出了跳音的力度,对跳音的处理更像是模仿低音声部的四分音符,由低声部慢慢传递到高声部,再由高声部跳音“送”到后两个八分音符,动作一气呵成,十分有趣。既保留音乐本来的俏皮感,又带有一丝刚毅的韧劲。

第二乐章《浪漫曲》是《莫扎特传》结尾的配乐,从宁静到不安,再回归到最初的宁静。

例5 第三乐章,第1 至5 小节

哈斯基尔与马凯维奇合作的版本对于第三乐章的演绎是极为经典的。她既能与莫扎特融为一体,又保留了她一贯的演奏风格。音色做到了完全的清晰透彻,既能保持着音乐的纯真俏皮,又能保证每个音符清晰自然。一开篇就给人一种热情洋溢、光明洒脱的感觉。

如例5所示,乐曲开头干脆利落,清晰果断,钢琴奏出快速的上升音型,乐队不断重复扩大,将音乐从平静带回到激动不安的情绪当中,钢琴和乐队互相呼应,一问一答的展开,显示出与第一、二乐章截然不同的情感,光明且充满力量感。弗里乔伊版的第一小节较弱,从A开始突强,每个音符完成后都立刻放松,以便下一个音符重新蓄力,戏剧感十足;而马凯维奇版则是渐强,更为清澈自然,将雄伟壮阔的音乐性推向极致,音色饱满,富有弹性。几个音乐形象交替进行,烘托出辉煌明亮的音乐形象。

综上所述,哈斯基尔与斯沃博达的版本更加平静自然,仿佛明朗夏夜的一支夜曲;与弗里乔伊的版本相对于其他三个版本更缓慢一点,钢琴音色较为浑厚,触键也相对较深,整体不紧不慢,缓缓而来;与克伦佩勒的版本在情绪上要更显忧郁深沉,感情质朴,回归到莫扎特的本真;而马凯维奇的版本则更偏向于追求音色清澈纯真,摒弃了忧郁妩媚,显得更加典雅。

3.乐队版本比较

不同的指挥会赋予乐队不同的性格。斯沃博达版,更加突出乐队与钢琴之间的对比,开头就透露着一股阴郁和沉闷的色彩;而弗里乔伊版更加注重于音乐内在的律动,充斥着庄严和厚重感,仿佛整齐的军队缓缓走来,长笛的奏声更为响亮锐利,相比于克伦佩勒版要华丽很多;克伦佩勒版由于当时录音技术条件上的限制,高音声部的管乐和低音声部的弦乐在音色和音高上的对比更加强烈,别具一番风味;马凯维奇版能明显感到速度更快,乐队内部之间及乐队与钢琴之间的配合更有默契,音色也更加和谐统一,开篇即显示出宏大磅礴的气势,甚至给人一种“贝多芬先声”的感觉,尤其在第一乐章的开头部分,交响乐衬托出了宏伟壮阔的感觉,钢琴的出现使一切躁动不安的情绪恢复平静。四个录音版本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在指挥的带领和乐队的衬托下,哈斯基尔精湛的演奏技术和卓越的演奏才能充分发挥出了最大的优势。

全曲共有两个华彩乐段,分别在第一乐章和第三乐章。有许多作曲家、演奏家都曾为这首曲子写过华彩乐段,而哈斯基尔演奏的四个版本的华彩乐段是由她自己创作的。哈斯基尔为第一乐章的华彩演奏了两个不同的版本,最令人醉心的是与其他三个录音不同的马凯维奇这一版,这一版本的华彩乐段美得无法用言语形容,既有古灵精怪的童趣,又有气势如虹的辽阔,既平静又深远,仿佛置身于古堡的吸血鬼舞会,充满了神秘色彩。第三乐章的华彩乐段只在与斯沃博达和弗里乔伊合作的两个录音中出现,而省略华彩乐段的剩下两个录音版本则更别具一格。

不幸的是,就在她与马凯维奇合作演出一个月后,哈斯基尔因意外结束了生命,这次演绎成为了她对莫扎特的“绝唱”,更成为了她一生的“句点”。回想起晚年的莫扎特,他也曾终身遭受着病魔的折磨,痛苦不仅没有使他变得意志消沉,反倒让他感受到生命的真谛,那些迷失的灵魂都在音乐中归于平静,他得到了音乐的救赎,并以创作去救赎他人。此时的哈斯基尔与莫扎特不仅在情感上相契合,更在心灵上相呼应。(待续)

猜你喜欢

基尔乔伊哈斯
基尔科努米Fyyri图书馆
粉色伞裙
它就是塔哈斯克
时间
蛋糕和龙
哈斯佩尔成为美国中情局首位女局长
你是那个杀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