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63届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回顾

2022-01-04叶思思

钢琴艺术 2021年11期
关键词:钢琴家决赛钢琴

文/ 叶思思

“第63届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在2021年9月初落下帷幕,韩国选手Park Jae-hong、Kim Do-hyun 分别获得了本届比赛的第一及第二名,来自奥地利的选手Lukas Sternath获得了第三名,这是继2015年韩国选手Mun Ji-yeong赢得该赛冠军之后韩国取得的又一次胜利。2019年,我曾被主办方邀请到意大利的布尔扎诺作为首位现场中文主持人,两年来亲身经历了布佐尼比赛走进中国的每一步,可以说和中国的音乐爱好者共同“见证”着这个过程。在此,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该赛。

一、历史悠久,但一直在突破和创新

“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已有七十多年历史。1949年,Cesare Nordi为纪念费鲁奥·布佐尼这位伟大的作曲家逝世25周年创立,而首届比赛的最大支持者及评委主席由意大利著名钢琴家米开朗杰利担任,奥地利著名钢琴家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Alfred Brendel)获得了首届比赛的第四名。1957年,布佐尼比赛联合“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伊丽莎白皇后国际音乐比赛”“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等十一位成员成立“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WFIMC),总部设于日内瓦,它代表着古典音乐比赛的“奥林匹克协会”正式成立,该联盟囊括了当今世界最顶尖的一百二十多个不同类别的国际音乐比赛成员,他们以“力求追寻艺术音乐比赛的卓越、真实、公平和平等,支持年轻艺术家走向国际舞台”作为联盟的共同宗旨。

古典音乐界的明日之星一直将“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作为“摘星”之路的重要比赛之一,除了历届大名鼎鼎的豪华评委团之外,比赛的难度也成了年轻钢琴家的“试金石”,毕竟在63届比赛的历史中,只授予了32位第一名获得者,而冠军获得者其中就有1956、1957年夺冠的德慕斯和阿格里奇这两位传奇钢琴家。亚洲最早在该比赛中获奖的是日本钢琴家北川晓子(Akiko Kitagawa),于1969年获得第三名。随后,上海音乐学院前钢琴系主任—陈宏宽教授在1982年获得第二名(该年度未颁发首奖),吴牧野在2003年的比赛与俄罗斯选手并列第三名,同样该年度也未颁发首奖。布佐尼钢琴比赛直到2001年都是保持着一年一赛的频率,从2002年开始,比赛将全球预选赛和现场决赛两个阶段放在两年内举行,预选赛产生出四十位以内的钢琴家在第二年参与意大利的现场决赛。比赛自2017年开始,现场比赛加入了单独计分的室内乐环节。获得意大利现场决赛资格的选手将会由组委会统一安排当地住宿,选手按照组委会安排的比赛时间提前一天报道即可。由于比赛与施坦威钢琴签下了独家合作协议,因此在这个比赛的舞台上,有两至三架施坦威钢琴供选手选择,但晋级选手在每一轮都有更换不同个性施坦威钢琴的可能。在前面两轮80分钟独奏比赛的参赛曲目中,每一轮都有指定的布佐尼改编或创作的钢琴作品,除此之外,大会还指定一系列由世界国际音乐比赛联盟成员共同委约创作的新作品或知名度较大的20世纪作品。两轮独奏环节后,第三轮比赛将产生六名(今年产生了七名)选手进入室内乐环节,由组委会特邀当今乐坛不同的著名弦乐四重奏与参赛者在48小时内排练,演出一首比赛指定的钢琴五重奏作品。之后将产生三名决赛选手演奏一首钢琴协奏曲,并决出前三名的名次,获得第一名的选手除了奖金,还能够在全球48个合作城市举行音乐会。

2020年疫情期间,“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首创“全球在地化音乐会”(Glocal Piano Project)模式,在全球施坦威音乐厅设立超过12个初赛录像地点,用统一的标准为所有参赛选手录制预选赛视频。此举措可以说是奠定了线上音乐比赛的“新标准”。而今年,“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通过爱满地音乐频道在长达两年的合作基础上,联手英皇电影集团在中国北京和深圳首创国际钢琴比赛在影院的“高清放映”,这不仅可以向更多的观众传达音乐艺术的美好,同时还向国际古典音乐领域释放新的信号,古典音乐在中国有着不一样的未来。

二、评委团的追求

在布佐尼比赛的历史中,参加过决赛及预选赛阶段的中国评委有:杨峻、刘诗昆、吴迎、许忠、陈宏宽、李健、陈萨和元杰等著名钢琴家。今年由于疫情原因,亚洲评委缺席。

2019年,意大利决赛评委主席奥地利钢琴家提尔·费尔纳先生(Till Fellner)对比赛作出了以下的评价:“‘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不仅仅为了要寻找顶尖钢琴家,他还很注重寻找一个真正拥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思想的艺术家。我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艺术家,而不是钢琴家。我很庆幸在这个充满着艺术气氛的城市,在这个比赛中,我听到了有很多具备艺术家潜能的参赛选手的演奏。”

而另一位评委邓泰山先生认为,在比赛中选手不仅需要具备相对完美的技巧,还需要理解音乐深层的意义,特别是音乐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问题,这一点亚洲选手可能要特别注意。比赛选曲上也需要更好地分配自己的能量,在比赛中一定要在曲目和能量上给评委一个“渐强”的过程。在布佐尼比赛中,室内乐比赛是演奏一首完整的钢琴五重奏作品,要特别注意,钢琴在这个时候的角色非常重要,是一个主角的角色,千万不能“害羞”,因为在弦乐四重奏的伴奏下,他们就如同一个小型乐队,选手一定要学会平衡钢琴与弦乐之间音量的关系。

2021年的评委主席,同时也是1984年的布佐尼比赛第一名获奖者、加拿大籍钢琴家路易·洛提先生(Louis Lortie)认为,今年比赛的选手们都展现了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的不同的艺术音乐风格,他个人给青年艺术家的建议是,“不一定要参加很多的比赛,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准备自己成为一个更加全面的艺术家,如果把自己限制在一定范畴的曲目内,可能你依然会赢得比赛,但是现今社会要求的是有全方位文化涵养的艺术家,你应该可以掌控跨越古典到现代时期的不同作品风格,能够演奏好各种曲目的钢琴家会更令人惊叹”。

另一位在16岁就获得布佐尼比赛冠军的评委亚历山大·罗曼诺夫斯基先生(Alexander Romanovsky)分享,布佐尼比赛在曲目上给了选手很多的自由度,这样他们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表达自己,他相信:“音乐世界是大而且多样的,青年钢琴家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给观众展现,最终达到美丽的效果。就像我们说真理只有一个,但到达真理的方式可以是无限的。青年选手通过参加比赛,也是一种自我发掘的过程,而他们的表演应该尽可能地表现出说服力,在舞台上应该享受音乐,这应该是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在为你喜欢的观众去演奏。”

本届担任室内乐比赛伴奏工作的是著名的“舒曼弦乐四重奏”,其中小提琴家埃里克·舒曼(Eric Schumann)建议青年选手应该尽量早的开始与别的乐器一起合作,因为一旦与弦乐器或者管乐器合作开始室内乐的表演,对乐器的观念就会改变,这个过程会让选手们最后回归到钢琴演奏时产生变化,你将会重新审视你的乐器,室内乐演奏是一个互相影响的过程,越早开始越好。

三、中国选手的表现

这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年(2021)在各大顶级比赛中都出现了众多中国选手的身影,中国选手尹存墨在今年5月“第16届鲁宾斯坦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铜牌的优秀成绩(2019年他获得了德国“波恩贝多芬钢琴大赛”的冠军)。最近几年,韩国选手在古典音乐比赛的摘金能力,总会被拿出来与中国选手比较。“第63届布佐尼国际钢琴比赛”最新出炉的冠军Park Jae-hong是一位韩国本土培养的钢琴人才,就读于韩国首尔艺术大学,师从金大晋教授(Daejin Kim)。他在2019年曾止步于第一轮独奏比赛,两年之后再战“布佐尼”,我本人听到了他的音乐更加成熟,表现更具渲染力,演奏更加准确干净。我曾经在北京“布佐尼协奏曲比赛”高清放映的现场听过一位企业高管评论“我来了北京工作10年,今天是我第一次完整地听完了一首钢琴协奏曲,全程30分钟,我没看过一眼我的手机,这个就算在我日常生活中都是极少见的。这位韩国选手(冠军)的感染力太强了!”而在到场的一些专家交流意见上,大家由于只听到了最后协奏曲的演奏,都认为在完整性上韩国选手略胜一筹,但是在音乐的感染力及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上,奥地利选手Lukas Sternath更让专家们喜欢。

在2019、2021年的决赛现场中,都有中国选手进入决赛第一轮,今年的比赛中国选手臧小橹进了第二轮独奏比赛(英国“利兹比赛”他也进入了第二轮)。比较两次的中国选手表现,都属于“稳定”发挥,技巧干净,对作品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深度,是经过精雕细琢出来的演奏,但是个人性格特点不够明显,声音色彩上较为单一,音乐表现力也比较羞涩。而这些问题可能在比赛的舞台上就会被放大,使中国选手在整体感觉上比较难在评委团中拿分,甚至也有一些评委认为,这可能和中国选手的文化教育背景相关,他们认为中国选手普遍个性比较“压抑”。即便在舞台以下,组委会邀请的一些不同国家媒体,也会对中国选手日常表现的儒雅和礼貌更多地“误解”为个性不够活泼的表现,认为21世纪的未来音乐家应该更加“有趣”。特别要指出,中国选手普遍在现代作品的演绎上缺乏经验,缺少对一些现代作品演奏技法的了解。

无论是中国选手,或者是国际比赛在中国,如今都呈现着不一样的精彩。我相信,比赛通过更方便的网络方式进入到中国,能为中国的千万琴童提供更方便的学习观摩途径,也同时是传递美育的另一种方式。世界顶尖国际音乐比赛的流程、赛制、管理方式也逐步向中国观众掀开了他们曾经“神秘”的面纱,在可见的未来,中国军团必将崛起,在世界古典音乐舞台上发出最强音。

猜你喜欢

钢琴家决赛钢琴
挺进决赛
最具有诗人气质的大钢琴家
弹琴与补鞋
纸钢琴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钢琴家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