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导向的青年职工分类管理对策研究

2022-01-01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21年9期
关键词:积极分子入党意愿

何 娅

(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湖北 武汉 430000)

青年职工是国有企业发挥好支柱、基础作用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这是党中央对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要求。2019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国有企业青年职工培养、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基层党组织要把突出政治功能、加强政治引领作为首要任务,结合《条例》与企业青年职工现状,加强分类管理,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企业发展打造一支政治硬、业务强、素质高的骨干队伍。

一、青年职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年职工一般指35岁以下职工群体。由于年龄、教育程度、业务水平、政治素养等的差异,形成了青年职工群体的进一步分化。《条例》强调,“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落实到对青年职工的管理,政治建设的方式与力度应当体现群体区分或者针对性。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分类管理不到位,导致基层组织力建设乏力缺位。一方面,教育管理重“统一标准”轻“具体问题”。例如,在日常教育中,“一刀切”现象普遍,教育方式、学习内容等没有根据年龄层次、党龄长短、理论水平高低等有所区分,尤其没有针对青年职工特点,导致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教育管理重单一群体轻多元覆盖。有的基层党组织,仅把党员群体纳入教育管理的范围,缺乏对非党员群体尤其是非党员青年群体的政治引导和政治培养,弱化了基层党组织在青年职工中的影响力、号召力。与此同时,受企业生产经营性质影响,党内活动时间被压缩,活动内容走过场,党务工作者忙生产,记录台账代替组织建设,党组织存在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青年职工重视业务技能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提升,党组织对青年职工的吸引力不强,党员青年作用发挥不充分。

以上问题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对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认识不到位。对党建带群建,尤其是党带团建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非党员青年培养管理是团组织的事,党组织只针对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教育和管理,部分基层党组织除了在发展党员工作中与团组织有对接,例如,团组织成员入党有接触外,日常非党员青年职工的管理主要依赖团组织;二是党务工作能力没有与时俱进。不注重结合年龄、政治身份等要素对青年职工进行分类管理,将青年党员的管理与老党员管理一把抓,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不到位甚至缺位,主动作为意识不强;三是对党建工作站位不高,缺乏“接班人”培养意识,没有从长远、整体视角考虑党员队伍发展及党组织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漏洞。

二、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青年职工分类管理

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在日常工作中,既要关注党员群体,又要关注对党的后备军的培养,既要抓队伍建设,又要抓后备力量建设,确保《条例》中“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这一基本要求贯穿青年职工的分类管理中,推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围绕“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基层党组织可以从青年职工的政治身份和政治意愿出发,将是否党员、是否有入党意愿作为划分标准对青年职工进行分类。一般来讲,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党员或预备党员群体;第二类是入党积极分子群体;第三类是有入党意愿或者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群体;第四类是没有入党意愿的群体。在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群体的特性要求,开展针对性教育管理工作。

1.解决好党员、预备党员的作用发挥问题,注重把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骨干。成为一名党员不是个人发展的终点,而是个人发展新的起点,无论是在日常工作生活还是关键时刻,党员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党员的作用主要通过先进性和服务性体现出来。一要加强对党的先进性以及党的服务性的认识。先进性不仅体现在个人业务能力上,也体现在对身边职工群众的影响带动能力上;服务性不仅是按照职工群众的需求和意愿提供服务,也是团结带领职工群众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二要突出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增强使命感、荣誉感和引领感,通过压担子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业务水平,增强示范影响力,以点带面,从更高精神层面引导个人价值的实现。

2.解决好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问题和入党动机问题,注重思想认识与业务能力的同步提升。有的基层单位存在“入党难”的问题,难在发展指标少,甚至出现“入党就退休”“老积极分子”“没完没了地培养”“只培养不发展”、按年龄和资历“排队发展”等挫伤入党积极性的现象。因此,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和管理,要突出培养的持续性和持续培养的实效性。一方面,要重视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讲清楚培养过程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从思想上纯洁入党动机;另一方面,上级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发展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跟踪考察管理,争取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避免出现“有发展对象没有发展指标”或者“有发展指标没有发展对象”的现象,从而及时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党员质量。

3.解决好有入党意愿群体的“意愿巩固性”问题,注重党组织吸引力、关注力的感知与获得。一是加强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和《中国共产党章程》的学习教育,形成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性质及属性的正确认识,坚定个人政治选择; 二是搭建与党员的交流平台,如采取党员师傅带徒弟等形式,通过党员个人的示范引领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三是营造入党光荣的氛围;四是对入党“意愿”有反馈、有回复、有跟踪,如对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青年职工,党支部书记要及时进行谈话,不定期交流沟通,掌握思想动态,引导个人积极对标入党条件,避免出现“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没有下文,久而久之就不想入党了”“没人管”“一厢情愿”“不好意思谈论入党”等现象,充分保护、尊重、维护好这份入党意愿。

4.解决好没有入党意愿群体的入党意愿问题,注重把生产经营骨干培养成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人才优势。《条例》强调,要“重视在生产经营一线、青年职工和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对技术能手、青年专家等优秀人才,党组织应当加强联系、重点培养”。一要深入青年职工中,注重“深入”的细和实,以问题为导向,在认真分析青年职工“没有入党意愿”原因的基础上,针对性开展入党启蒙教育,激发入党意愿,力争每个班组都有党员;二要对业务骨干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增进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对非业务骨干采取思想、业务同步帮扶,对照党员标准,逐步缩小思想认识、业务能力“差距”问题,增强入党“信心”。

青年职工思想活跃,需求多元,基层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以理念信念教育凝聚思想共识,尤其要充分利用党内现有资源,搭建管理教育平台。例如,可以有选择性地鼓励非党员青年职工积极参与红色教育、理论学习、义务奉献等党内活动。通过党内活动增进青年职工对党的了解,提高青年职工的思想认识、理论水平,让青年职工深刻地感受到来自党组织的重视、关心和培养。还要坚持党建带群建,发挥好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形成教育管理培养合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帮助畅通基层党建“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积极分子入党意愿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基层党支部强化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的实践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憨娃入党
确定发展对象必须听取哪些人的意见?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北安市 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入党前“体检”
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你合格吗?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