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支持农业(CSA)运行机制在地化调查研究*
——以重庆市北碚区为例

2022-01-01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姚晨晰杞会苹张赛

区域治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北碚区生产者生态农业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姚晨晰,杞会苹,张赛

一、调研背景

FAO数据显示化肥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为40.8%-50%,然而由于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已造成农业效益递减、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及土地生产力下降等问题[1]。具体表现为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板结、土壤有机质流失等多方面。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缺乏有机质,缺少微生物,缺少微量元素,导致作物被催长,营养物质不够[2]。

CSA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社区支持农业,雅译为“社会化生态农业”,以社区、生态、文化为目标,基于本地化和社会化,以人为本,强调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的生态化和短链化[3]。在生产端提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方式;社会化生态农业是我们缓解资源环境破坏、缓解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的一个相对有效的手段。

龙车村位于北碚区龙凤桥街道南部,地处华蓥山和中梁山的交界处,南接沙坪坝中梁镇国际慢城,东、西被蔡家组团和北碚主城围绕,距北碚城区仅仅10公里,可以突出槽上萝卜、白菜、红薯等有机蔬菜品牌,举办采摘活动,把生态环保、科普教育、亲子体验作为活动主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积极培养和壮大特色效益农业。

二、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农户对生态农业种植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以及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和购买的影响因素,发现供需问题所在。探讨CSA模式在北碚地区适用的运行机制,引导农户生态生产,呼吁消费者参与农耕,初步构建信任关系,通过合理利用生态价值,促进乡村振兴,提出适用于北碚区社区支持农业运行机制。

三、调研对象

生产者:北碚区龙凤桥街道龙车村农户;

消费者:北碚区东阳街道天府民居社区居民。

四、调研内容与方法

(一)走访

1.调研方法

(1)面对面问问题,录入线上问卷。使用问卷星,具有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优势,能保证被访者回答问题的真实性。问卷回收率较高,共获得180份有效问卷;

(2)结构上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包括单选、多选、填空三种形式,充分了解农户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和接受程度,以及北碚区城市社区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

2.调研内容

(1)调查北碚区龙凤桥街道龙车村部分农户种植农产品的基本情况,以及对生态农业的了解程度,初步了解到龙车村农业生产的基本信息,深入了解种植生态农产品时的不利因素,最后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

(2)调查北碚区东阳街道天府民居社区部分居民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和顾虑:初步了解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购买需求和期望;调查城市社区居民对于有机生态农产品的购买欲望以及所能够接受的价格区间和距离。

(二)查阅文献

查阅众多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方式、影响因素的文献,在调研过程中,调研者仔细分析、整理数据,多次核对结果,从调研对象的针对性、调研过程的严谨性、调研角度的多维性来看,本次调研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生产者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的农户有100户,占全村总数的11%,涵盖了龙车组、中心组以及石家组在内的7个生产队。被访问者大部分为女性老年人;65%受访者学历为小学及以下;超过一半以上的家庭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98%的受访农户家中的种植面积在五亩以下。

(二)生产者种养殖生态转型影响因素分析

1.现阶段生产者对农药化肥依赖性过强

数据显示,85%的农户认为农药化肥对于作物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谈及种植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情况时,多数人对农药的态度是支持的,他们认为不用农药蔬菜种不出来;51.32%的农户表示农药使用量较少,而46%的农户使用农药和除草剂的频率较高,由于目前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不太高,对农药、化肥了解不够,出现盲目使用或者滥用等现象。

2.生产者种养殖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

其中以其他形式处理的占半数,据深入了解,“其他形式”绝大部分为自产自销;直接卖给农产品运营商、运往农贸市场以及自己摆摊卖掉三种方式为目前主要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可见,生产者种养殖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没有一个稳定有保障的销售平台。

3.农产品种养殖成本高销售价格低

调查显示,大多数生产者主要以种养殖为主要经济来源,为了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实现效益最大化,但由于现阶段所依赖的技术—农药、化肥、除草剂、饲料等较多,生产成本高,而且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运营商垄断等原因,导致农产品销售价格低,从而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济收入长年不高。

4.生产者对生态农业的态度

询问农户通过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由我们搭建平台负责销售,前提是要求农户采用生态方式进行生产管理时,有56%的农户明确表示愿意参与,且剩下的44%农户不愿意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缺乏生态农业种植技术、缺资金和缺土地。对于加入有机生态农业最大的困难集中于技术,占比35%。后阶段半数以上的生产者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培训学习并参与统一出售配送等。

(三)消费者基本情况

参与调研的居民有80户,老年人占比达到65%且绝大多数为女性,多数受访者学历为初高中水平;家庭年收入在3-5万元的居民占多数,达到45%;相较于农村而言经济状况较为优越。

(四)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分析

1.消费者能接受生态农产品的价格

由于生态农产品绿色、优质、健康,能够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在一定的范围内,他们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生态农产品。调查数据表明,93.59%的居民可以接受以高出普通农产品1倍的价格来购买。

2.消费者希望获得生态农产品的方式

受访居民中有87%的居民表示愿意接受从生产者直接到消费者的运行模式,他们希望可以吃到不含任何化学成分且让人放心的生态农产品,并且愿意接受比市场高出一倍的价钱来购买有机生态农产品,71.19%的居民希望通过定期配送到家的方式获得农产品,少数希望亲自收获农产品或以举办活动的方式得到农产品。

3.影响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因素

在购买生态农产品时,大部分居民担心配送过程中会损坏,由于怕产品不新鲜、考虑到价格偏高等问题,消费者会考虑到路程的远近,根据调查发现95%的居民愿意接受一小时以内的车程。因此,生态农产品的价格高低、新鲜程度、品质高低以及距离消费者的住址远近都是影响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生态农产品的重要因素。

(五)北碚区开展社区支持农业的潜力分析

1.生产者角度

北碚区农产品极具地方特色,依托周边农业高校以及科研机构,能够为生产者提供必要的生态农业技术支持以及新型作物品种;运用生态有机的种植方式,可以有效减缓土壤盐碱化、板结等,恢复土壤肥力;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发展绿色农业,国家政府的扶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倡导农业可持续发展;“互联网+农业”的不断推广与创新,有利于农产品的宣传与推广,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与传播。

2.消费者角度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追求更加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希望吃到安全、新鲜、优质的蔬菜生鲜,其次,消费者文化程度高,消费能力强,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而且消费者更倾向于体验乡村生活,感受乡村的文化与环境;此外,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培养孩子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亲子体验项目为锻炼孩子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六、北碚区CSA运行机制在地化建设策略

(一)借助高校资源,发挥科技兴农作用

借助专家教授以及农业人才的知识和经验,能为北碚区的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和人力支持,与科研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为农户解决生态种植技术缺乏的问题,发挥科技兴农作用。

(二)线下线上相结合,搭建生产者与消费者直通平台

根据调查结果,有49.69%居民喜欢在农贸市场购买农产品,32.70%居民愿意在超市购买农产品,对于生态农产品的线下供销平台则很少见。但是87%的居民认同生产者与消费者直接对接的供销模式,因此可以定点定时以生态农夫市集的形式为居民提供一个可以购买放心菜的线下平台,传递环保观念,倡导社区支持型农业,促进城乡更好联结。同时广泛利用互联网和物流优势,为71.79%希望定期获得生态农产品配送到家服务的居民提供便利。综上,透过食物链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搭建一条从田园到餐桌的健康渠道,凝聚社群,创建安全可持续的食物体系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

(三)创办生态农场示范点,以点带面促进周边生产者生态转型

着力打造生态农场示范点,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树立先行典范,消除生产者的顾虑,引导和带动周边的生产者共同发展生态农业。

(四)开发本地化食农教育课程体系,挖掘生态农业多功能性

在当地举行以生态、亲子、科普为主题的活动,让社区居民带着自己的孩子到大自然中、到农田里体验种植耕作的过程和乐趣,体验真真切切的耕读生活,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建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信任关系,让消费者体验到农耕的过程和乐趣,最终达成合作关系,同农户实现共享收益,共同承担风险的合作形式,消费者可以选择亲自种植收获自己的生态农产品,也可以要求生产者定时定期配送到家,闲暇时间来参加举办的各种活动等需求。

猜你喜欢

北碚区生产者生态农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征稿简则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1月巴西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3.92%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 疫情防控凸显担当
——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疫情防控窥斑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2020德国iF设计奖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毕节发展山地高效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