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思路

2022-01-01周锦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家校互联网+心理健康

周锦胜

(广州市白云区头陂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0 前言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既要教导学生知识技能,又要培育学生道德修养,促使学生做到能力和素养的双重提高。特别是在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思想观念成型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以此来保障身心健康成长。而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在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之间形成合力,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在这篇文章中,将会以家校合作为核心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和客观心理规律的前提下,系统性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此为基础补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短板,进一步优化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质量。

1 利用“互联网+”增强家校合作互动

在传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家校合作虽然在理论上具备较大的教育优势,能够将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整合在一起,给予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体验,但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家长都有着各自的工作生活,不能够频繁来学校进行交流沟通,而教师也有着自身的本职工作,虽然能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家访,但面对众多的学生家长,受限于时间精力,难免会产生力不从心之感。故而,一直以来,家校合作的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交流互动,不能够做到对学生信息的及时传递,难以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凭借自身四通八达的信息传递通道,使得信息传递突破了空间距离的限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视频通话技术的成熟,也使得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加便捷。一方面,教师与家长可以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直接对话,及时交流有关于学生的各种信息,从而建立成熟的调节机制,教师可以获悉学生的居家情况,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阶段教学计划,家长也能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有所了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方面也可以构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以供教师和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并且由于家长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了解程度有限,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手足无措的尴尬局面,针对这一状况,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让教师为家长答疑解惑。

例如,在新冠疫情之中,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些不恰当言论,肆意传播谣言,引起群众恐慌,小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受其恐吓,甚至成为谣言的“帮凶”,教师应当指导家长如何正确缓解学生情绪,树立正确的互联网观念。

2 利用“互联网+”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在我国教育环境中,部分家长受到刻板教育思维的影响,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自身只需要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就可以了,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家长平均受教育程度较低,对于先进教育理念的了解程度有限,再加上我国“先富带后富”的经济政策,乡村地区和城镇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较大,农村家长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生产中去,无暇顾及学生教育。在此前提下,我国教育体系中,不仅存在家庭教育严重缺位的问题,并且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模式中,也有部分家长认为这是学校不负责的表现,要将教学任务推诿给家长,对于参与到家校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而在家校合作模式中,顾名思义,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都是其重要支柱,两者缺一不可,家庭教育的缺席,家长的不配合,会导致家校合作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而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中搜索大量的相关案例,作为家庭教育重要性的佐证,用事实来说话,来让家长明白自身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家长的缺席,势必会造成学生价值观念上的短板,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并且,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学生对于家长的话语更加信服,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对教师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但却一定会对家长存在强烈的依赖感和信赖感,家长能够更加轻松地渗透到学生内心深处,了解学生内心中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加精准地找到学生心理的根本症结所在。同时,借助于“互联网+”,教师可以给家长观看相关视频,相较于传统模式下的文字劝说和语音劝说,视频表达方式无疑更加具有感染力,能够起到更加优秀的劝说效果。

3 利用“互联网+”构建家校合作学习平台

心理健康教育博大精深,教师虽然经系统化教育培训,但也远远不能够达到完全掌握的地步,更何况社会是处于不断发展的动态平衡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并不会停步不前,反而会不断更新换代,衍生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当今年代,一方面由于教育改革的大时代背景,各个教学活动都迫切想要注入更多的教育价值,不断优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式,对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创新;另一方面,在信息时代,信息传递更加便捷,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知识积累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理念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需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够携手完成家校合作工作,在最大程度上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但遗憾的是,在传统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尽管学校会组织教师前往其他院校参观学习,借鉴对方先进的教学经验,但是毕竟受限于教育资金和空间距离,不可能高频率、长时间进行参观学习,只能够浅尝辄止,学习表面的内容,无法真正触及到先进教学经验的根本核心,对于教师能力提高的作用不大。并且,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能力素养,无法将其贯彻到家庭教育上,无法对家长施加影响,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够及时更新换代,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还维持着陈旧的教育观念。

例如,在二十一世纪,还有部分家长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家校合作模式中,当教师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的不良习惯,希望能够得到家长方面的配合,但家长却只是一味地打骂学生,只会告诉学生不能够如此做,否则就会挨打,没有告诉学生为什么不能够如此做,也没有和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犯错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大概率不会取得有效的教育成果,学生的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并且小学生心理较为稚嫩,心理抗压能力较弱,来自父母的打骂,会给学生有效的心理造成严重创伤;另一方面,教师在对其多次劝说无效之后,为了避免给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就不会再选择和家长进行交流互动,家长以为学生早已改过自新,但实际上,可能错误还在延续,而家校合作却早已形同虚设。而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引进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视频,让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观看,以此为基础扭转部分教师和家长的错误教育观念,并且,让学生和家长一同观看,也能够有效增加亲子互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亲子关系。

4 利用“互联网+”构建家校合作一体化网络防线

当代小学生从小生活在信息时代中,是互联网用户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享受着科技进步所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被互联网所影响,对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了新的威胁。首先,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开放的平台,平等与自由是其标签,对于各种文化思潮包容并蓄、来者不拒,在促使互联网环境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为不良信息提供了对等的传播渠道,而小学生思想不成熟,辨别能力较弱,不能够有效分辨有益信息和不良信息的差异,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其次,互联网应用体系日渐完善,其中多种应用都具有强烈的沉迷特性,特别是网络游戏,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共同研究,制定出了十分强劲的沉迷机制,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薄弱,一旦陷入其中,将难以自拔,必然会导致学业上的荒废。

针对此,就必须要从根本上保障学生健康上网,而学生上网行为可以发生在学校之中,也可以发生在家庭当中,如果单纯一方面努力,另一方面不作为,势必无法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监督与指导。首先,未成年安全上网机制日渐健全,市场上也出现了一批适宜未成年人使用的“净网”软件,不仅可以有效过滤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也能够合理限制未成年软件使用时间,起到防沉迷作用。故而,教师和家长应当达成统一意见,在学生所能够接触到的“终端”上安装相关软件;其次,教师与学校应当开设官方账号,对于互联网中的不良信息予以反击,阐述网络不良信息的虚伪性和不可靠性,揭露出不良信息的“真面目”,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受其影响,另外,家长也可能会受不良信息影响,进而影响学生成长,也应当让家长关注官方账号。

5 结语

总的来说,在当今时代,凭借信息技术的优越性,“互联网+”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诉求。在此前提下,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意义,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助力,能够构建出家校合作新方式,一方面可以充当家庭教育和校园教育之间的沟通桥梁,为其构建更加紧密的羁绊;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利用信息工具的优越性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添砖加瓦”,促使教育效果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家校互联网+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