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研究

2021-12-31

科学咨询 2021年5期
关键词:艺术质量评价

兰 竹

(西南大学 重庆 400700)

艺术是我国文化水平的重要载体,高校是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对提高我国精神文化建设和推进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是建设世界一流高校的核心和焦点,也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任务和重要内容,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从增值评价新角度研究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1]。

一、增值评价:提高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视角

增值评价最早起源于詹姆斯·科尔曼在1966年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关于教育机会平等性的报告》,又简称“科尔曼报告”。该报告引发世界范围内对学校效能的争论,引发专家学者对学校教育有效性、教育评价和学校效能等问题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科尔曼报告”为起点,学校效能的增值性评价逐渐在全世界发展起来;随着统计技术的发展,增值评价逐渐变得全面并在英美两国得到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自此之后,全球诸国积极引入增值评价方法及其系统,并构建本国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标准:学生“产出”

通常高校教育评价注重“经验效仿”,强调“知识”和“教材”的功能,增值评价侧重真正意义的人才“产出”,这种“产出”最能彰显高校发展内涵。“产出”是在学生发展水平基础上进行的价值评判。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增值评价似乎就肩负起了促进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任。为真实有效彰显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主张将学生从入校各种表现全部纳入教育评价范围,并聚焦在学校氛围影响下,突显“增值”。增值评价还主张人才培养过程评价,并注重结果应用,其评价方式主要采用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评价艺术学生“产出”水平,确保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

(二)根本宗旨:学生“成长”

通常教育评价采用学生间的横向评价,增值评价则以“发展观”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即以学生个体发展衡量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贯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以往注重资源投入、成绩、荣誉等评价方式,朝向注重学生自我发展评价。高校学业成效评价模式是最典型的增值测量方法,主要围绕批判性思考、论证分析、协作沟通和问题解决等方面展开,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生活场景,评价高校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影响。由此可见,增值评价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又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任务[2]。

(三)价值追求:教育公平

增值评价关注学生的起点,允许起点低的学生有机会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和施展才华,且自身成长也获得学校及师生的肯定,而非按照统一标准、内容评价学生。增值评价也关注学生自身发展变化,实现“精英”到“大众”的转变,强调众多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提升。可见,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是由每个学生不断发展进步而加以彰显,此评价方式有利于弥补“输在起点”的学生,不仅能让后进生重树学习信心,而且能够发挥增值评价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诊改功能。

二、高校艺术学生增值评价的适切性

(一)适应高校艺术学生的特点

目前,高校多数艺术学生在早期学习考试中成绩欠佳,他们与普通高校其他学生有根本不同,需要学校及教师特别关注。相对于其他大学生而言,在学习方面,他们学习习惯较差,文化课成绩较低,学习动机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在心理方面,社会普遍给艺术学生粘贴“负面标签”,加上自身文化课学习成绩较差,很容易让他们自我评价过低,甚至急于否定自我。

增值评价注重激发潜能,适应高校艺术学生的上述特点,着重考虑他们身心发展需求,以弥补外界对他们学习评价的不足。对艺术学生评价采用其他大学生的评价标准,以文化课程成绩为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对学生进行甄别选拔,让他们有沉重的心理负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严重影响艺术学生自我发展。增值评价肯定艺术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进步程度,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适应高校艺术学生文化课程成绩偏低、学习效率低下和学习自由散漫等特征,学生的自信心不仅能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认可学生平时努力学习的态度,能增强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和兴趣。构建师生定期交流反馈机制,可帮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并加以改正,从而实现自我成长[3]。

(二)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个性化诉求

高等教育肩负着帮助每个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使命。高校艺术学生因文化课成绩较差而被人们误认为其才能低下,否定他们未来可能取得的成就。高校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肯定学生未来生活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充分发挥个性,拥抱精彩人生。

高校艺术学生增值评价尊重个体差异,可满足高校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多元化诉求,能很大程度上弥补高校艺术学生文化课成绩欠佳、学习较慢和学习自由散漫的劣势。增值评价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日常的努力。增值评价也尊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手段等方面的独特性,可有效促进学生因激发潜力而变得更加卓越。

三、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

(一)人才培养理念有缺失

资源供给是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当前,“重资源投入,轻学生产出”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真实写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资源来源单一,高校如果要获得经费,就必须获得政府审批,而政府拨付款项则强调对高校“业绩”的考核。当政府的标准落实到高校时,高校显然会将政策向“出成绩”的各项工作倾斜,以追逐优异成绩、社会名誉等显性指标作为办学目标,忽视艺术学生人才培养质量。

(二)人才培养目标被误解

高校人才培养评价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发展,而高校却将“成人”“成才”混为一谈。高校始终追求学生“成长”“成才”,目前高校形成两种趋势:一种是艺术学生的成长成才等同于“深造”,即考研;另一种是艺术学生的成长成才等同于“就业”,即找到工作。高校艺术人才培养活动都围绕这两种趋势展开,不难想象,很多高校艺术学生为学习成绩焦虑,为技能提升不安,为生计劳碌奔波。可见,高校对艺术学生“成人”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应既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又培养学生德育、美育和健全的人格[4]。

(三)人才培养效果被漠视

文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艺术人才培养效果的达成情况。高校是文凭质量把控的责任主体,担负艺术人才培养的主要责任。而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文凭降格以求”现象愈演愈烈,也许是出于对学生“前途”考虑,也许是出于对学校就业“声誉”考虑,作业置之不理,考试敷衍了事,实训实习得过且过,这很容易导致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停留到口头上,未付诸实际行动。

四、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增值评价路径

(一)建立联动机制,重塑“个人”发展理念

一方面,与时俱进转变高校评价理念。政府要意识到高校教育资源的“供给”不可能等同于高校艺术人才的“产出”,“双一流”高校对教育资源的占有不见得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占领。由此可知,政府要注重将艺术人才培养评价从高校“增值”转移到学生“增值”上,即关注艺术人才培养质量。另一方面,高校要恪守“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初心”和“定力”。在物欲横流、思想解放和个性开放的多元化发展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强“定力”守“初心”,始终将学生的“增值”发展置于灯塔位置[5]。

(二)明确“人才”定位,以“全面发展”为统领

高校人才培养主要表现在“成才”和“成人”两个方面。随着我国经济不断飞速发展,高等教育“市场化”现象日渐凸显,高校注重强化以知识和技能为代表的“成才”教育,而忽略以道德为代表的“成人”教育。因此,高校不应仅关注艺术学生升学和就业,而应关注艺术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以“全面发展”为统领,重树“人才”定位。开展“全面发展”教育,涉及高校艺术人才培养的诸多工作,如对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相互融合的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重构等。以艺术教育和通识教育相融合为例,高校应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从倡导“全面发展”角度贯通“通艺教育”。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加大“通识课程+艺术课程+基础课程”统一模式的改革力度,将基础课程逐渐调整为通识课程。

(三)注重人才效果,确保人才“质量底线”

就当前情况而言,高毕业率、高升学率肯定会为高校利益相关者提供“令人满意”的答卷,但以付出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是得不偿失的。艺术学生高升学率,充其量说明艺术学生能够满足高校的读书要求,但社会对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的诉求难以彰显。可见,高校不能以高升学率、高毕业率和高就业率自居,应从确保学生“增值”方面谋划,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换言之,我们要恪守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底线”,咬定“高质量”决不放松,想方设法地增加文凭的“含金量”。第一,政府要明确高校培养人才“质量底线”,确保艺术人才培养质量。第二,高校要有意识地在学生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比如,高校要有意识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将学生的自我发展贯穿于评价体系全过程,并作为评价文凭的根本尺度,增加文凭与市场需求的契合度[6]。

总之,“增值评价”以其评价标准、评价宗旨和评价导向等根本特征,启迪高校重思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问题。从增值评价新角度研究高校艺术人才培养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为此,高校艺术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明确艺术人才培养目标,确立艺术人才质量标准。

猜你喜欢

艺术质量评价
纸的艺术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质量投诉超六成
爆笑街头艺术
睡个好觉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