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BL教学模式在《体育概论》教学中的应用

2021-12-22周桂琴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2期
关键词:概论体育教学模式

周桂琴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

《体育概论》课程授课对象是从高中阶段进入大学之门的体育学本科专业学生,它是让体育学子全面了解体育与体育学的指导性课程。该课程从体育微观和体育宏观方面全面揭示了体育与体育学的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属于体育社会人文方面的理论性课程。体育专业理论课程常常被“重技术轻理论”的体育学子忽视,加之受到传统教学的惯性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学习,再加上高校教师教学改革动力不足,使得体育专业理论课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是《体育概论》课程的痛点。让体育生转变思想观念,学生能积极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充分发挥《体育概论》课程的指导和引领作用。提高体育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为此,将目前在国内外课程教学改革比较成熟和倡导的PBL 教学模式引入《体育概论》课程教学,根据课程性质和PBL 教学模式特征,进行适度融合和借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 《体育概论》课程教材特点

《体育概论》课程从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介绍体育与体育学特点、功能、作用和发展规律,涉及的内容具体又宽泛。全面而透彻理解和掌握《体育概论》课程相关知识,能为后续体育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思想基础。《体育概论》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1 基础性

“体育概论”旨在探讨体育的基本概念,增进对体育本质的准确把握等基本性知识的理解和识记,有利于对体育学科基本问题达成共同认知,为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一定的认知基础。

1.2 思想性

《体育概论》课程内容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具有积极推动力。如体育目的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体育功能内容包括体育的本质功能(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和体育延伸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以培养为国家和民族服务的体育工作者为根本目的,体现体育概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统一等特征。总之,《体育概论》课程内容对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1.3 指导性

《体育概论》是关于体育学要略论述的,其课程体系系统,课程内容丰富,包括体育概念、体育功能、体育目的、体育过程、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制度以及体育发展趋势等内容,每个内容从微观和宏观上做了一般简略论述,旨在使刚刚迈入大学的体育生全面了解体育和体育学指导性课程。作为指导性课程,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泛,但受教学时数所限,每个内容不能充分开展,这就需要学生对其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去挖掘。

1.4 人文性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有关于人类社会的各种体育文化现象。由于我国文理科专业分化早,导致理科生作为现代人所需的人文综合素养缺失。人文追求的是真、善、美,体育人文探索的是体育内部规律、体育与人类社会各种关系,在探究中给人以悟性,使人虔诚。体育人文,首先是一种体育思想和体育观念,同时也是一种体育制度和体育法律。传统教学以传授为主,内化不足,即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是听非听地学,太多的“道理”,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急需一种能唤起学生内驱动力的教学,发挥其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之功效。

2 《体育概论》课程运用PBL教学模式之探索

PBL教学法,即问题式学习教学法,或称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亦称问题式教学模式[1],由于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对话行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辩证关系构成,此文将PBL 称为问题式教学模式。PBL 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2,3]。PBL 教学模式的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北美提出的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代广泛应用于欧美医学院教学中,亦称“医学院教学模式”。之后,该教学模式在各个教学领域进行尝试和验证[4]。

2.1 PBL教学模式构成要素

2.1.1 问题

问题是PBL 教学模式最基本的特征,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终点需达成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问题包括“问”和“题”。“问”是指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兼有“论难、考察、寻访、探望”多意。“题”是指“题目、课题、难题”等寓意。问题的设计是关键,那如何设计问题?

(1)问题的真实性

提出的问题必须来自学生实际生活,是学生团队各个成员都有可能遇到的真实情境,或者是学生将来需要面对的情境。

(2)问题的结构性

问题的结构性分为结构不良性和结构良好性[5],结构不良性的问题是针对结构良好的问题而言的。在开始进行问题式教学模式时,可以从结构良好的问题入手,学生根据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不必自己去收集、组织资料,根据句子的内涵与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寻找答案,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随着学生对问题解决能力逐步提高,安排结构不良的问题,学生需要自己去设计方案,寻找问题解决途径。

(3)问题的开放性

在问题式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以教本提供的材料为依托,还需要借助现代网络系统,查询资料,同时也需要同伴的合作学习组织形式,因此,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有多种途径完成。

2.1.2 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中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开展。在PBL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依托问题,激活此主题相关的已有知识与相关经验,并对问题中现有认知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收集信息,获得新的信息去解决此主题的问题。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提高作为评价标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评价。

2.1.3 教师

教师是教学主导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示范思维技能和提供元认知“脚手架”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教师能否发挥这方面的作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对学生学情进行分析,如学生现阶段“知道什么”“想知道什么”“下一步需要掌握的是什么”,借助校本或现代信息资源,学生“可能获得什么资源”,推断“能得出什么结论”,等等。其次,对教材进行分析,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教材内容的全面掌握、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准确把握、对所授教学知识体系结构全面了解等。再次,教师教学策略的实施,如根据教材体系和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搭建桥梁结构,对不同层次认知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脚手架”,力争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去搭建问题平台。巴罗斯认为,在问题式教学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既是一个学科专家,又是一个指导专家。

2.1.4 反思

PBL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效果,给教师与学生都提供了反思[6]。就教师而言,反思其“教”的策略,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对于学生而言,要反省自己所获得的知识构建问题、在小组合作的角色和任务担当情况,以及自我指导学习的有效性等。反思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问题和提升指导的效率,有利于学生围绕“问题”建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目标之间的关系。

2.2 《体育概论》课程运用PBL教学模式活动结构与实施流程

由于PBL教学模式是由医学院课程产生而来的,具有“知识性+操作性”并重的课程特点[6],而“体育概论”侧重人文性的课程,同时其应用对象不同,因此,对其教学模式不能全盘照搬,要有选择地发展和改革PBL 教学模式。

2.2.1 呈现问题

刚跨入大学的体育生,习惯高中阶段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知识。如果把一个一个问题抛给学生,会让适应力不强的学生无所适从或者消极、抵制,不积极参与[7,8]。再加上体育生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运动技术学习上,文化理论占用时间就相对较少,因此理论知识欠缺。针对这样的教学对象,推进PBL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开始运用“导问式”教学方式,即问题的提出,以某一个主题为中心,素材的获取主要以课本素材为主,对课本中不明白的知识,要适当超出课本寻找答案。如在学习我国体育目的这一内容时,用导问式范式推进。(1)我国体育目的是什么?学生会依据课本,找到不同内容的体育目的。(2)为什么我国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体育目的?与前面授课内容“体育目的制定依据决定的”联系起来。(3)我国现阶段体育目的是什么?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健康、文明发展。(4)我国现阶段体育目的的内容反映怎样的逻辑关系?(5)体育只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吗?如果不是,那需要做怎样的修改?教师可通过一系列“导问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对“导问式”教学的适应和学习,让学生课前对某个主题进行提问、解答。

2.2.2 搭建知识结构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搭建问题需要的新知识框架,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如“我国现阶段体育目的内容”其中之一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学生需要对“什么是体质”“体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以及“什么是健康”“健康包括哪几个方面”等基础性知识提前了解,这样才能理解“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寓意,深刻理解其为什么作为我国现阶段目的和目标内容之一。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是独立的,知识之间以网状结构相互联系,并根据新知识建立更宽泛或高级的知识结构体系,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枢纽。

2.2.3 强化学习

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再去解答最初原有问题,检查和评估学习的效果,并强化学习。如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包括体格、机能和体能3个方面。体格包括人体的内部形态和外部形态,是人体器官的物理体现;机能是人体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体能体现在身体素质方面,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体质好,可以描述为身体体形匀称、身体各器官系统工作运转良好、身体运动能力较强。通过进一步强化学习,对“什么是体质?体质体现在哪几个方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2.4 归纳与反思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对其进行归纳和整合,进一步构建自身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并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完善[8]。如对“体质”和“健康”的准确把握,进一步归纳得出,体质是健康的基础,体质是健康的必要条件,健康是体质的充分必要条件。所以在体育锻炼中重视身体健康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体育对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并通过体育手段促进人的社会化,充分发挥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之价值。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是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体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是其他教育手段代替不了的。《体育概论》课程实施流程,见图1。

图1 《体育概论》课程实施流程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的PBL教学模式,根据体育生现有认知特点,逐步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第一步,用导问式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认识,怎么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第二步,指导学生对某个章节某个问题进行自学,在课本教材基础上去充实所要回答的问题,学做PPT,并在课堂上展示;第三步,以5~8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交代一个问题任务,进行集体探究,每个问题都需要小组派代表,或随机抽查一名学生,分享小组的探究成果,以此作为成员的共同成绩。

3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效果

一种教学模式对实施课程的效果如何,需通过教学评价去检验。测量《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学习效果,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3.1 学生教学过程中表现

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反映的指标之一是学生的参与度[9]。通过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了解学生课堂表现,见表1。

表1 学生课堂表现评定表

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整个过程表现进行的评价。教师从学生开始学习《体育概论》第一节课起,就交代这门课程的学习目标、成绩评定标准和方式。综合成绩包括平时成绩(50%)+期末成绩(50%)。而平时成绩由考勤(10%)+作业(30%)+课堂表现(60%)构成。课堂表现占平时成绩的60%,它包括学生自评(30%)、学生互评(30%)和教师评定(40%)3个方面。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学生的课堂表现总体在比较认真和认真之间,上课各个方面的表现得到改善。但新生在积极性和自信心方面需要教师因势利导,适当鼓励,在表达能力方面也要多加锻炼。

3.2 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全面掌握该门课程知识和认知能力的考核评定。主要以期末考试试卷形式进行。考试题型有单选题、是非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5种类型题目,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安排考试内容。在2020届学生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根据这几届学生考试成绩分析,2019 届学生平均成绩为64.74 分,2020届学生平均成绩为67.95分,在试卷平均分数上有3分之差,但没有显著性提高。由于两届学生试卷考题不一样,因此没有可比性。虽然体育概论成绩只到及格成绩,但可以推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应试考试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与各门技术课成绩不能比美,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看待体育问题能从不同视角阐述,并且学生的试讲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合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终身学习能力和素养逐渐养成。但体育专业学生需要花时间平衡技术锻炼时间和文化课预习、复习时间之间的比例,最终成为能文能武的体育专业化人才。

4 《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实施PBL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采用PBL 教学模式,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其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注意问题难度

PBL 教学模式围绕问题展开教学,问题的结构性质具有“良性”和“不良性”问题。对于刚进入大学的体育生而言,应首先建立问题意识,从“良性”问题入手,在教师指导下培养发现问题、寻找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随着学生问题素养的提升,“不良性”问题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由于教学时数和课堂时间有限,小组应选派代表或随机选择代表进行教学展示。每个问题的范围不能过大,展示时间需控制在5~10min左右。

4.2 注意问题现实性

问题是围绕学科性质展开的,并从学生能观察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活问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对问题进行探究。如探究什么是体育?问题的提出:请分析以下活动是否属于体育?马拉松、竞走、蹦蹦跳跳上学、田径场上的百米冲刺、追公交、杂技表演、京剧中的武打动作等。从身边活动入手,引起学生疑问。接着解释从“什么是概论”到“怎么给概念下定义”,再到“怎么给体育概念下定义”,用层层疑问解答方式去探究“体育的概念”。

4.3 注意课堂管理

大学生迈入大学,已有独立的学习能力,但并不是把课堂教学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观念,既不是一言堂,也不是“放鸭子”,而是统领、驾驭课堂。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性,教学内容延伸无限,需对问题及时收放。课堂调控管理能力,能显示出教师高度的专业学科素养和课堂管理能力,教师职业要求教师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教学综合素养。

5 结语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PBL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到《体育概论》课程教学中,对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有一定功效,并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知识之中,不断提高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但需根据课程特点和体育专业学生特点进行不断完善,更好地为培养健全体育专业人才和提高现代高校教学质量服务。

猜你喜欢

概论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体育梦”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