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滨海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以霞浦县文岐村为例

2021-12-16陈霖玲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滨海村民旅游

□陈霖玲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4)

自2013 年首次提出美丽乡村概念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指导乡村发展的理论,乡村建设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转型挑战。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滨海乡村是我国广大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普遍性,又有内陆乡村不具有的特殊性[1]。我国滨海乡村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一带,以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主。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滨海乡村中的第三产业逐步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滨海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盲目开发、村落传统文化缺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等问题,使乡村旅游体验大打折扣。

1 霞浦县文岐村概况

霞浦县文岐村位于福建省宁德市东北部,依山傍海,邻村有后湾村、下宫村等,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素有“中国海带、紫菜之乡”“鱼米之乡”“海滨邹鲁”的美称,是典型的闽东滨海乡村。村民世代以捕鱼、养殖海产品为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当地的海上日落风景及生产性景观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优美的海岛风光与独特的“渔文化”是其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2 霞浦县文岐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霞浦县政府加大了对下辖乡村的旅游投资及宣传力度,成功举办了“首届海带紫菜文化旅游节”“我心中的那片海”摄影大赛、“扬帆起航”帆船帆板大赛等活动[2],提高了花竹、杨家溪、高罗等滨海乡村的国内知名度。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村民对乡村旅游知之甚少、政府帮扶不到位等原因,霞浦县文岐村的旅游发展较为缓慢,几乎无法从中创收。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可达性低

文岐村原为霞浦县东部的一个小岛,只能凭借船只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当地修建了与陆地相连的村路,但进村通道单一、道路泥泞,村内交通工具只有村民自主营业的小型商务车,存在等待时间长、车辆无法辨认、可达性低等问题。同时,村内道路狭窄,仅能容一辆车通过,缺少规范停车场,村民于生产季节沿路铺晒海带绳等造成了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使自驾游旅客无法获得良好的出行体验。

2.2 盲目开发,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地方政府主要着眼于增加经济收入,迎合市场及游客短期需求[3],缺少在仔细调研当地景源的基础上对乡村的长期规划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盲目引入与当地文化特色相去甚远的网红项目,使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优势无法展现。霞浦县文岐村于2020 年开始建设的“草原烧烤体验”项目,在大面积的鱼塘与小山之间盲目、无序地“复制黏贴”,不仅无法给游客带来很好的体验,而且烧烤所用的明火及产生的油烟易燃烧山林,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同时,村民对这些项目的参与度较低,无法从中获利;项目本身管理成本高,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2.3 景观城市化,缺少当地特色

当前乡村发展主要向城市看齐,村民缺少文化自信及审美意识,盲目跟风,认为与城市相同即是美。尤其在房屋建造方面,使用不加任何装饰的钢筋混凝土取代历史悠久、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宅,不仅毫无美感可言,更破坏了乡村原有的村落格局与生态系统及当地的特色文化与渔村。同时,政府缺少对当地传统文化、习俗等的管理保护,使其在现代化发展中逐渐淡化、失传。缺少文脉的支撑,乡村旅游只会“千村一面”,逐步丧失竞争力。

2.4 青壮年劳动力缺失,缺少专业人才

教育、医疗、娱乐等各方面的优势及网络的普及,使文岐村的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和学习,村内仅留下少数中老年人。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及文化水平较低,村内海产品的养殖与生产管理模式落后,主要依赖天气开展生产,种植、收割效率低,经济效益不足。长期以海带、紫菜为生的村民发展意识薄弱,对乡村旅游一知半解,即使看到发展前景,由于缺乏管理能力和专业人士的指导及项目资金短缺,也无法自主开发相关旅游项目。村中没有富有经验的人士接待游客,无法为游客进行讲解,游客缺少独特有趣的旅游体验,逗留时间短,无法为当地带来收益。

3 霞浦县文岐村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应注重“三生结合”(生产、生态、生活),协调乡村各系统之间的关系及项目中各方的利益[4],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体现价值。

3.1 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可达性

“想要富,先修路”,提高可达性是吸引游客进村旅游的第一步。政府需要加强对村庄道路的修建与维护,指派专业人员进行定期检查,确保道路的通达度。在不破坏当地文物的情况下,适当拓宽道路,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便利。还需出台相关政策,禁止村民在主要通行道路上大面积铺设海带绳,减小安全隐患。在公共交通问题上,政府需与村内个体客运驾驶员协商,规范发车时间,增加车辆指示牌,建设规范停车场。如有需要,可派相关人员进行管理,确保村民出行有车可乘,使游客能轻松找到到达目的地的车辆,降低出行成本。

3.2 政府严格把关,各方合理协商

在旅游发展问题上,地方政府应有长远目光,不可只关注眼前利而忽视长期效益。需进行宏观调控、科学规划,明确长期发展目标,遵循保护优先、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合理开发。对于旅游项目,必须明确本地区发展的特色及优势,在合理评估的基础上,与村民进行协商,尽最大努力保护自然环境与当地特色,争取为当地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3.3 挖掘当地文化,创造当地特色

3.3.1 保护当地传统文化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技术的冲击下,千百年形成的渔村文化能够展示当地历史和渔村特色,但这些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当地文化,挖掘地方特色是滨海乡村旅游的重中之重。政府应保留和宣传渔业庆典;出台政策减少村民对古宅、古树的破坏;对古物、渔歌、节庆日等特色文化进行著书立传,以防失传;对一些具有特殊风格或由特殊材料制造的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做到“修旧如旧”;对沿海一带特有的“连家船”居民提供关怀,合理利用海上渔排建筑等。

3.3.2 充分利用生产性景观

生产性景观是指来源于生活和生产劳动,包含人对自然的生产利用和改造及对自然资源的深度加工,是一种有生命、有文化、有物质产出、能长期继承的景观。沿海乡村的生产性景观包含沙滩、滩涂、农田等具有物质产出功能的景观及生产工具、生产活动与渔民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渔业文化,这是沿海乡村区别于内陆乡村最大的特点及优势。

在滨海乡村旅游中,应有意识地打造特色景观。作为以海产品闻名的村落,霞浦县文岐村可增加“渔业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浅滩养殖区捡拾贝壳、观看渔民撒网捕鱼、乘船到海带养殖区进行体验。安全美观的码头可以为前来摄影观光的游客提供最佳视角及休憩性场所,是滨海乡村旅游需重点打造的区域。此外,利用渔网、船锚、渔船等生产性工具打造创意小品,也能够丰富乡村旅游的内容。

3.3.3 多产业共同发展

霞浦县文岐村以海产养殖为主,辅以小面积的农田种植,没有独立的旅游项目,无法吸引回头客。立足于山、海、田的乡村可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优势,打造“渔业体验+农业体验+海上摄影”的旅游模式,在保存自身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合理进行旅游发展。由于劳动力外流,村内许多农田无人看管,逐渐荒芜。在这种旅游模式下,可将此类土地出租,使游客体验下田种植采摘的乐趣。这样既能消除长时间海上游玩的单调感,丰富旅游活动,又能很大程度防止资源浪费。

3.4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

建筑大师吴良镛认为,村民是解决“千村一面”的关键力量。村民既是乡村振兴成果的享有者,也是乡村旅游的建设主体。在乡村旅游建设中,政府应充分考虑村民的感受,尤其注意保护其在开放环境下的隐私。在规划设计时,应遵循“主体参与”原则,采纳村民的建议,调解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及游客之间的矛盾。同时,应注重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安排专业人士进行定期帮扶指导,弘扬当地文化,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对于新开发的项目,应尽量在当地居民中选择管理和操作人员。村民对当地环境的了解能避免开发商因“初来乍到”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此外,无需另外建造工人住宅,减少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4 结束语

乡村旅游的发展拓宽了旅游范围,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力。滨海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通过各级政府、社会组织、行业单位及村民的通力合作,一定能实现“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

猜你喜欢

滨海村民旅游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滨海白首乌
江苏滨海:让农民工吃下定“薪”丸
滨海顶层公寓
旅游
滨海,中国航天再出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