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理剑川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1-12-16□徐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剑川乡风白族

□徐 丹

(大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0)

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一直备受关注,乡风文明建设是振兴民族地区的重要根基。剑川是云南三大“文献名邦”之一,是白族文化底蕴最浓厚的白族原乡,被誉为“白族文化聚宝盆”。当地有白、汉、彝等6 个世居民族,16 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代代相传,创造了包容开放和多元的剑川文化。

剑川民族文化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民族儿女,精神文明的熏陶使传统美德扎根在人们心中,众多少数民族在这片土地上和睦相处,亲如一家。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1 剑川乡风文明建设现状

1.1 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随着剑川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续展开,剑川成功建设为云南省的双拥先进县和云南省的文明县城,人民素质显著提高,城乡面貌持续改观,城乡人居环境有效改善。沙溪古镇列入2018 年全省优秀特色小镇,剑川木雕艺术小镇成为全州发展最快的特色小镇,5 个村成功列入了第5 批中国传统村落,3 个村列入全国绿色村庄[1]。

剑川对照乡村振兴的要求抓好各村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开展各乡镇的试点工作,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和“森林乡村”,助力脱贫攻坚和乡风文明建设。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剑川的走访调查发现,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以下问题。

(1)旅游知名度提升,外来文化严重冲击。随着剑川经济发展和旅游知名度提升,外来游客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也深深地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方式。经过走访发现,当地农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出现了严重的攀比风气和盲目消费的现象严重,例如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要改变这一现象,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更多的努力。

(2)思想观念逐渐开放,但村民互助合作精神弱化。根据对沙坪镇、老君山镇、甸南镇、马登镇的走访调查结果可知,这些地方居民的集体荣誉感缺失问题比较突出。面对涉及村民利益的相关问题,村民大多以自身经济利益来衡量,村民之间、村集体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博弈而导致的各种矛盾冲突加剧。集体荣誉感的缺失造成了集体行动的缺失,这也是制约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民众的关注点放在如何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上,互助合作精神逐步丧失,优良的乡风民俗逐渐被人们淡忘,这反映出公益性组织严重缺失。

(3)基础设施有待改进,农民缺乏农业技能培训。大部分村民不愿意接受时代进步带来的先进技术,不愿意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不愿意尝试新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剑川各村互联网接入率偏低,难以满足村民日常的网络使用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村民对先进思想观念的接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虽然当地已经完成了远程教育网点的建设,但是由于缺乏专门的计算机人才,难以为村民及时提供所需的相关农业信息。

(4)乡村风气整体良好,但村民的思想文化和精神缺失。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既给村民带来了积极的思想,同时也使农村的传统美德受到极大冲击。对金钱的过度追求使农民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犹豫不决,利己主义和攀比心理变得越来越普遍,淳朴善良、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品质逐渐被“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所取代。

1.3 相关原因分析

(1)村民乡村共识缺失,参与程度较低。据调查,近些年来农村年轻劳动力都选择前往大城市就业,大学生毕业以后都留在大城市打拼,极少有人选择回到家乡参与农村建设。虽然大部分家庭收入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年轻人是农村的希望和未来,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乡风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难以开展。留守在家的大部分是老人、小孩和妇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对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

(2)村民缺乏对本地民族文化的认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沙溪镇和老君山镇之外,大部分被调查者的生产生活范围相对有限,在人口流动相对较少的情况下,信息交流和沟通难以开展。相对于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乡村文化只以当地特有的民族文化作为依托,内容与形式都比较单一。外来文化的到来使一部分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接触新文化,原有的文化在新城市文化的冲击下被渐渐淡化。只有探索新的宣传形式,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公共学习资源、文化服务体系匮乏。文化投入力度弱成为制约乡风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资金投入不足导致村级文化阵地建设薄弱,使文化事业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现象[2]。虽然政府对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是由于资金有限,导致老旧的设施不能被及时修复,活动器材和报刊书籍都不能及时更新换代。剑川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由专人负责管理,农村地区则呈现出供给量严重不足、供给质量较差的情况。对农村文化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正确且强有力的引导。近年来,政府重视农村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忽略了农村传统文化。文化建设方面的专业人才少之又少,且其原有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新农村村民对文化设施的需求,达不到预期效果。

2 优化剑川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民族文化与乡风文明建设相互契合、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是破解乡村治理困境的必然选择[3]。

(1)利用旅游产业拉动经济,消除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当地经济是乡风文明建设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利用优势资源坚持发展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民才会有更大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精神贫困才能得以消除。剑川是西南边陲的旅游胜地,白族民居保留完整,有丰富的白族文化和木雕文化,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是拉动剑川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2)结合优秀白族文化,重建乡村道德规范体系。在各种新文化和新事物的冲击下,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优秀的乡村文化精神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应重构乡村道德规范体系,使延续千年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进程中找到最佳结合点。发展文化旅游,在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挖掘和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核心价值准确地表达出来。在宣传形式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村民的接受程度,采用喜乐见闻的形式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宣传活动,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结合,重构具有白族特色的乡村道德规范体系[4]。

(3)创新管理机制,为乡风文明提供动力保障。创新管理机制,专人做专事,将责任落实到位,彻底消除各部门的壁垒和障碍,加强协同合作。打造宜居生态环境,提升吸引力,将乡土人情作为纽带,吸引各方优秀人才和社会精英到农村居住或养老,发挥乡贤的引领功能,贡献多元化力量,使之成为振兴乡村的中流砥柱。将本土通法理、懂人情、明事理、客观公正、与时俱进、有号召力的乡贤以及接受新时代知识的群体聚集起来,共同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5]。

(4)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文化传承奠定基础。群众个人文化生活需求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而改变。剑川的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供需严重脱节、资金投入匮乏、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思路,改变千篇一律的文化传播方式。集思广益,组成专家团队,运用大数据,进行人工智能分析,创新和丰富乡村文化输入方式,挖掘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调动农民参与文娱活动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剑川不仅有木雕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更是民族团结的代名词。当地人民具备善良淳朴、坚定勇敢等品质。白族人家的家风传承是对传统美德的弘扬,剑川乡风文明建设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和借鉴意义。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切不可盲目从众,应当结合剑川的特点,加强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传承剑川民族传统文化,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剑川乡风白族
于都县潭头村:推动乡风文明 打造幸福新农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千年繁华后的平淡剑川弥井村
乡风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文明乡风聚人心
中国云南大理白族女子头饰文化研究
剑川木雕千年绝技·律动时空
part04 剑川木雕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