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领下的乡村振兴发展分析

2021-12-16管沛先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产品旅游农业

□管沛先

(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和旅游局 山东 青岛 266400)

1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的思路和意义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围绕观光、休闲、旅游而逐步构建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基于此理念开展农业农村工作,可以深度挖掘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村地区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帮助农民获得更高的收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便利性正在逐渐提升,整体形态也在朝着“现代化”转变,在很多人的心中,城市中“乡土”的痕迹几乎完全消失,儿时的记忆只能在农村地区找寻一二,因此构建休闲农业旅游模式的客源丰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较大,可以推动乡村致富实现。

农村地区除了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加工等经营模式外,还需围绕休闲农业、旅游业进行探索,找到吸引外来游客的关键因素。目前,较为成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构建要点如下。

1.1 彰显休闲农业旅游的特性

休闲农业旅游与传统的人文景致旅游存在一定的差别,即“实际参与”与“观光感受”之间的不同。按照常规的旅游模式,游客的关注重点在于欣赏景致、了解特定地区的文化风俗,目的在于增长阅历。在休闲农业旅游中,游客既可以欣赏乡村的风景,又可以在果品成熟期参与采摘,甚至可以在专用的试验田中体验耕种的全过程,进而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对于消费者来说,休闲农业旅游的资金成本较低、行程安排自由度较高。

对于我国旅游业来说,休闲农业旅游可视为对传统旅游模式的补充,进而有效分流节假日出行的游客。因此,基于休闲农业的乡村旅游模式,其构建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

(1)梳理本地特色农产品,调查市场需求度,分析围绕该类农产品构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可行性。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农家乐模式,除了招待顾客的房屋、院落之外,周边还需具备果树种植体验园,便于游客体验。

1.2 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需因地制宜

不同地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尽管在形式上趋于一致,但在产业规划选择方面,需围绕地区特色展开。需要注意的是,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根本要素并未脱离“农业”,换言之,新的产业链必须建立在“传统农业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在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地区原有的农产品供应质量不可受到影响。综合而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优化调整乡村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促进城乡统筹,减小城市与农村之间发展速度的差异,使现代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全面渗透进农村,避免农村与城市脱节。

(3)挖掘农村的文明潜力,进一步发展并提升农村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应从经济、文化两个方面同时提升,最终解决我国社会现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1-2]。

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领乡村振兴发展的可行性措施

2.1 围绕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保障人才储备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及物力资源。短时间内,通过行政干预,自城市中借调部分人才至农村,帮助农村原住人口梳理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有关的要素具备较高的可行性。但从长远看,城市借调的专业人才中,绝大多数最终会回归城市。因此,为长远计,乡村地区应加快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保障人才储备。具体的措施如下。

(1)由地方农业管理部门与教育部门牵头,邀请社会知名企业共同成立农业职业学校,组织动员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参与新型农业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水平。课程设置方面的安排为:①保证农产品生产质量,可围绕自动化、半自动化的农业生产技能开展职业培训,增强学员依靠农业种植提高收入的能力。②培养学员的产业链经营意识。围绕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形成闭合的产业链。目前,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农产品产量过剩、产品单价较低,按照传统售卖模式获得的收益低,导致大量果实“烂在地里”。如果在培训期间能够渗透更多关于产业化发展的知识,全面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必将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3]。

(2)农业职业教育框架成功搭建之后,围绕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而成的产业链,在经营范围方面,应该进一步扩大,可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生关联,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的全面融合。以青岛市下属马家沟为例,当地芹菜种植历史悠久,该地区的街道办事处长期关注马家沟芹菜品牌的发展,围绕芹菜的种植、包装、销售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

2.2 转变农民的经营思维,积极看待并科学规划农村地区的旅游资源

农村地区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民相对落后的经营思维。在传统农业经济模式下,如果一家农户引进新品种并试种成功,实现收入增长之后,当地其他农户均会选择“跟风”。如此一来,“卖方市场”主导的市场供需关系迅速转变,尽管产品质量未曾下降,但产品价格会快速降低。基于休闲农村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农民的经营思维必须得到整体性转变,积极看待并科学规划农村地区的资源[4]。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已经超过数百万家,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家乐模式占总数的80%以上,从业人员达到数千万,每年可接待数十亿游客。此种情况固然可喜,但思想层面的痼疾依然存在,如果出现大量农村“跟风上”的现象,刚刚取得成效的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必然受到重挫。因此,有必要整合资源、整体规划。

2.3 基于新角度看待“三农”问题,探索自主发展的新型致富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看似错综复杂,但本质在于“巩固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基本经营制度,并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基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经济发展模式,既可以保证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与质量,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又可以通过政策指导,加强农村工作,在探索自主发展的新型致富之路的同时,逐渐在农村地区形成完备的产业链,维持长远发展。

随着城市发展先进理念逐渐渗透,目前,我国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种将农产品种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全面整合的“乡村振兴社员网”模式。其主要运营框架如下。

(1)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农家乐等休闲农业项目与农产品种植大户直接对接,保证优质农产品迅速收购,解决广大农户的后顾之忧。

(2)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产品种植、乡村旅游等方面带动农民社员的整体发展,探索并拓宽增收渠道。

(3)逐渐形成品牌意识,延长产业链,拓展农资、加工、旅游、物流、体验等社会化服务业务,构建农业产业综合发展中心,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面貌,进而实现乡村振兴[5]。

2.4 政府牵头促进基础设施完善,协同乡村发展与环境保护

基于休闲农业旅游模式,需要加快完善乡村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力,促进经济增长。应合理修缮公共卫生间、停车场等景点必备设施,规划垃圾桶的摆放密度。当前,国家为促进乡村地区发展,为其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各地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向上级申请财政补贴,建立乡村道路系统、排水系统、环卫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逐渐促进其完善[6]。

同时,乡村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重视对乡村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在各个景点张贴环境保护标语,引起游客注意,使其规范自身行为,自觉将废弃物放置在垃圾桶中。应注意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尽可能不要破坏草地和树木,必要时可以在建设工程结束之后补栽,实现乡村环境和乡村经济协同发展。

3 结束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是不断提高农村居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乡村地区的群众长期处于“稳定增收、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在朝着该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农民应当改变自身思维,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构建与农村实际情况高度契合的综合化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链,并通过农业职业培训,储备更多人才,实现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农产品旅游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旅游
农产品争奇斗艳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