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策分析

2021-12-16王宏元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产农业

□王宏元

(河北科技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18)

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需要充分重视农村经济发展潜力,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同时地方政府还要加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从而探索出符合农村实际的特色产业。例如,发展适合农村地区的特色旅游产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还能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1]。另外,发展旅游产业能促进外地游客和农村居民的交流,不仅能开阔农村居民的眼界,还能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发展绿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及相关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地区的生产环境和生产技术,还能提高农产品质量,让农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农村发展产业,可以留住更多人才,让这些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2 有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有效转变农村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还能让农村地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更新科学技术和生产理念,寻找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对农村地区的传统产业和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升级和淘汰,同时提高农村地区产业的管理水平。在农村经济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农村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进行变革,合理使用农村地区的资源,解决传统农村产业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有助于统筹城镇和农村协调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可以提高农村信息化程度,还能完善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医疗等基础设施,使农村居民能够借助网络、手机、广播等现代化通信手段方便快捷地和外界沟通交流,这对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眼界、见识等方面有重要的帮助[2]。同时能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在生产中使用科学技术,确保地区资源合理分配,有利于缩小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还可以让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有知识、文化就相当于有了脱贫的途径,提高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可以有效解决大部分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为我国各行各业提供大量人才,最终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提升。

2 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人才与资金短缺

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会选择在就业环境、生活环境较好的城市发展,往往不会选择发展较为落后的农村,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地区找不到适合的工作岗位[3],另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地区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导致大部分农村出身的高校毕业生即使有建设家乡的愿望和能力,也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

此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普遍文化程度较低,不具备相应的科学文化素养,无法认识到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理念的重要性,导致农业生产无法提高,这严重阻碍了农村地区人才引进,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不到提升。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但是这些项目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农村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来完善这些农业生产项目,使很多农村产业一直处于落后的状况。

2.2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从农村地区整体的发展角度来看,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对农民的影响十分严重,导致现阶段还有很多地区的农村生产规模较小,无法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4]。一些较为偏远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农村还在使用一家一户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规模较小,而且销售数量和销售途径等不尽如人意。尤其是随着新兴网络销售平台的兴起,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虽然很好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是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之间的差距,导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2.3 “三资”管理工作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而言,“三资”管理工作滞后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要想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农村资产、资金、资源进行严格管理,但是大部分农村对“三资”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存在“三资”底子不清、管理不合理、制度不完善等情况,严重影响和阻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所以,农村地区相关的管理部门需要将资产量化、产权管理、清产核资等工作作为重点内容,促进农村地区“三资”管理信息化、制度化和责任化。

3 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将农业作为发展的重心,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首先,改变我国农村地区传统的农业经营模式,让其朝着自动化、规模化方向转变,从而有效提升农产品生产质量和效率[5]。

其次,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原则,提升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再次,推广精准农业可以确保农业化肥有机成分精准,还可以大幅降低原料成本,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有助于实现农村农业生态化建设。

最后,结合农村地区实际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优势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保障。

3.2 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政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各级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扶持。

首先,需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纳入本地政府财政预算中。需要建立配套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使用制度,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能够真正使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6]。

其次,需要建立完善的农村产业经营保证机制,使农村地区农业人员的产业经济风险降到最低,让农业生产人员更加放心地投入农业产业经济活动中。政府部门需要在财政、税收方面对农村产业经济活动进行支持,使农村地区的生产规模、产业规模等得到全面提高。

再次,政府部门需要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组织农村地区相关人员学习和考察,将先进的发展理念应用到农村经济发展中。

3.3 建立生产要素流动机制

要想让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快速、流动的生产要素机制。这样的生产要素流动机制可以让农村的市场经济更加活跃,有效推动农业地区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使农村的生产要素更加活跃,尤其是科学调整和整合农业技术人才、生产资本等要素。

另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使农业生产要素实现有序流动,不仅能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客观条件的支持力度,同时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在乡村振兴战略引导下,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可行性的措施,进一步健全农业生产要素流通体系,达到优化生产的目的,促使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7]。

3.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地方政府应出台人才支持政策,健全薪资待遇和绩效考核机制,提升工作人员的待遇水平,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实现“对外吸引人才,对内留住人才”,为农村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人才基础。例如,提高大学生村官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让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于农村经济建设中,为区域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工作人员素质水平高低对地区经济建设影响较大,需要加强定期培训和教育,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水平。例如,对于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来说,可以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相关人员定期开展专业化培训,内容包括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工艺、经营管理理念以及先进设备操作技能等,以便提升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4 结束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改革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完善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70年来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40倍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