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栾川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研究

2021-12-16贾一凡董新月曹晓婷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栾川县景区村民

□张 孟,贾一凡,董新月,曹晓婷

(洛阳师范学院商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00)

1 栾川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1 自然资源丰富

栾川县地处伏牛山脉,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底蕴深厚。栾川县旅游资源有八大类,26 个亚类,84 种基本类型,森林覆盖率高达82.4%,绿化率高达85.05%,均居河南省第1 位。“四河三山两道川,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当地自然地貌特征的真实写照;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常年保持在320 d 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最高可达3 万个/cm3,有“中原肺叶”之称。2015 年,栾川县被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PATA)评选为“世界十大乡村度假圣地”,成为我国中部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区。

1.2 景区资源优质

目前,栾川县有鸡冠洞、老君山两个国家5A 级景区,天河大峡谷、养子沟、伏牛山滑雪场等6 个国家4A 级景区,各种类型旅游景区达到15 个,全县15 个乡镇中有13 个乡镇拥有景区,是全国拥有A 级景区最多的地区之一。栾川县初步形成了由老君山山水游、重渡沟农家游、龙峪湾森林游、伏牛山滑雪游、九龙山温泉游、养子沟休闲游等组成的旅游景区群。

1.3 社会资源优化

近年来,栾川县严抓旅游景区周边及主干道环境质量,完善引导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房屋“平改坡”改造共1 334 座;构建7 条高质量旅游景观通道,已全面建成全域旅游调度中心及9 个乡村自驾游服务基地;连续3 年开展厕所革命,修建旅游厕所215 座;坚持开展“全域水系”“全域绿化”建设,先后开展150 个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推动全面改革,整合力量优化旅游环境。

在旅游资源持续优化的同时,当地农家宾馆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拥有家庭宾馆1 178 家,总接待床位4 万张,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是河南省内拥有农家宾馆床位数量、接待人次最多的县,全县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到3.2 万人,间接带动13.4 万人参与到旅游业发展中,占全县总人口的47%。

2 乡村旅游模式

2.1 “政府主导”是核心

通过政府牵头成立旅游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担任旅游领导小组组长,副县长担任旅游领导小组执行副组长,在整个政府层面上对旅游进行主导。这个主导是在宣传、营销、定位、发展等方面的全面介入。栾川县旅游已经全面形成了政府制定营销政策、主导景区升A 申报、沟通协调部门执行、开拓市场、统筹市场资源、协调景点景区及涉旅企业的全面政府主导局面。

2.2 “党员示范”是基础

栾川县通过组织上门培训鼓动、政策宣讲驱动、资金帮扶撬动、外地考察触动和党员示范带动“五轮互动”模式引导村党员和群众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脱贫观、致富观,提升村民对新时代背景下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旅游的认识,充分调动其争做特色农业带头人、农家宾馆示范户、旅游经营积极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劳动致富光荣户。

2.3 “农旅融合”是手段

栾川县依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通过“农业+旅游”的方式,依托特色农业资源或农业生产活动,与休闲业态结合,通过农旅融合,既满足游客需求,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随着项目推进,栾川县休闲农业充分彰显了农村发展特色,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1]。

2.4 “综合管理”是保障

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通过选举产生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缺乏执法和管理权,存在法律地位不明、管理权限范围不明等问题。对此,栾川县在各乡镇层面设立乡村旅游办,与乡国土、建设部门合署办公,在乡一级政府层面实现了对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和服务。

3 栾川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业助力效应现状

3.1.1 产业链延展性和联动性较弱

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处于3.0 阶段,产业融合、集群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产业化运营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部分乡村产业发展定位不明晰,还没有形成或打造出较为清晰和完整的产业链条,无论是产业的功能搭配还是产业的空间布局,都不够系统、严谨,不利于乡村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3.1.2 产业开发不够深入

栾川县乡村旅游以夏季避暑度假为主,受季节和天气影响较大,旅游体验以果园采摘、农家乐和小景点休闲为主,缺乏深度开发,旅游活动局限于简单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房”,缺乏深层次创新的互动体验项目,旅游休闲项目单一,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旅游者的多元化需求,有失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古村落、研学等特色项目发展并不完善,难以留住游客进行长时间的项目消费,不利于树立旅游目的地形象,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2]。

3.1.3 营销宣传薄弱

通过使用“栾川”“旅游”等字段在主要的官方媒体和自媒体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大景区的营销宣传方式多样,官方媒体和自媒体均有涉及。从浏览数量看,大景区的宣传效果显著,但乡村旅游面临营销宣传的诸多“雷区”,如宣传力度较弱、宣传印象较差。目前没有一个被调研村建立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号等宣传营销平台,缺乏宣传意识和手段。

3.1.4 资金缺乏,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资金缺乏是阻碍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村民自建农家宾馆或民宿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储蓄存款、政府补助、个人外借、小额贷款等方式,偿债能力较弱,借款承担的风险较大。从规划、建设到运营,乡村旅游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村民委员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政策资金支持、银行贷款,但在信用状况、资源优势欠缺的情况下,仍面临筹资障碍。

3.2 乡村文明传承现状

3.2.1 传统建筑物保护开发不够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悠久历史、地方文脉、特色文化的传统村落往往具有更大的优势。栾川县居民对传统建筑物保护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挣钱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返乡翻盖新房,存在发展旅游与传统建筑物保护开发相矛盾的问题。

3.2.2 传统农耕生产工艺开发程度较低

截至目前,栾川县开展农耕浸入式体验的主要有重渡沟等知名景区,其他村未对传统生产工艺进行有效传承和发展。栾川县作为豫西地区知名的土豆、橡果和槲叶产区,手工土豆粉、橡果凉粉、石磨豆腐、槲包是洛阳乃至豫西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地方特色小吃,但尚未有较大规模的传统工艺互动体验项目。相比陕西袁家村在提升游客互动参与程度上的做法,栾川县乡村旅游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提升。

3.2.3 “乡土菜”正在失去“土”味

随着政府大力扶持乡村旅游,栾川县各个村针对性地开展了烹调技艺等相关培训工作。一方面,这些培训显著提高了农村居民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随着旅游规模扩大和人数增加,在保障“农家饭”“乡土菜”规模化供应的前提下,许多农家宾馆已无法保持高水准“农家饭”的传统味道,并不是人们记忆中“小时候的味道”。

3.3 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栾川县坚持科学发展,但仍存在环境改善不到位的问题。

3.3.1 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经过多年发展,栾川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大幅度提升了乡村旅游的便利性和舒适性,但在旅游配套方面,囿于有些地区的地形、地势和资金等不利影响,乡村旅游景区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与市场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秋扒—狮子庙—白土项目村距离县城较远,通往主要景区、交通要道和县城的沿途区域仍然较为落后,尤其是道路体系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旅游通畅性。

3.3.2 生态环境与理念有待提升

在生活环境方面,乡村均统一对农舍进行外立面改造,实施全域绿化,包括农舍的庭院绿化和村庄整体环境绿化,同时按相关规定对垃圾进行统一收运处理,实施改厨、改圈、改厕政策,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升。但从调研数据发现,超60%的村民对村内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表示不满,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及时清运等方面有待提升。同时,调研中发现,村民的环保意识特别是环保理念较滞后。

3.4 贫困村村民生存现状

3.4.1 旅游收入支撑不足

村民收入来源呈现多元化,村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或就近打工,仅有34%的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栾川县的乡村旅游处于3.0 阶段,易受到季节性客流量和营销平台的影响,整体收益效果不明显,且从乡村旅游事业的参与度发现,只有少部分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中。

3.4.2 村民返乡就业热情低迷

家庭中年轻人员选择外出打工的居多数,73%的调研家庭没有返乡就业人员,由于部分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乡村旅游整体规模效益不足以吸引中青年返乡实干,农村出现了一定的“空心化”现象,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4.3 思想观念有待进一步解放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部分村民存在严重的小农思想,这是阻碍土地流转进程的重要因素。村民认为土地是“命根子”,不舍得将土地流转出去,再加上农村养老、医疗等事关农民生存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较高,认为把土地流转出去会造成经济损失。

3.4.4 部分贫困户存在福利依赖

据调查,70%的人感受到了国家扶贫政策的照顾和得到了一定的扶贫资金,但是部分贫困户脱贫愿望强,发展能力弱,存在福利依赖现象。针对贫困户文化素质较低、不愿意离开当地等实际情况,应提供保洁、安保、护林巡逻等岗位,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让他们尽快、稳定脱贫。

3.5 政府政策扶持现状

3.5.1 战略规划可操作性低

乡村地区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短缺的阻碍,当地旅游业发展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实施标准都处于初级阶段。在项目实施初期要求规划先行,虽然邀请了专家对项目设计进行宏观把控,但不少项目在落地过程中,由于对乡村特色文化的理解存在差异或偏颇,特别是基层干部和村民对市场趋势和行业发展的把控不强,导致有些项目主题、定位仍然不够突出,农耕文化、休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地方性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很好彰显。这样一方面不能充分发挥优质资源价值,不利于乡村文化保护;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同质化发展。

3.5.2 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栾川县旅游产业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在全县旅游大形势下,特别是乡村旅游,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专业旅游管理和营销人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造成人才流失,导致乡村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目前留在村里的人大多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均在50 岁左右,且多为初中学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知识结构单一,学习能力弱,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发展乡村旅游,需要和科技产品、现代化产品、先进技术相结合,而人才不足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自我造血能力。

猜你喜欢

栾川县景区村民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乡村振兴背景下栾川县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不要问我为什么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