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下“农创客”助推乡村振兴的启示
——以实践与认识为例

2021-12-16宋雨森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农业发展

□宋雨森

(上海政法学院 上海 201701)

1 “农创客”的相关概念

“农创客”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衍生的新名词。“农创客”是指年龄在45 周岁以下,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在农业领域创业创新,担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负责人或拥有股权的人员。简言之,“农创客”是指在农业领域(包括作物培育、高产栽植、经济作物引进等方面)的创新型实业家。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转型发展,越来越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返回家乡,依据外出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把新业态和新模式运用到农业、农村的实际发展中,以科技力量助推乡村振兴[1-2]。例如,在“农创客”詹天球研发的“物联网+”养殖模式下,只需四五个人就能喂养1 万头猪,利用1 部手机将养猪场所有数据“一网打尽”,实现精细化养殖。来自温州的唐平东运用智能脚环,打造出新产品“跑步鸡”,在农村创新创业项目中大获成功。

“农创客”这一模式的成功,充分反映出乡村发展模式的变化。乡村振兴不是无源之水,“农创客”不是无本之木。追本溯源,“农创客”助推乡村振兴这一现象,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2 “农创客”助推乡村振兴下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一个新理论范式——实践唯物主义观点。这样现实直接的实践思维方式,对于“农创客”助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为人类精神世界中最为高级的一部分,思维方式伴随着人们不断地尝试、实践未知,从抽象化到具象化再到直接作用于现实生活中,至今仍随着人类进步不断发展。一些人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但是深入田间,通过长年累月与土地“打交道”,从而掌握了实际种植经验,成为对农村发展的贡献远超农业学家的“土专家”。

在互联网发展的冲击下,“土专家”将自己的经验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通过现代农业生产技能,配之以经营管理实现规模化,成为“电商大潮”中的“新农人”。一批批“新农人”不断投入现代化农业发展中,促使农业创新,实现了第一产业深层次变革[3]。

构成“农创客”实践活动的众多要素,诸如农作物、农田、信息科技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存在。“农创客”发展过程既依托于现实生活中客观条件的发展状况,同时受客观规律的支配和制约。

在“农创客”培育过程中,既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过于求稳而落后于时代发展。人们不断尝试探索电商、现代农业技术等新事物,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不断深入,而随着认识深入,最终将脑海中的观念应用为现实中农产品、农业运营模式的存在,转化成了现实中的农业成果。

与动物本能、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换而言之,实践需要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戴可杰是临海市的一位“80 后农创客”,2014 年从上海回到家乡创业,从事服装电子商务。在种桑养蚕过程中,戴可杰发现可以采桑葚果取汁,熬制成膏,并从中发现了商机。戴可杰毅然在家乡创业,进行各种调试和检测,通过电子商务和展会等渠道进行宣传和销售,最终实现年销售额上百万元。戴可杰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认识农作物产品之间的联系,发现了“互联网+”下的现代农业商机,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创新手段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他的带领下,近10 位大学生从大城市返乡创业,带动了当地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离不开创新创业,而“农创客”助推乡村振兴是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必然结果。

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农创客”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体,也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新兴农业模式需要具体实践,离不开时代、社会因素的条件制约。由于思想过于超前、忽视客观历史条件因素而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如果不考虑家乡当地实际情况、一味跟风或者脱离互联网,“农创客”的存续也会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产品宣传普及、物流送达、支付方式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

因地制宜,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以现有条件为基石,完善经营制度和发展模式,使“农创客”得以有效衍生。同时,在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的转变之中,乡村振兴实践探索不断强化,持续总结成功经验,有了更加光明的未来。

3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帮助“农创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农创客”的成功经验离不开对于知识经验的获取,从大量“农创客”案例不难看出,相当一部分“农创客”拥有较高学历。

创办了庆渔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沈杰,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他的公司以水产养殖为切入点,应用物联网运营服务模式,解决水产品供给侧矛盾突出、技术和模式落后、产业链信息孤岛化严重、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严重等核心问题,为养殖户创造财富,为消费者保障安全,为社会保护生态。

现代农业项目的成功,既离不开潜心实践,也是努力学习和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结果。从学校的书本中获取知识,了解相关信息产业内容,是实践基础上的感性认识。

将这些感性知识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不断探究,针对相关产品不断进行调整和测试,结合实际条件修正完善而产生新产品,明确了下一步前进的计划和方向。此时,“农创客”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也是“农创客”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中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根基。虽然农业经济贡献比例逐年下降,但我国对现代化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产业转型衍生“由量到质”的转变顺理成章。

随着理性认识不断渗透,这些都化作进一步实践的充足“燃料”,“农创客”发展迎来了第二次飞跃,即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农创客”将思想认识转化为了现实存在的产品生产、经营模式、创新思路和市场商机等,有效把握相关消费市场,最终实现产品成功,而产品成功进一步验证了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如果众多认识存在于脑海没有变为实际,那么只能是空谈。只有付诸于实际行动,正确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农创客”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乡村也在“农创客”发展的同时不断发展,逐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在辐射效应下,影响越来越多“农创客”参与到乡村创业中,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十分重视的战略,这从每年出台有关农业方面的中央一号文件就能看出。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在我国发展前景非常大,容错率高,竞争相对较少,这也是吸引“农创客”的一大原因。国家需要农业方面的人才,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农创客”有相应的技术知识,两者相辅相成。年轻的“农创客”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在国家战略的指引下,灵活运用战略思维,把握社会发展总体趋势,结合我国传统农业中的精华,利用掌握的知识技术对新型农业进行探索。

“创”是核心,“兴”是目标,创新是任何时代不可或缺的元素。想要获得成功,创新思维能力是必须的。时代洪流中,拥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不会被淘汰。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农创客”戴星,与诗词“带月荷锄归”中陶渊明务农这一意象产生了共鸣。这位毕业于浙江农林大学的高材生致力于现代化农业的创业研究。

大棚蔬菜、机械化收割、“互联网+农业”等,正在渗透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新风尚。“农创客”敢于创新,将新的运营模式、生产技术带到农业领域,形成新的适用于农业的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哲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以指导人们更好地生活。“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变”。“农创客”把握规律,抓住机遇,是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灵活运用唯物辩证法,在农创领域屡拔头筹,频获佳绩。

4 结束语

抚今追昔,唯有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才能在曲折幽深的历史时空中,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起承演变。“农创客”这一推动乡村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兴事物,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历史选择。

时代进步和科技创新,在劳动人民身后保驾护航、点亮明星,把劳动人民身上的“竹扁担”变成了“金扁担”。“农创客”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应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逻辑关联,迎来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新农业 从“看天吃饭”到“看数吃饭”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欧盟发布短期农业展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图说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