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农业就业统计若干问题研究

2021-12-16马琳琳

山西农经 2021年9期
关键词:年鉴统计数据世界银行

□马琳琳

(广东理工学院 广东 肇庆 526000)

目前我国农业就业统计存在结构欠缺、统计口径不明确等问题,容易导致数据误用。这种欠缺不仅出现在国内,国际数据也有类似问题,因此需要选择其优势相互补充。

1 中外农业就业统计数据来源

1.1 国内统计数据

我国农业就业相关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3 个年鉴。这些年鉴能够提供我国各个行业的就业数据,同时提供部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分产业就业数据。这3 个年鉴的数据汇总是由国家统计局就业统计司与人口统计司完成,所以在指标设计方面基本一致。

由于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的调整,农业就业统计的历史数据并不完整,其数据与科研工作的现实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对这3 个劳动就业年鉴需要选择性使用。《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所提供的农业科技人员数据以及部分省份半公开统计资料,均能够作为补充。

除此之外,我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注明的部分其他国家农业就业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但和世界银行所公开的数据存在差异,因此需要利用多种数据来源,对数据进行综合与完善[1]。

1.2 国外统计数据

首先是世界银行的公开数据,其内容包括各国GDP 排名、世界发展指标以及教育统计等,涉及数百个数据库、数千个指标。其中,与农业就业指标相关的子数据为Agriculture in Afr 与Development Indicator。Agriculture in Afr 主要涉及非洲国家的数据,包括马拉维、埃塞俄比亚等。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数据库有着较高的覆盖面,包括248 个地区和国家,指标高达1 346 个,其中比重较高的3 项指标为农业就业人员、农业童工数量与农业增加值[2]。

其次是联合国数据。在国际组织中,联合国有着最多的成员国,其涉及的统计数据包括多个领域,比如人权宣言、气候变化、人道主义、民间社会等[3]。

2 国内农业分类就业统计的不足与补充

2.1 农业科技人员、R&D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差异和规模

就目前而言,能够对农业科技人员数据进行较为全面反映的年鉴为《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具体包括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研究与开发机构R&D 人员全时当量、研究与开发机构R&D 人员下的农林牧渔业。

在研究与开发机构R&D 人员、研究与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指标中,年鉴只提供了研究与开发机构的相关数据,而没有将企业数据以及高等学校的数据纳入其中,所以这两个指标值能够反映出农业科技人才的小部分,并不能够反映全貌。

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数据能够全面反映我国技术工作人员的规模,同时能够保持时间序列与统计口径的连续性。这一指标主要参考《国际标准职业分类》制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分为17 个类别,即艺术、体育、翻译、统计、会计、经济、教育、工艺美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卫生技术、科学研究、农业技术、工程技术、律师和公证、图书资料与档案文博、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等。

R&D 人员与科研人员在统计上包括高等教育工作者,但不包括幼儿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4];同时该统计数据所包括的人员还有科技活动的辅助人员与科技活动管理人员,甚至还包括参与科技活动的技术人员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员,但并不包括统计、体育、会计、经济、艺术、广播电视、工艺美术以及企业政治思想工作等相关人员。因此,R&D 人员、科研人员以及专业技术人员在统计口径上有一定的差异性。

我国在科技统计时,通常通过单位统计报表填报制度进行。基层单位不会在统计农业科技人员数据时纳入与农业无关的专业技术类别,即便纳入也是为农业服务的相关类别,比如图书档案、会计等[5]。

我国为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内涵进行精确反映,而忽略企业、高校相关数据,导致数据出现问题,难以对整个农业行业投入的技术人员情况进行良好关注。

2.2 新型职业农民的统计与完善

就目前而言,传统小农户依旧属于我国农业就业的主要部分。专业农户只有较小的比例,但对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负责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专业种养大户。

对这些新型职业农民的统计,通常只提供了户数,在公开信息中并没有涉及新型职业农民的就业情况、职业技能水平、生产经营类型、生产经营基本专科以及受教育水平,而且公开的只有零散数据。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的相关统计制度,并尽快向社会公开其统计数据[6]。

3 国内外数据的异同与互补

最近几年,我国对世界农业问题的关注越发密切,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因此会涉及国际农业数据的选择及获取,并考虑中国与外国农业就业数据的可比性。世界银行与联合国的统计数据库更为全面,因此大多会选择两者的统计数据[7]。

3.1 联合国农业就业规模数据差异显著且缺失较为严重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国外资料部分以及联合国统计数据都能够获取农业就业规模数据。理论上,联合国统计数据应该有着较为良好的数据质量,但实际存在许多不足。

首先,联合国在国际组织中有着最多的成员国,涵盖了世界众多的国家与地区,但对部分农业国家就业规模数据存在缺失,包括美国、埃及以及墨西哥等。而且,联合国数据库能够提供的数据年份存在局限性和不连续性,通常只有一年或两年。

其次,联合国就业规模数据没有估算总人口水平的就业规模,只是10%家户抽样数据,因此联合国数据质量存在疑问,例如联合国数据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农业就业规模有较大差距。而且,联合国数据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其他国家数据比较,也有一定差异[8]。

再次,在统计标准方面,联合国数据通过ISIC 标准对农业进行划分,该标准不仅与中国行业划分标准不同,而且不同于其他许多国家。为了与国际接轨,我国对行业划分标准进行了多次调整,但在归类依据、服务服务业、大类设置以及对应条目方面,与联合国统计标准仍有差异性。在这种统计标准的差异下,联合国所提供的其他国家农业就业规模数据与我国农业就业规模数据有着一定程度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要通过联合国统计数据进行我国农业就业数据的国际比较,需要利用其他相关渠道补充缺失的数据,从而导致增加额外的负担。

最后,各国家统计口径以及统计方法存在差异,比如有的数据来源是抽样数据,有的是总量数据,因此在可比性方面,统计数据有较多的问题和不足。如果通过《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展开国际比较,则存在涵盖范围不足的问题。相比而言,农业就业比重的国际数据依旧有较为良好的可比性。

3.2 世界银行农业就业比重数据不完善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与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均提供了农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重数据,同时该数据能够利用联合国数据进行后期计算获得。世界银行数据与其他数据比较有着比较全面的资料,包含几乎全部经济体几十年的资料,但部分统计数据依旧缺少足够的可靠性。

例如我国农业就业比重在2002 年世界银行数据中为22.1%,而到2003 年则迅速变为4.4%,而且其比例还在持续降低。这种突然变化的数据明显是处理数据时出现了失误。

4 结束语

联合国数据在统计时间、统计范围两方面均存在缺失。世界银行数据虽然有着较广的覆盖面和历史数据连续性,但个别国家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偏误。结合联合国数据、世界银行数据以及个别国家国内数据进行中外农业就业数据比较研究,有较高的可行性。

猜你喜欢

年鉴统计数据世界银行
创新视角下统计数据的提取与使用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广西多部年鉴在全国年鉴评比中获奖
国际统计数据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世界银行拟在中国银行间债市发行20亿SDR计价债券
世界银行下调2015年全球GDP预期
统计数据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中国雕塑年鉴·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