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劳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21-12-11王晓菲

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渗透措施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关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可以体现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小学时期是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体会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的重要时期。数学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将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相融合,帮助学生感受劳动的意义,从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本文主要阐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劳动教育;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1)28-0167-02

劳动教育是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传授学生劳动技巧,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劳动技能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劳动教育的时机,将劳动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中一边学习数学知识,一边掌握劳动技巧,从而提高其劳动能力。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担负的教育任务,同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   学习数学文化,感受劳动意义

劳动是人们最早接触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劳动不仅能够促进人类发展,也是体现人类本质特征的方式。数学文化学习既有知识性学习的特点又有劳动性学习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文化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意义。

如在学习“认识11~20各数”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理解10个一与1个十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根据数量11~20数出物体的个数,并且明白20以内数字的大小关系。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可以故事为导入,向学生提问:“小兔子去买本子,需要买10本,有零散的,也有1包10本的,如果你是小兔子,你会选择哪种?”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为什么。然后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都可以得到10个本子,1个十和10个一是相等的。再为学生讲解原始人在狩猎时计数,用小石子表示猎物,当猎物越来越多时,就会用大石子代替10个小石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都是人类发展的体现。最后利用小木棍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11~20各数。通过故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与劳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人类在劳动生产中创造了文明,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劳动的创造[1]。

2   结合数学课程,感悟劳动创造的美

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质,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将劳动教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并获得成就感,获得他人的肯定。

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教学目的是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请学生找一找相应图形的物体,然后带领学生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学生分小组讨论长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随后用同样的方法探讨正方形。当学生掌握相關知识后,带领学生欣赏我国民族服装的图案,使其充分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引导学生分析图案中所涉及的图形,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最后,组织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设计图案,以开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设计等环节,能深切体会劳动创造的美[2]。

3   组织数学实践,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实践,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要让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实践使其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和劳动教育,这样学生不仅能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还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并在劳动实践中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元、角、分”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1元以下不同类型的人民币,明白不同面值人民币的换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购物的图片进行导入:“你有没有去超市买过东西,是用什么付款?”有同学会回答“手机支付”,教师接着引导:“虽然我们现在经常用手机里的钱进行支付,但是我们还是有必要来认识一下我国的人民币。”教师取出一元、一角、一分三种面值不同形式的人民币,一种纸币形式一种硬币形式,让学生辨认,再讲解元、角、分的兑换。待学生完全掌握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一个家庭作业,请学生独立帮家长购买所需的物品,或者在家庭中制定“劳动计划”,引导学生每天帮助家长做家务。通过劳动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将劳动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前请学生将自己在劳动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与教师、同学分享,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印象,又能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3]。

4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发展学生数学智慧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能丰富数学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开启学生的数学智慧。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渗透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解决课堂问题,生活中的案例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感受到数学和劳动的实际意义。

如在学习“升与毫升”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容积的含义和度量单位,能够灵活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应贯穿在生活和学习中。笔者在课堂中利用谈话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每天喝几杯水,喝的杯数多就一定多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大杯子喝的多,因为大杯子装的水多,小杯子装的水少。”笔者接着通过“杯子装的水多少就是杯子的容量”引出主题。然后笔者拿出实际的物品进行对比,如油桶、酱油瓶、饮料瓶等。还可让学生借助量杯观察10毫升水大概是多少,然后拿出一瓶1升的矿泉水,让学生比较10毫升与1升的区别,最后与学生谈论,让学生认识到饮料的灌装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这背后是劳动者的智慧,让学生体会劳动和智慧密不可分,以此发展学生的数学智慧[4]。

5   利用课堂例题,渗透劳动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包含着一些劳动教育内容,在数学例题中就渗透着劳动教育,这需要教师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其中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劳动教育。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出一个例题:“有15吨垃圾需要处理,人工费每人100元,每天每人可处理500斤垃圾,现在3个人一起工作,需要几天处理完?需要多少人工费?”学生通过解答应用题,可以了解到劳动的辛苦,更加尊重劳动人民,从而实现渗透劳动教育的目标。

6   教师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模范

小学生对大人的行为习惯有着强烈的模仿兴趣。学生在学校中长时间接触的人就是教师,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数学教师想要在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需要身体力行地向学生展示良好的形象,做学生劳动的模范。教师也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利用自己的劳动魅力,感染每一个学生,使其能逐渐地学会劳动并爱上劳动。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促进劳动教育的渗透,并让学生分享劳动的感受,提高学生劳动的欲望,将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宁.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新课程,2020(44).

[2]李丽,鲁晓红.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教育科学论坛,2020(20).

[3]高伟伟.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途径与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4).

[4]王宏伟.劳动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12).

【作者简介】

王晓菲(1998~),女,汉族,江苏南通人,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猜你喜欢

渗透措施劳动教育小学数学
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加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思考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