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与新商业转型

2021-12-08小约翰·柯布陆维东

鄱阳湖学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全球化

小约翰·柯布 陆维东

[摘 要]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引发的大规模国际贸易摧毁了本地市场、传统村庄经济与共同体生活,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为此需要把目标从商品数量的增长转移到民众的福祉上來。在一个充满尽可能自给自足的本地社区共同体的世界里,人类会过得更加幸福。作为一个整体,社区共同体应该参与许多关于本地生产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本地产业的决定。社区共同体将认识到当地企业正在作出的巨大贡献,企业也将认识到其盈利能力取决于整个社区共同体的健康状况。商人和其他人一样有能力关心社区共同体,一旦对竞争的过度美化被降级,他们之间及其与公众的合作就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关键词]全球化;本地经济;自给自足;商业转型;生态文明

当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仔细观察了乡村市场的运作,认为它看上去相当神奇,在没有外部干预的情况下居然能自行运转良好并给所有参与者带来好处,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庆祝自己在乡村市场看到的一切,斯密创立了自己的经济理论。①

在我看来,乡村市场是体现生态文明的好地方,②我希望它能老树逢春、再度复兴。遗憾的是,斯密漏掉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那就是规模。斯密用这样的方式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以至于后人认为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同样可以遵循乡村市场的原则,但事实上这些公司的存在却摧毁了本地的市场。公司的市场支配地位让财富向少数人集中,从而剥夺了其他大多数人的自主性与力量,因而并没有服务于各方的整体利益。本地市场能够服务于当地社区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市场抛弃当地社区共同体,作为生产者的本地市场就被边缘化了。公司可能会在大一点的范围内体现一些本地市场的优点,但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这些优点越来越难发挥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社会和自然越来越多的破坏。

我认为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可能会更有帮助。假设一个当地社区共同体里有三个本地的鞋匠,他们基本能自给自足。消费者对三家的产品都了如指掌,很熟悉其质量,了解每家有各自的特点与长处。由于不同的顾客看重不同的品质特点,这三个鞋匠也许都能以差不多的价格出售鞋子。如果一个人手脚勤快一点,鞋做得多一些,他就赚得更多;但如果因仓促马虎而导致质量低劣,人们就不愿意多花钱买他做的鞋子。因此,市场迫使每个人高效地工作,鞋匠之间的竞争将服务于顾客的利益。高质量的工作会给鞋匠带来回报。

让我们来看看当下的状况。首先,本地的鞋匠没有了,因为工厂做的鞋子更便宜,美国甚至已经没有当地的工厂了。工厂付给工人的工资越少,他们卖鞋的成本就越低,这可能是一种有利于提高效率的措施,但主要激励的是给工人支付更少的工资。有些工人原本就是鞋匠,但他们无法与工厂竞争,他们在流水线上干活,从性质上来说肯定没有他们以前的工作那么有人情味。在工厂流水线上干活需要的技能要少得多,收入也没有以前高,但尽管如此,它仍然还够维持生计,并且通过工厂工会的维护,他们收入上的损失也是有限度的。但随着工厂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区,在世界的另一头,工厂让当地的工匠们失了业,传统的村庄经济遭到破坏,当地人只能依赖于工厂谋生,而且工资确实很低。市场体系最终摧毁了曾经受人尊重的工匠身份,取而代之的是一次性的非熟练工人。围绕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新社会要求更多的人穿上鞋子,每个人的确拥有更多的鞋子,即便是工厂的工人也是如此。工厂生产的鞋比鞋匠的出品要多得多,如果仅以财产衡量,经济状况已经得到改善,更多的人拥有比之前多得多的财产,但在很大程度上这只是迎合了新社会的需要。从总体来说,那些被摧毁的传统村庄的村民虽然鞋子更少,但他们更快乐,工作也更令人满意。虽然传统村庄的生活很不容易,坏天气可能带来极其严峻的问题,但工业化地区的生活同样岌岌可危,因为哪怕工资很低,当地的工厂也有可能与其他地方的工厂合并或转移到海外。失业,在一个传统的村庄里就像无稽之谈,现在却成为笼罩在大多数人心头的一个主要威胁。

当用人均生产量或消费量来衡量这些变化时,效益似乎是巨大的。将适合村庄市场的原则推广到工业界似乎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功,我们这些习惯于过剩的廉价商品的人可能会这样看问题。当然,我并不是建议大家轻视让更多的人享有更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价值。

然而,这就是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途径吗?这样的想法需要接受挑战,尤其在当前显得特别重要,因为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是不可持续的,会威胁到不久的将来,痛苦和恐惧将伤害大量的民众。那些因为自由市场原则而兴旺发达的人,并不希望我们理解这个迫在眉睫的恶果。由于这些人牢牢控制着主流教育和媒体,迄今为止他们成功地阻止了所有重大的政治抗议活动,以便继续按照老样子积累他们的个人财富。然而,我们既然已经深刻意识到地球变得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了,就不能袖手旁观,就要站起来大声疾呼。

我在上面所表现出来的姿态是想动摇大家默认的一种观念,即那些造就了当今许多亿万富翁的社会变迁也极大地改善了数十亿人的生活。地球上大多数人的确在某些方面有所收获,但其实我们并不清楚他们是否真的比这些变化发生之前更加幸福。如果我们把目标从商品数量的增长转移到民众的福祉上来,那么采纳一些能够减少未来痛苦和破坏的政策可能就会容易得多,而且还能避免拖延导致的极端改变。如果有些人开始意识到大家习以为常的世俗的成功其实是模糊可疑的,也许他们就会认真地看待这个全新商业转型的提议了。

近几十年(或许是数个世纪)以来,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界趋势是用更大的经济体取代地方经济体,并逐步迈向经济全球化。在全球经济中,地方经济体专注于他们能做得“最好”的事情,而一切成果必须用市场指标来衡量。他们出口产品,从专门从事其他工作的地区进口自己需要或想要的东西,而那些商品通常是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工业企业里制造出来的。绝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甚至对自己的经济都没有控制权,而只能通过频繁的国际贸易来维持。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要去满足那些金融及企业巨头们的需求。

我建议我们应当尽快地朝相反的方向努力。我相信,在一个充满尽可能自给自足的本地社区共同体的世界里,人类会过得更加幸福。我也相信这类社区共同体将最有可能在即将到来的自然与人类灾难中生存下来,而我们如今正在朝著灾难狂奔。

我想再稍微详细地解释一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眼前的一个例子就是越来越严重和频繁的风暴。肆虐巴哈马的风暴即将袭击华盛顿、纽约和波士顿,通讯和交通会被中断。在某些情况下,重建一条严重损坏的公路或一座重要的桥梁可能需要一年之久,而在那个时候,一场更严重的风暴可能会再次袭击同一地区。大家再也不能把灾害看作只是暂时的了。同时,我上面提及的城市还将面临海洋洪水的侵袭。曼哈顿许多区域将永远沉没于水底,而在此之前,风暴引起海洋洪水的倒灌也将严重挑战风暴过后的重建工作。但与孟加拉国的遭遇比起来,美国城市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恒河三角洲将被洪水永远地淹没,那里会有5000万人不得不弃离家园。当这些情况影响到越来越多人的时候,有些国家可能会制定严格的法律以禁止使用化石燃料,这也将严重影响贸易运输的开展。同时,气候变化将改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一个专门出产棕榈油的国家可能无法再进行生产,而经济的转型在短时间内可能会非常困难。含水层的枯竭和毒化将使大片土地失去农业种植的可能性;频繁的泥石流会使一些山区的运输中断;而森林火灾不仅会减少木材供应,而且将摧毁许多的城镇。

我们也许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合作,但紧张的局势可能会加剧。商品的进出口有时成为了武器,经济仰仗于贸易的国家将难以生存。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假定今后不会有战争,我更不敢探讨核战争将会对全球经济造成什么影响。

在面临金融危机时,自然灾害会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当金钱变得毫无用处时,物物交换会卷土重来,但依赖于远方出产的商品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没有食物的人不会永远守法。在一些国家,军队将夺取政权。当数以百万计的绝望的人群在逃难时,国家的边界将很难控制。

显然,我所描述的所有威胁并不会以相同的程度影响到每个地区,也许有些根本不会发生。但有证据表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将受到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要严重得多的灾难的袭击。身处这种背景之下,如果继续谈生意、追求经济的全球化,似乎就有点莫名其妙了,甚至会让局势变得更糟。

我认为,在不断恶化的全球环境中,生存的最佳机会是当地能够自给自足。现在还有一些村庄的经济几乎没有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但已经为数不多了。同样罕见的是那些正在尝试自给自足的现代化村庄。最重要的是,一个村庄或社区共同体不仅需要获得饮用水和粮食,还要有自己的能源供给。只有这样的社区共同体,才可以在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的孤立中生存下来,也才能在金融危机中幸存下来。它通常可以继续与邻近的社区共同体进行某种程度的贸易,或许还可以与其他社区共同体合作生产原本无法单独获得的产品。

我喜欢用(往外自然扩展的一层层的)“社区共同体的共同体的共同体”来描述自己的希望。所谓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形式。一个社会要成为共同体,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其成员要广泛地参与到支配其生活的决策之中;二是其作为一个整体要对其成员负责任;三是这个责任包括尊重其成员多样化的个性。我认为,当前的经济制度和国际体制是现代性的,是以西方为主导的、以人类为中心的、个人主义至上的、把理性和科技迷信化的、以金融资本为核心的、为少数人利益及其无限贪欲服务的、盲目增长的、造成生态灾难的、不可持续的且已全球化了的体制。为此,未来必须重新定位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向,这就是建立为共同体利益服务的、生态的、有机主义的、整体论观点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制度、社会运作机制和国际体制,创造以共同体利益为中心的新型的生态文明。我的理想是,将相当小的邻里和村庄(联合)发展成一个富裕的社区共同体,人们在其中互相帮助,并在许多项目上进行合作。它还应尽可能多地支持经济和生活,这可能包括一个综合商店和食品柜台,也许还有一个医生每周坐诊的办公室。它可能会集中在一个公园里,孩子们可以在那里玩耍,由家长们轮班照看着。邻居们会互相照应,这样老人就可以一个人居住,邻居们会确保他(她)没事。

这个仅有几百人的社区共同体太小,可能无法实现自给自足,但是一个社区共同体群落或者一个有几千人的村庄在这方面可能会雄心勃勃得多。它可以计划在某些情况下种植许多粮食,并与附近的农场建立某种关系。它能够自己获得淡水供应,也可以支持医疗计划并提供所需的能源。它可以支持一个小型零售中心,并生产一些在那里销售的产品。它甚至能发展出内部流通的货币和金融机构,以促进社区共同体内的交易。

这种规模的相对自给自足的社区共同体可以在许多情况下生存下来,而大多数类似规模的人口聚集地是无法存活的。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种社区共同体怎样在当下的大环境里才能存活下来,也就是如何说服人们多光顾本地的独立商店,即便他们可以从遥远的批发中心订货、选择更广泛并且还省钱?

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可能发生的崩溃之前,他们很有可能还会继续投入于目前的经济模式。在现在的经济生活里,长途运输的费用其实比实际成本要低得多。然而,我们有非常正当的理由要让这些运输支付其实际的成本,美国可以从停止补贴石油公司开始。而人员和货物流动的成本越高,本地的生产和服务就越受青睐。不难想象,警察应该很支持这么做。同时,相应的商业调整也将随之而来。

随着参与当地社区共同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自给自足的努力将得到强有力的支持。在私营和公立银行的支持下,地方融资将会增长,发行本地货币的尝试也可能会增多。

我们希望,即使面临更广泛的社会崩溃,有些社区共同体依然可以生存下去。当然,他们不会拥有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任何奢侈品,但可以生产粮食和能源等绝对必需品,他们也能够扩大生产其他的必需品。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并没有一味谴责市场体系的发展,只是相信真正的市场体系已经被全球化摧毁了。同时我还认为,作为一个整体,社区共同体应该参与许多关于本地生产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本地产业的决定。社区共同体将认识到当地企业正在作出的巨大贡献,企业也将认识到其盈利能力取决于整个社区共同体的健康状况。

全球经济在其掌控者和被剥削者之间造成了巨大的鸿沟,本地经济可以避免和防止这种极端情况的发生。在标准的市场意识中,最大的危险是垄断的滋长,而在一个小型经济体中,进行生产性的竞争并不总是切实可行的,某些生产应该接受社区共同体的指导。当地公众和企业之间往往可以建立伙伴关系,而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垄断潜力的企业则会自愿限制其价格及利润。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区共同体情感的强度。商人和其他人一样有能力关心社区共同体,一旦对竞争的过度美化被降级,他们之间及其与公众的合作就可能成为普遍现象。

最后,我举一个最近了解到的基于这种合作的商业案例来说明,这个案例非常精彩。2018年,一位很出色的商人德文·哈特曼访问了中国。多年前,他就致力于减少能源消耗,并且让居所变得更舒适。他帮助房主通过减少加热和冷却能源的消耗,找到了既省钱又能更舒适的有效方法。他说服了数百个家庭出资改善自有的住房,这种改进可能是给屋顶和墙壁加装更好的隔热层,或者给门窗安装双层玻璃。他会研究每一种情况,并制订相应的方案。费用可能是3000美元,他能够证明水电费每月会减少50美元,5年后将收回投入的本息,此后居民们就可以长期每月多挣50美元,并能开始享受更舒适的生活,全球暖化也将会减缓,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的确,如果德文全心投入赚钱,他可能会赚得更多,但他现在投身于该事业也不需要为了让世界更好而放弃舒适的生活。

这只是第一步,他发现富裕的家庭业主已经开始在家里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用太阳能替代化石燃料可能是一个多赢的局面,但效果不如他所鼓励的那些简单的改进措施。后来他了解到有个熟人解决了太阳能电池板的一个重大难题:电池板原先很容易被板上产生的“热点”(指板面上晒不到阳光的部分)所破坏,而为了减少这种危险则会让制造成本大增。现在,发明者找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太阳能电池板的成本大大地降低。这位发明家已经有许多专利,是个有钱人。他原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笔新专利以数百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一家大型制造商,但他并不想这么做,而是同意与德文合作,试图解决另一个社会难题,因为他看到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低、却能从绝缘隔热和太阳能电池板中受益最多的是穷人,但穷人没有钱出资改善住房,他们只能过度消耗化石燃料,并因此加剧了贫困。

德文和发明家已经设计好了一个业务模式,应该可以在这个年底前投入使用。他们也与波莫纳市洽谈了一项计划,将为坐落在那里的小型工厂提供土地和一栋建筑。德文正在申请来自该州的融资,州政府已经拨出基金来应对全球暖化。在向其他人銷售之前,这座城市承诺将先为1000户贫困家庭提供该太阳能电池板。

这个城市正在投资该项目,并希望能从中获益。一般来说,穷人会把收入花在当地。如果1000个本地家庭每月多储蓄50美元,这将使当地商人的生意每年增加60万美元,他们就会多雇人。此外,工厂将聘用工人,还有些人将受雇协助安装太阳能电池板。这将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该市相信这是一个真正多赢的机会。当然,由于现在的设备降价了,更多有购买力的家庭会考虑安装电池板,这样就能更好地支持该项目的商业化运作。

德文希望将来波莫纳的成功模式能很快引起其他城市的兴趣。他相信,与仅在有限的一些地方设置大型工厂相比,开办越来越多的靠近安装现场的小型工厂会是一个更好的模式。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能够体现生态文明的最佳商业案例。①

(此文系2019年9月18日柯布院士在“生态文明与新商业转型”北京公益论坛中的主题演讲,征得作者同意,特刊发于此。在此特别感谢译者陆维东先生,以及促成此文发表的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治河博士和深圳大学文学院王晓华教授!)

责任编辑:胡颖峰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全球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全球化遇阻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