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021-12-07刘佩平

江西农业 2021年20期
关键词:氧量细菌性淡水

刘佩平

(南城县上唐镇人民政府,江西 南城 344706)

随着社会物质水平的提升,市场对于淡水养殖鱼类供不应求,但是也有一个始终困扰养殖者的问题,即淡水鱼类疾病问题,这会降低水产养殖的生产稳定性。所以,需要从淡水鱼类疾病病因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养殖对策。

1 淡水养殖鱼类发病的原因

淡水养殖鱼类发病的原因大部分都是与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关,外界环境中的污染因素致使鱼类自身身体机能和反应特性无法抵御疾病风险,在相互作用下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所以,主要可以从两个层面控制鱼类患病几率。一是要对鱼类生存环境的调控,控制好水质健康,如果没有良好的水质环境,淡水养殖鱼类就会降低抵御疾病的能力,受到各种细菌以及病原体的影响;二是要树立科学的养殖方式,养殖人员需要确定完善的养殖计划,结合不同鱼种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确定满足不同鱼种和不同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物质能量。

1.1 自然因素

第一,淡水温度变化会直接影响鱼类的健康。当温度极速下降或者升高时,就会造成大量的鱼类生病甚至是死亡,而且温度的改变也会让鱼类生出寄生虫,威胁生命健康。鱼类疾病一般会出现在初冬、春末和夏初等时间段,这时淡水温度适宜小瓜虫的生存,到了初秋季节,则是草鱼出血病的发病期。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选择适宜的淡水鱼类。比如:温水养殖环境中,一般在15℃~30℃,比较适合养殖草鱼、鲢鱼等;在冷水养殖环境中,温度通常控制在10℃~20℃,比较适合养殖红鳟、细鳞鱼等。第二,溶氧量直接关乎淡水鱼类的生存。如果淡水环境溶氧量过低,鱼儿会因为水环境氧气量不足,引发烂鳃病,当水中溶氧量低至1 mg/kg,鱼类就会死亡。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环境中溶氧量越高越好,如果溶氧量过高,也会造成鱼类产生气泡病。因此,需要养殖人员利用现代管理理念控制好溶氧量,为鱼类提供健康适宜的生存环境。

1.2 人为因素

鱼类养殖健康度大部分都与养殖模式相关联,人作为养殖主体,其行为活动与鱼类的生存和健康生长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要从人为因素分析对淡水养殖鱼类患病的影响问题。第一,水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为了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工业生产和企业规模壮大,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气污水,然而这些工业废气污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而且大都排放到江河湖海,大量的废水造成水环境严重污染,这也是淡水养殖鱼类生病的主要原因。工业污水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和微生物,会对鱼类的生存和健康生长造成严重的威胁。第二,捕捞方式不正确,造成鱼类患病或者死亡。比如,因为人们的操作方法不当,造成鱼类身体损伤,滋生了很多微生物,让鱼类患病。也有因为养殖者养殖的鱼类数量过大,养殖密度过高,鱼类生存环境中溶氧量不足,也会导致鱼类生病死亡。第三,鱼类饵料问题。比如,投喂的饵料不足、投喂变质的饲料或者使用的渔具没有做好清洁工作,都可能将病原传染给养殖鱼类,使鱼类患病或死亡[1]。

2 淡水养殖鱼类患病表现以及防治方法

2.1 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通常包含细菌性出血病和细菌性烂鳃病,一般草鱼容易引发出血病,需要养殖人员向鱼类生存环境投放治疗药剂,控制病情蔓延,并且需要将病鱼与其他健康的鱼类隔离,保证整体养殖安全。当鱼类感染烂鳃病后,会出现鱼鳍颜色变淡且身体发黑等症状,严重则会出现鱼鳃肿胀症状,一般利用消毒剂来对水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在饵料中添加治疗药剂。具体可以从以下层面了解病因以及相关治疗方法。

2.1.1 细菌性出血病

细菌性出血病诱发病因主要是水生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这种疾病的发病期一般处于每年6~9月份,主要分布在草鱼或者青鱼上,而且这种疾病也受水温影响,通常水温保持在27℃以上,极易产生出血病。一般养殖人员会通过鱼类器官和身体组织表现出来的病症进行判断,当鱼类患上出血病,各器官和身体组织会出现出血现象,如果鱼类所患出血病较为严重时,则全身肌肉充血呈鲜红色[3]。对于出血病的主要防治手段可以采用注射草鱼冻干疫苗进行预防;或者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进行消毒,每天1次,连用2~3 次,同时让鱼内服三黄粉,连用6天左右,可观察鱼病的轻重程度减少或增加用药次数。

2.1.2 细菌性烂鳃病

引发细菌性烂鳃病,主要病因是鱼害粘球菌,通常鱼类在与病原菌直接接触后,造成了鱼类的鳃部遭到机械损伤,引发感染。这种病通常流行于每年的4月-11月重点是6月-9月,容易患上这种疾病的鱼种包含较多,有草鱼、青鱼、鲢鱼等多种淡水鱼,而且这种疾病一般会在温度较高的环境而流行[2]。所以,养殖人员需要对水温把控到位,并了解引发细菌性烂鳃病的温度值,一般在28℃~35℃比较容易触发这种疾病,需要控制好水温红线。并且在夏季需要更加注意,因为这种疾病容易与肠炎病同时并发。养殖人员可以通过鱼类产生的症状判断鱼儿生病情况,并检查鱼类在鳃盖内表皮是否出现充血情况,如果鱼类患病,其鳃上黏液会增多,鳃丝肿胀腐烂。当鱼儿出现这些情况证明其患病程度较重,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治疗:一是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进行彻底清塘消毒,杀灭病原体;二是用二溴海因或强氯精兑水消毒,每天1次,连用2~3次。

2.2 寄生虫性疾病

2.2.1 粘孢子病

感染粘孢子病一般在鲤鱼中较为常见,感染症状表现在鱼类尾鳍、腹鳍、肌肉、内脏等寄生的部位会产生灰白色胞囊,严重的会在鱼类大脑、肠道等部位长出胞囊。由于虫体的寄生,导致鱼体的不适而使鱼出现各种异常的行为,如急游、打转等。这种疾病每年发病率持续升高,发病时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或者出现季节性特征,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高发期在每年的4月-10月,其中鲤鱼和鲫鱼最为易感。防治粘孢子病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需要做好预防措施,鱼苗放养前需对池塘进行彻底清淤,去除表面的淤泥。每亩水面采用150千克的生石灰进行清塘。第二,针对病状较为严重的治疗,可以使用克孢灵1包+纤灭1包+虫草100克,拌料10千克,连续使用3~5天。

2.2.2 小瓜虫病

一般小瓜虫病都在水温较低的环境中出现,通常水温在15℃~25℃,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因此,了解了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可以提升水环境温度,以此控制小瓜虫病发生。从感染这种疾病鱼类的表现症状来看,一般病鱼会出现动作缓慢、反应迟钝且食欲不振等症状,体表黏液增多。治疗小瓜虫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向养殖水域投放生姜、辣椒,按照每666.67平方米、1米深的水面用250~500克的干辣椒煮烂兑水全池泼洒,视情况连用2~3 天,并向水域投放特殊治疗药剂,且需要连续投放3~7天;二是提高温度,将水温调到30 ℃以上,再用1%的盐水浸泡病鱼15 分钟,每天1次,连用3~5天。

3 结语

综合上述常见淡水养殖鱼类病症和相关治疗方法分析,了解到养殖人员需要从三个层面做好养殖管理,一是科学调控鱼类生存环境,保证水质健康和水温适宜,是维持鱼类生长健康的重要因素;二是科学喂养,保障饵料营养丰富;三是注重淡水鱼类养殖密度,结合不同鱼类生存需求,科学养殖。

猜你喜欢

氧量细菌性淡水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不简单!一口普通的淡水虾塘,他们竟能做到亩产2000多斤,获利3万多/亩
一种催化器储氧量的测试及计算方法
北方高寒地区淡水青虾孵化育苗试验
棚菜出现各种“烂” 重防细菌性病害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跳到海里喝淡水
提高跑步成绩看最大摄氧量
当冷盐水遇见温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