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记者的幸福是什么?
——我眼中的张严平

2021-12-07张垒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程度眼光新华社

□ 张垒

(作者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原主任编辑,《中国记者》杂志原副总编。本文刊登于《新闻业务》2011年第43期)

说实话,我和张严平并没有太多接触,我甚至没有面对面和她交谈过。除了私下里听朋友们讲起她,一起议论过之外,最深入的交流不过是约稿时的几番电话。虽然如此,在内心,我确实一直将她作为我的楷模,也因而自不量力地感觉和她有某种亲切和契合。

挂完电话后,我在想,写写我的感受也许可以算是一个实验:在一个远离其衣食住行的“陌生人”眼里,在一个抛弃了一切细节的“局外人”心中,重点和轮廓或许能以不同的角度得以呈现。

深入采访

记得最初采访张严平时,我最好奇的一个问题就是:那些优美感人的文字是如何从她的笔下宣泄游移?她如何锤炼写作的技巧?或者说,除了天赋之外,她对于新闻、对于文字,还体会到了些什么?然而,她对此却似乎谈不出什么,她所关注的唯有两个字——采访。

她给我讲了很多采访的故事。一篇看似轻巧的文章,现场采访往往要花去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一句看似再自然不过的语言,往往要从几个笔记本中搜寻出来。说实话,我对这个简单而朴实的回答并不满意。我总是希望替我身后的记者们“挖”出些秘方来。

电话畅聊之时,张严平刚刚写完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的大作《走向希望的春天》。张严平进一步向我描述他们如何翻山越岭,花了十多天在地震灾区一个村一个村地采访,走进一个接一个人的内心。我们具体说了些什么已经模糊,但一个意象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在雄浑而又陡峭的群山里,一个不断奔走的身影。

此时,或许才可以稍稍理解:所有以感性的文字喷薄而出的,并不是感性本身,而是背后大量、耐心、艰苦的工作。我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严平是一名中国的“记者”,而不是西方话语中的“改稿人”。

沸腾的新闻

张严平所写的许多报道是“命题作文”,甚至是组织安排的“集体采访”。在不少人眼里,这种“立意在先”的“典型报道”并不符合新闻规律,甚至根本算不上是“新闻”。然而,张严平的报道却实实在在地打动了许多人,在“宣传”的非难中体现出了最朴实、最本质的真诚。

在一些男同事的眼里,女记者们最让他们不屑的“佩服”就是“眼泪”,张严平也不例外,往往在采访进行中,泪水就会止不住地流下来,写作中间,她依然会默默地流泪,最动心时曾久久地哭泣。然而,我想,能够被采访对象打动,一定意味着记者进入了采访对象的世界,一定意味着一种彻底的“投入”,一定意味着某种忘我的“理解”。

客观是不是仅仅代表着冰冷和无动于衷?当我们报道的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某种精神、某种力量时,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为什么我们不能够满怀热爱去采访、满心同情去写作?在我国的新闻史上,不少名篇往往都充满了这种热爱,难道“投入”和“热爱”不应该成为评价一篇新闻的标准?不应该成为“新闻规律”的某种核心?

▲ 图为2007 年7 月15 日,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阿布洛哈村林川希望小学问候村民。(新华社记者陈燮/摄)

▲ 图为2009 年8 月12 日,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在作报告。(新华社记者李涛/摄)

娜·克鲁普斯卡娅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俄译本序言中写道:“骤然看起来,好像很奇怪,一个外国人,一个美国人,不懂当地人民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怎么能够写出这本书来呢?……约翰·里德并不是一个漠不关心的旁观者,他是一个极为热情的革命者、共产党人,理解这一事件和这一伟大斗争的意义。这种理解使他具有尖锐的眼光,而没有这种眼光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书来的。”

没有“投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一名记者就不可能获得这种“尖锐的眼光”,而在我看来,这种“尖锐的眼光”才是发现真实、感受力量、并进而获取成功的基石。

一篇作品就是一场战斗

几天前,和同事一起吃饭,席间谈到新华社的名记者。同事感叹,张严平每次写完一篇大部头的稿件,就像刚刚生了一场大病,几乎耗尽了全部心力。长此以往,不知她能不能吃得消?

我不知道,张严平是如何看待她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我想,她一定不是把写作一篇作品视为简单地完成一项任务,相反,她一定是把自己的热情、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生命投射在了作品里。张严平告诉我,她写作时经常纠结,抓狂,有时甚至不知最后是如何“走”出来的。

在西方人的世界观里,一个人的全部本质只有上帝才能把握。人不能自己认识自己,而只有通过在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实践中才能认识自己。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世界,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这个世界打上自己的烙印,就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认识自己。在这个意义上,把整个生命投射在作品里、投射在自己为改造这个世界而努力的事业中,正是一种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幸福。

让人羡慕的是,张严平一直拥有这种幸福。

猜你喜欢

大程度眼光新华社
再创新高
滴水藏海
不要让善良变得无良
视界
生命之琴
应用“8K+5G”技术创新国庆阅兵报道——新华社的实践与思考
“刚刚体”走红,新华社“小编”如何专业卖萌
欧盟委员会推出新举措提高工人健康和安全
心态决定眼光
看医改 医患各有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