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门办报”打开媒体融合新空间

2021-12-07吴斌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办报海南群众

“开门办报”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一项优良传统。1948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自此,“开门办报”作为我国新闻事业的重要原则,在密切党群关系、提高宣传水平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新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媒体融合这场大变革中,“开门办报”被赋予新的内涵,迎来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者要牢记社会责任,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就要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2020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透过这些新要求、新期盼可见,“开门办报”是主流媒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重要路径,是走好融媒时代群众路线的关键举措,其内涵持续拓展,价值也更加凸显。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媒体融合的加速推进,“开门办报”迎来提质升级的黄金时期。以往,在传统媒体语境下,受限于技术、平台、媒介等因素,新闻传播多是单向度的,群众参与媒体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是有限的。而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技术快速迭代,新媒介不断涌现,媒体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使用者日渐增多,尤其是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界限日渐模糊,媒体与用户的交流互动,无论是在广度,还是深度,抑或频次上,都大为增强,从而为推进新时代“开门办报”大开方便之门。

基于对全媒体时代“开门办报”重要性的认识,去年以来,我们紧跟时代趋势,抢抓有利时机,突出用户思维、大众情怀,在“策采编发”各环节强化“开放”属性,让更多群众参与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努力以“开门办报”新成效开辟媒体融合新境界,更好践行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

一、“开门办报”要搭建开放的互动平台,让群众成为点单者

媒体融合不仅是对媒体形式及信息生产流程的整合,更是对用户需求的融合。在“开门办报”实践中,我们坚持以用户为中心,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多元的互动平台,在即时高效沟通中深入挖掘群众需求,通过“群众点单”优化内容生产,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整合爆料平台,聚焦群众痛点难点。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我们依托新闻热线、问政、网上督查、留言板等爆料平台,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聚焦百姓关切,在要闻版用心经营、重点推出了“海报监督”栏目。为充分对接报料平台,更好反映群众呼声,我们从业务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海报监督工作室,就相关新闻爆料进行筛选、研究,并对监督选题进行采访、跟踪。同时,对新闻热线的爆料内容,每天的采前会都会作具体的研究分析,对选题方向、采访重点、应规避的风险等深入讨论。自开设以来,“海报监督”栏目推出了一系列针砭时弊、有分量的监督文章,比如,针对行政执法随意、不规范问题,推出《私人微信也能收取行政罚款?》;针对文昌农村垃圾分类示范点闲置现象,推出《数千万元设备缘何成摆设》……一系列监督报道寻根问源、追踪问效,有效推动了问题的解决,带动了作风的改善。如今,“海报监督”栏目渐具品牌影响力,反过来促进了群众点题的热情,新闻热线等平台也火爆起来。

用好调查问卷,聚焦群众民生关切。民意调查是增强新闻舆论贴近性、针对性的重要举措。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多次强调,让自由贸易港建设红利更好惠及普通群众。为更好反映群众的所思所想,我们充分发挥调查问卷这一传统特色,在海南日报客户端、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等平台推出网络问卷,即时高效捕捉社情民意,优化新闻报道。一方面,突出平台开放属性,借助自身影响力,对各市县、各部门的调查问卷进行聚合、集中,打造调查问卷高地。比如,在“查堵点、破难题、促发展”活动中,相继推出白沙关于营商环境、琼中关于问需于民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各地各部门的需求与集团平台优势相结合,让网络问卷这一品牌更具影响力。另一方面,就自贸港建设等热点话题及民生关切,主动设置议题,探求民意。比如,在《海南省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实施一周年之际,南海网推出“海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调研问卷”,深入了解民众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看法和意愿。

借力融媒中心,聚焦基层关心关注。作为省级党媒,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畅通与基层的联系渠道,深入反映基层群众的关心关注,是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就目前来看,集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市县专版”模式,比如报纸上开辟的有“昌江视点”“澄迈新发展”“白沙新视野”等专版,客户端则有各市县的专门频道,借此更好地反映市县声音。除此之外,我们借助省级融媒体中心这一平台,不断强化与各市县融媒体中心的连线互动,倾听一线声音,汇集各市县优质资讯,进行多渠道、多层次传播。比如,在省两会报道中,海南日报与多个县级融媒中心联动,创新性推出“连线县级融媒中心”栏目,向人们及时呈现了基层群众的认识、感想,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在“全省一朵云、全域一盘棋、全岛一张网”理念下,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充分发挥省级融媒体中心优势,与市县融媒体中心的联动逐步深入,为更好感知基层诉求、群众需求创造了良好条件。

二、“开门办报”要构建开放的生产体系,让群众成为生产者

随着多元媒介的兴起,尤其是自媒体的走热,广大群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生产者。互联网用户参与内容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特别是基于兴趣特长的专业内容生产者迅猛增加。而传统主流媒体采编人员人手有限,职业生产在数量及细分领域很难有大的提升。为此,海南日报因应技术的迭代更新与社会的多元需要,着力构建开放的生产体系,不断壮大内容生产主体,将更多优质内容吸纳进来。

□ 借力医疗类公众号“兜医圈儿”,海南日报新媒体推出“大医精讲”直播,邀请医疗领域专家做专业知识分享。

□ 2021年4月26日,“《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第一季活动走进海南琼中明代水会所城遗址。

比如,向网络要生产力。在自贸港建设中,做好对新政策、新概念的解读分析,是新闻媒体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必做的功课。可受限于表达习惯等因素,传统纸媒报道多是“板着面孔”,缺乏创新性、灵活性。相比而言,一些专业网络用户的解读分析,更具差异化、个性化,有着独特的逻辑范式,且多采用大众、网络化语言,更接地气、更具可读性。为此,我们突破陈规定势,对视角独到、分析深刻的网络内容,在报纸版面上大胆选用。例如,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不少政策与海南自贸港相近。3天后,一篇名为《面对“追兵”,海南自贸港何以自信?》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文章以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入阐述了如何看待“竞争者”以及海南的优势所在。随后,我们将文章在要闻版重点推出,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对网络优质文章大胆选用,既提升了作者及文章的影响力,也优化了报纸的内容供给,可谓双赢之举。

再如,向细分领域要生产力。当前,信息传播日渐分众化、差异化、个性化,教育、健康、医疗、养生等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受青睐,而这恰恰是普通记者、编辑所短缺的。为弥补这一短板,我们主动打开大门,借助自身技术成熟、粉丝众多、生产力强大等优势,积极孵化细分领域的新兴媒介,为创作欲强、乐于分享的专家学者提供平台、渠道,进而提升集团在细分领域信息传播的话语权。目前,美食类公众号“深夜爱报社”、医疗类公众号“兜医圈儿”等在省内已经形成品牌影响力,一批批美食博主、育儿专家、急救专家、中医、牙医等专业人士纷纷进驻,推出了大量专业化优质内容,更好地满足了大众的个性化需求。为提升影响力、扩大覆盖面,强化“报-网-端”联动,让优质内容除了在公众号、客户端传播外,还同步转载至纸媒。这种面向专业人士的开放生产,适应了分众化、个性化传播需要,成为集团融媒改革的一大创新。

不止于网络和细分领域,我们将生产开放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界。比如,在脱贫攻坚报道中,为聆听最基层的声音、分享最实用的经验,评论版专门推出“乡村夜话”专栏,主动邀请驻村第一书记撰文谈问题、谈感想,诸如《做好“种文化”的隐功》《长效脱贫需“外引内育”》等一批带着泥土气息、有感情、接地气的随感类文章,进一步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广受好评,不少驻村第一书记主动打来电话,询问写稿发稿事宜。再如,为探寻海南文化之根、传播海南文化之美,我们作为主办方之一,在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南国都市报同步推出“《海南日记》——文学名家写海南”,连续刊发了周大新、刘醒龙、徐则臣、刘大先、叶兆言等著名作家在海南采风时撰写的日记130余篇,近30万字,以各具特色的文字生动展现了海南的历史与人文之美,成为传播海南文化形象的重要尝试。不拘一格、独具特色的开放生产让海南日报更加丰富多彩。

就实践来看,开放生产能否由个案迈向普遍,走向多元化、常态化,关键在能否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此,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发力。其一,针对开放对象,以传播力换荣誉感,增强其主动性。具体而言,我们突出多平台聚合效应,对开放生产的优质内容,无论源自哪一个端口,都会从报、网、端、微、屏整体发力做深度加工,产品覆盖视频、文字、直播等多种形式,以此提升影响力,增强用户参与的荣誉感、获得感。其二,针对采编人员,实行考核激励制度。对采编人员参与的开放生产内容,提升考核权重,加大奖励力度;同时,出台《新媒体账号孵化计划实施方案》,拿出专门资金鼓励采编人员通过培育新媒体账号扩大开放生产。其三,完善平台运行机制,对品牌产品进行市场化运作,共同开发、协同经营、共享红利。多轮驱动的激励机制,囊括了心理驱动、绩效考核和市场规则,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激发了参与信息生产的积极性。

三、“开门办报”要拓展开放的传播渠道,让群众成为传播者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也都是传播者。媒体融合背景下,提升新闻舆论影响力,就不能再固守传统的传播方式,专注于以往单向的线性传播,而要突出用户思维,打开传播渠道,把用户充分纳入进来,搭建起自由、实时、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新模式。

在内容上,突出社交属性,激励受众转发分享。互动化、社交化是当前信息传播的显著特点。为此,就要着眼用户的社交需求,促成用户从感动到行动,在转发分享中形成“裂变式”多级传播。我们当前着力推进的一项实践,就是对各平台内容、产品及时进行社交化加工、改造。以海南文史领域的品牌读物——《海南周刊》为例,多年来,该周刊每周一期,深入挖掘海南的文史资源,推出了大量优质内容。但以往,由于融合意识不足,这些优质内容只是呈现于纸媒,受众有限。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为拓宽传播渠道,我们鼓励、引导专刊副刊部人员,对周刊内容进行符合手机端传播的二次加工。随着优质内容从纸媒迈向移动端,传播渠道也因此打开,诸如长臂猿、水下考古等内容在朋友圈形成爆点传播。不仅限于《海南周刊》,包括深读、自贸港观察等产品,也都会根据用户的社交需求,进行二次加工,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更有意思的社交产品。

在路径上,强化多元传播,用好各大流量平台。融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是多元多样的,信息产品也呈现百花齐放局面。在优胜劣汰中,一些流量平台逐渐脱颖而出,有专注于短视频的抖音、快手,侧重新闻聚合的今日头条,以及社交媒介微信、微博等。在“开门办报”中,我们敞开怀抱,主动拥抱这些流量平台,借助其平台优势,传播自身优质内容,斩获新的受众群体。尤其在国际传播中,集团借力谋势,在脸书、推特、优兔等海外社交媒体上纷纷开通账户,在“借船出海”中向海内外讲述海南故事,取得良好效果。在多元经营下,目前,集团已形成报、网、端、微、屏全媒体矩阵,产品覆盖图、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微电影等多种形式,获得越来越多群众的关注、分享。

在队伍上,扩充传播力量,提升对外传播效果。推动群众成为传播者,不能仅仅停留于转发、分享,还应有意识地培育一批固定力量。尤其在国际传播中,我们从通讯员、特约作者等传统思维出发,构建起了一支“让外国人讲海南故事”的国际传播队伍。以海南国际传播中心为载体,我们面向国内外,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背景的英文记者、编辑、策划人、主持人等外语人才,让他们深入感知海南变化,并用外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更好地讲述自贸港故事。这支传播队伍包括来华留学生、“海外传播官”和海外特约专栏作者等群体,在有效激励机制带动下,他们的身份实现由受者向传者的转变,为海南国际传播拓展了渠道和人脉,向世界更好地传达了海南声音。

就实践来看,“开门办报”涉及传播理念、手段、方式等多方面的变革,是传统党媒深度融合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的重要路径。但需要注意的是,主流媒体“开门办报”虽然门槛降低了,但把关引导的责任反而更重了。生产体系、传播渠道等各环节的开放,必然会有不同群众的参与,其中包含各式各样的文化素养、思想认识和行为动机。为此,我们在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同时,不断强化把关意识,建好“过滤网”、当好把关人,引导网民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有建设性的讨论,及时纠正网络空间过于娱乐化、情绪化、低俗化的不良偏向,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让全媒体时代的“开门办报”真正办出质量、办出水平,办出媒体融合的蓬勃生机。

猜你喜欢

办报海南群众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多让群众咧嘴笑
SINO-EUROPE SYMPOSI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HERBAL MEDICINE-MARKET OVERVIEW ®ULATION POLICY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海南的云
59国免签游海南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为海南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