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顺应形势规律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

2021-12-07张天清

中国记者 2021年10期
关键词:江西客户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新技术、新媒体风起云涌的新时代,省级党报如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这是一个时代之问,也是当代媒体人的必答之题。这些年,我们一路思考、一路实践、一路探索,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阔步迈进,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一年多来,江西日报融合进程明显提速,初步建成了“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极大地激发了新闻生产力和传播力。

一、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重大的时代课题,必须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媒体领域催生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既是时代交给我们的课题,也是党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必须提高思想站位,交出高分答卷。

(一)这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客观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是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面对两个大局,主流媒体必须更具强大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进一步发挥好压舱石、黏合剂、风向标的作用。但在新技术改变媒介形态、新传播吸引新用户的新形势下,主战场有扩大的趋势,主阵地有迁移的态势。履行好“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的主体责任,全面挺进主战场,守牢主阵地,党报党媒责无旁贷。

(二)这是适应媒体传播格局调整的现实要求

伴随着信息社会不断发展,新媒体尤其是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广阔空间,主流媒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新特点、新趋势,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努力占领新的舆论场。

(三)这是受众对象发生变化的外在要求

当今受众,正从报刊的读者、电台的听众、电视的观众,转变为客户端的用户、微博的粉丝、公众号的订户,乃至成为UGC(用户原创内容)生产者。我们不仅要服务以上所有形态的受众,还要学会和受众在传播圈共生。“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按照新闻规律和网络特性,开拓新的互动方式、搭建新的沟通渠道,构建舆论引导的全新格局。

(四)这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大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媒体作为社会结构有机连接和能量交换平台,发挥着社会参与、社会沟通、社会疏导、社会监督作用,推动了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是增强政府公信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通过信息双向互动,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对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进行及时高效反馈,政府也可以通过媒体及时了解民众对社会治理和政务服务的意见建议,媒体在引领社会共识预期、推动社会依法治理、形成社会治理机制等方面作用越来越大,为政府有效化解舆情、提升治理能力提供了平台和支撑。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就是要助力在各个层级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比如对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舆情研判、应急反应、情绪疏导;比如网上信访、网络问政的开展,等等,都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赋能。

(五)这是巩固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最前沿,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网络空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正能量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放大,同时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建设与健全,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根本保障。在这个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上,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

(六)这是加强国际舆论引导和斗争能力的迫切要求

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仍然面临着国际形象“他塑”、信息流“逆差”、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形象“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落差”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对于提升国际舆论话语权和展现中国形象,对于安邦定国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二、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时不我待的创新实践,必须顺应形势、顺应规律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媒体融合政策的推出,主流媒体全面加速融合进程,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作为崭新的创新实践,既要壮士断腕,又要谋定而动,顺势而为;既要敢想敢试,又要善于总结,把握规律。

总结我们的实践,全媒体传播体系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一是全媒介。即是指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VR、AR等多种表现手段,利用报纸、杂志、网站、影视、电台、移动端等不同媒介形态,通过融合的互联网及物联网进行传播,最终实现多种终端的接收和互动。

二是全覆盖。即是指媒体在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原有的地域边界愈发模糊,地域死角越来越少,覆盖面扩大至全域。

三是全方位。即是指突破了功能限制,集成内容、生活、资讯、政务、社交、服务等各种功能,成为全方位的“信息一条街”。

四是全受众。即是指以前党报主要针对党政人群,而现在目标对象为所有人群,突破了主体界限。

五是全过程。即是指媒体不再受制于原有的时空概念,零时差、“五加二”“白加黑”,使新闻事件的每一进展都能即时对公众同步发布。

六是全形式。即是指给用户的阅读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新闻的呈现更为立体多元,公众参与度高、互动性强。

七是全渠道。即是指传统党媒从网站起步,逐步扩展到微博、微信、客户端、抖音、快手等,实现了全渠道分发。

传媒进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传统媒体要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环境,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必须做到八个转变:

一是从单一传播到多元传播。历经铅与火、光与电、数与网的迭代,江西日报社已形成报刊、网站、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手机报、手机网、地铁户外传媒等9种媒介形态。这与当今世界进入“数与网”全媒体时代相呼应,原本单一传播的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向全效能传播进化,内容、信息、社交、服务融为一体。

二是从单向传播到互动传播。以往,媒体的传播是单向的,受众被动接受。全媒体时代必须改变单向、被动的方式,树立受众观念,注重受众体验,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近年来,报社各媒体实现媒体融合的跨越式转型,从一对多“我说你听”“我写你看”的单向传播,转向多对多的互动传播。

三是从专业传播到大众传播。即从“政治家办报”“专家办刊”的专业传播,到“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大众传播,既坚守自身的专业厚势,又借鉴大众传播的碎片化和浅阅读。

四是从分散传播到联合传播。一方面通过中央厨房内部协同,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联合传播矩阵,形成强大宣传合力;另一方面向外扩张,入驻有影响力的公共平台,积极做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多种形态的新媒体账号运营,通过与其他优质媒体平台的深度合作,快速实现从分散传播到联合传播,从而提升自身媒体融合水平。

五是从点线传播到立体传播。“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新闻产品不再是点对点、一条线或一个面来传播,而是顺应移动化大趋势,变点线传播为立体传播,打造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的宣传矩阵。

六是从单品传播到融合传播。全媒体时代,融媒体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个短视频、H5、VR等单品,而是拥有声、光、电等各种技术的集合体;媒体融合也不是把传统媒体简单搬到网络上,给一段文字配上一个画面、一段音乐,而是以融合的思维,将报纸、广播、网络等各种表现方式融于一体,使从前单一、平面的信息传播方式融合化。

七是从传统传播到智能传播。智能化,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一个必然趋势和方向。今年江西省两会期间,一位AI虚拟主播亮相赣鄱云,成为两会报道的亮点。这是江西日报社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媒体的成果,形成了社交和用户行为分析、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推荐、实时海量数据处理、精准定位人群传播等核心竞争力。

八是从一体传播到分众传播。一体传播是传统媒体的固有手段,作品一种体裁一个媒介一次性发布,而分众传播意味着承认差异、尊重个体,不再“求同”,允许“存异”。媒体多元呈现,受众按需定制,智能精准推送。比如江西新闻客户端的所有频道、分端都可以根据地域、使用习惯、兴趣爱好提供菜单式订制,热点内容则通过算法推荐。

三、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整体谋划、整体推进

从“相加”到“相融”,不是简单的一个媒体、两个媒体的相加、叠加,而是打破部门、媒介形态的边界,达到融为一体的境界。这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动态关联的系统工程,必须宏观规划,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和推进。从框架体系而言,必须形成六大支撑:

一是内容支撑。无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优质内容始终是舆论场上的“硬通货”。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支撑发展优势。这些年,江西日报社接续打造了一批特色平台和“爆款”产品,不断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质融媒体产品,迅速赢得了总量超7000万受众(读者、用户、粉丝)的基本盘。

二是技术支撑。先进技术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基石。基于数据化、场景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报社加快从传统纸媒向国内一流的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变、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大数据、云技术等新兴技术格局转变。江西日报打造了国内第一张AR报纸,完成了第一次AR直播;大江网实现了全省首次全程5G+VR直播;赣鄱云融媒体智慧平台技术赋能全省70多个市县级融媒体中心;江西新闻客户端通过技术驱动,从1.0升级到5.0,实现了多项互动功能。

三是平台支撑。没有好的分发渠道和平台,不能把作品传播出去,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报社坚定地走融合发展之路,走多元化、多载体、多平台的创新之路。其中江西日报入驻32个主流平台,在去年人民网传媒研究院发布的报告中,江西日报账号位列“党报入住APP传播力全国十强”。

四是人才支撑。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全媒体传播体系需要全媒体人才。近年来报社坚持“人才强社”,努力打造一批全媒型、专家型人才,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型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五是管理支撑。应时而变、创新管理,才能为全媒体传播体系保驾护航。为此,报社制定出台了《江西日报全媒体考核办法》《江西日报社“三审三校”制度实施规定》《江西新闻客户端内容生产考核管理细则》,重点加强对所办报刊网及其所属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的管理,确保导向正确、运行有序。

六是经营支撑。培育融媒体的造血功能和盈利能力,实现媒体经营的成功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江西日报社新媒体产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50%以上,创造了传媒经济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建立、夯实架构体系的同时,还必须明确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目标定位和主攻方向。

第一,突出区域定位。在新媒体格局下,省级党报的核心竞争优势,必须立足自身的重点覆盖区域,脚踏红土地,深耕本土新闻,形成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和权威。同时,又要“不以江西为世界,而以世界谋江西。”着力打造在中部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媒体品牌。

第二,突出头部媒体。目前,媒体深度融合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新媒体端口多而不大、多而不强、散小弱,平台的影响力有限。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不能平均用力、齐头并进,必须突出、做大头部媒体。除全力办好党报外,江西日报社所属江西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突破1300万,已成为江西最大的移动媒体;大江网则立足民生,面向社会,稳步走向全国。

第三,突出资源整合。就是要以互联网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把更多优质产能、先进技术、专业人才、项目资金向互联网整合、向移动端倾斜,让分散在网下的力量尽快进军网上、深入网上。近几年,报社把优化资源配置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先后关停37个端口;江西新闻客户端和报刊精萃杂志、新参考文摘报,大江网和信息日报、传媒论坛杂志分别完成整合,实现了资源整合的倍增效益。

第四,突出机制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就是要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障碍。没有体制机制的创新,就没有活力,没有动力。2020年以来,江西日报社相继出台了《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的意见》《内容生产激励机制的规定》《激励干部职工担当作为及时奖励办法》《推动采编与经营协同协调发展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蹄疾步稳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全社上下激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五,突出流程再造。为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张皮”的状况,江西日报社通过整合内部组织架构,重构采编发流程,实现融合报纸、客户端、网站、赣鄱云等多种媒体、多个平台一体化运作。2019年1月1日,江西日报全媒体采编系统正式上线,实现传统报纸与客户端采编流程一体化运作。

第六,突出移动优先。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加大主流媒体移动端建设推广力度,所有传统媒体都要将主战场转移到移动平台这个主渠道。赣鄱云融媒体智慧平台以新闻客户端为突破口,为全省各县级融媒体中心提供“一站式”建成移动新闻客户端、移动网站、PC网站等,把所有媒体形态在新闻客户端上集中展示,形成了“江报视频”“江报直播室”“赣鄱云直播”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移动端品牌。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感到,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还必须做到“五个注重”:

一是注重青少年。近年全球媒体融合发展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一条普遍规律,那就是受众流失、市场下滑首先都源于脱离了青少年群体。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我们尝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特别是通过新媒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比如结合全国热点事件,移动端打造了图、文、音、视融合的新型栏目《红土评论》,引起广泛反响;“党史30秒”系列,借助流行的短视频形式,有效提升年轻观众的观看率;“党史青年说”专栏,因其互动性,引发广泛参与。

二是注重设话题。以话题设置激发公众热情,吸引公众关注,是新闻策划、传播成功的“妙手”。今年3月,结合三星堆考古发现热点,江西日报微博与四川、河南、北京等全国媒体联动,发起“江西文物来battle”话题,阅读量超过700万人次;去年江西日报抖音开设两会话题“两会连连看”,播放量突破2.5亿,成为现象级话题。

三是注重体验感。“金杯银杯都不如用户口碑”,用户体验至关重要。这些年,报社不断通过技术驱动,打造智慧新闻客户端。江西新闻客户端、大江新闻客户端实现了语音读报、AR看报、大数据看报、电视直播、问政帮办等功能,给予用户良好体验;2020年全国两会,江西日报推出“5G+4K+AI”智能报道,令粉丝沉浸其中;2021年全国两会,赣鄱云搭建5G在线视频采访通道,让网友大呼身临其境。

四是注重到达率。没有到达率的宣传,是无效宣传。从传统媒体的大水漫灌,到大数据监控下的精准到达,无论是江西日报等传统报刊的有效发行,还是大江网、江西新闻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内容推送,到达率都是主要考核指标。

五是注重服务性。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一个智慧生态系统:信息突破局限,服务无处不达,价值无处不在。江西日报社积极探索“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新闻+智慧城市”的运营模式,着力强化在政务信息化、舆情和大数据等领域的服务功能。今年,江西新闻客户端打通赣服通,增加50多项便民服务功能模块,成为用户工作、生活好帮手。江南都市报聘任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咨询专家、社会监督员,上线江西营商全媒体平台,助力打响“江西办事不用求人、江西办事依法依规、江西办事便捷高效、江西办事暖心爽心”的营商环境品牌,服务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四、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是不懈的探索过程,必须把好原则、把好方向

方向凝聚力量。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过程中,应该头脑清楚,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保持沧海观澜的冷静;必须坚持政治家办媒体的方针,举旗定向,方向明确,步调一致,始终用主流价值引导网上舆论,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一要坚持导向性原则。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首要原则、根本原则。为确保正确导向贯穿到各个环节和全流程,江西日报社通过采前会、编前会、周选题会、月度策划会,以及各种审读、阅评、通报、考核制度,按照党媒的政治标准,统筹集团所属媒体,对所有新闻产品以“一把尺子,一个标准”进行衡量和评判。

二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不能零打碎敲、单兵独进,而要统筹规划、周密计划,着眼长远、久久为功。2018年以来,报社全媒体采编、移动采编、媒体资源库、全媒体绩效考核系统陆续投用,打破部门分割、媒介形态分割、时空分割,实现了报、网、端、微、屏系统有机联运。

三要坚持群众性原则。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江西日报“民生”栏目注重回应群众呼声,加强舆论监督;大江网“问政江西”平台,作为江西经验向全国推介;江西新闻客户端“赣鄱云+5G大喇叭”,触角深入山村水寨,助力乡村振兴,深受基层和群众欢迎。

四要坚持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最重要的,一个是内容生产的开放性,大兴开门办媒体之风,建设云端的“群工部”“通联部”,发展壮大网上通讯员、评论员队伍,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新闻信息生产传播中来。另一个是技术的开放性,除自身技术不断升级迭代之外,兼收并蓄、“广口”接入其他先进技术,融入最新传播科技成果。

五要坚持实效性原则。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必须注重实际应用效果,不搞花拳绣腿,不哗众取宠,不数据注水。比如赣鄱云指挥调度中心的功能开发,把实际效果作为第一需求,不追求高大上,不搞领导“参观工程”,而是以实用、好用为原则。

六要坚持创新性原则。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必然被时代所淘汰。近几年,江西日报社牢牢把握创新要义,抓住全媒体时代移动化、视频化、直播化这一趋势,在原摄影部的基础上及时组建视觉中心,主攻短视频,做到“无视频不传播”;赣鄱云让移动直播成为常态,一年达到200多场。推进新闻理念、内容生产和传播手段、传播机制等全方位创新,已成为报社上下的共识和行动。

目前,媒体融合已进入深水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还有很多难点等着新闻人来破解。

——渠道代替不了内容。渠道建设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容,特别是优质内容,再多再先进的渠道也是无水之源。只有不断推出高质量的内容,做到“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才能在各类渠道上形成裂变传播。同时,渠道仍在不断变化、进化中,是一个变量,优质内容才是传播的常量,是受众的核心需求。

——速度代替不了深度。“快”是新媒体的优势之一,但在各类新闻“满天飞”之后,优质读者往往渴求高质量阅读,关注深度报道、新闻背后的故事。5G时代,速度与深度不可分割,只有让速度和深度有效结合起来,才能让新闻跑得更稳、飞得更高。

——技术代替不了人脑。人工智能、机器写作,各类VR、AR、MR方兴未艾,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机器代替不了的,新闻工作者的初心、情怀、情感和梦想也是技术替代不了的。人永远是第一资源,是媒体发展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和核心竞争力。

——资讯代替不了服务。“更好地服务群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全媒体的新要求。无处不在的海量资讯,并不能替代媒体“服务”的功能。主流媒体必须实现由信息服务向多元服务拓展,面向不同人群生产差异化的内容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以供给侧改革增强主流话语权。

——推送代替不了需求。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互动。5G时代极大地提升了新闻产品推送的速度,但推送的不一定就是对路的,就是用户需要的,也不等于就实现了传播。我们必须以用户为中心,将思维方式从“单向传播”向“融入社会生活”转变,注重与公众的双向互动,满足用户的多层次需求。

——数量代替不了权威。万物皆媒、万物皆屏,信息海量,越是沧海横流,越需披沙拣金,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愈加珍贵。尤其是在重要新闻、突发事件、社会热点面前,越要权威发声。

为此,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五种关系:

一是主流和自媒的关系。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关系,应当是在主流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的前提下的合作关系、互补关系、共生关系。既充分运用商业媒体,加强技术、渠道、载体等方面的合作,又避免过度依赖、迷失自我。

二是线上与线下的关系。“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人在哪儿,舆论宣传的重点就在哪儿。线上传播能够获得海量受众,线下活动可以树立良好的媒体品牌形象。要从“线上宣传、线下活动”转向线上线下相融合,将“人与屏”充分“融起来”“动起来”,更好地引导和服务广大群众。

三是内宣与外宣的关系。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通过内宣外宣联动,实现不同的媒体平台优势互补、相互搭台,用好流量、充分借台。要避免“内宣与外宣两张皮”,推动宣传模式向“内外融通、统筹发展”方向转化。

四是事业与产业的关系。事业是基础,产业是支撑。党报的主责主业就是宣传好、报道好党的主张、人民的声音,重要时间节点不失语、不缺位,发挥党报中流砥柱、定海神针的作用。发展产业要围绕提升各平台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做大做强报、刊、网、端、微、屏等多种载体,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形成新的产业链条。新闻事业和产业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的,传播力越强,产业经营的优势和条件就越好。

五是管理与支持的关系。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提供资金保障和政策支持,又要加强管理、创新管理、科学管理,用发展的眼光、有力的举措,支持主流媒体加快构建强有力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西日报社在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征途上,只是作了一点初步的探索,今后的路还更长,任务更艰巨。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我们定当殚精竭虑,一往无前。

猜你喜欢

江西客户端
江西银行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3.换装
如何看待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的“断舍离”?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大枢纽 云平台 客户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探索之路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客户端空间数据缓存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