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思考

2021-12-06王玉龙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21期
关键词:高素质培育农民

刘 苗,王玉龙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农业也正在加快由传统向现代升级,产业形态、农村社会、农业从业者都发生了新变化。为了提升农业从业者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匹配性,2019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1]。需要统筹和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和力量,参与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现代生活教育培训,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然而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历程中,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使得农村与城市的社区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社区教育明显滞后于城市社区教育的发展[2],教育模式不突出,成效不显著。要想大力发展乡村社区教育,就需要紧密围绕高素质农民教育的目标,结合当前农民发展的现状,探索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有效措施。

1 现代农业对农民素质的需求

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水平深入发展的推动下,农业发展体系和要素亦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发展呈现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劳动工具的机械化、劳动操作的标准化和专业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农产品的商品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等特征[3],进入了现代化的生产发展模式,对农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首先,生产经营理念要转向规模化经营,改变以往的小农分散发展思想,走集约化的发展体系,如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公司等,实现对现有农业碎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其次,农业发展意识要转向智能化,改变以往“靠天吃饭”的思想,学习现代农业生产知识,学会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工具进行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4]。最后,农业服务水平要转向专业化,掌握农业服务的规范流程和市场运营的方法,能够根据市场变化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建立农业综合服务体系。

而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发展存在“空心化”、受教育程度低、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分散为进城务工的“离农户”,欲离不舍的“半工半农户”和坚实务农的“中坚农户”[5],其中“中坚农户”受教育程度相对高,是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但是数量却非常小。

“十三五”期间,为了促进农业人才的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部提出“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1],开展农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创业创新青年和产业扶贫带头人等新型主体培训。教育部等9部门也提出以现代生活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发挥社区教育地域服务性、对象多元性、内容丰富性、形式多样性和资源整合性[6]等优势,推动农业人才转型升级。然而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作用并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2 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2.1 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的现状

根据《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和《2019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显示,2018年全国共培养高素质农民90万人,整体发展状况良好,但是存在区域发展差异、省际之间发展不平衡、远城乡村与近城乡村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当前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教育主要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等途径。服务形式主要集中在开展与高素质农民相关的培训活动或者社区教育活动,如技能培训、管理知识培训、农业知识培训等技术技能培训,与农业农村部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训有些雷同;服务的定位尚处于“下达式教育”,主要为落实国家政策,还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教育方式也主要采用阶段性的宾馆式、理论式、参观式培训,服务方式单一,而且对于不同类型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尚未形成差异化的教育。至于服务效果,由于没有很好地结合培育目标和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没有建立监督检测机制,所以效果不能有效掌握[7]。总之,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服务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2.2 发展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是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缓慢,限制了其服务高素质农民的能力。由于农村社区教育起步晚,且重视程度不够,到2018年,在多部门的联合作用下,农村社区教育的网络体系才得以基本建立,重点人员的针对性教育才得以起步开展,农村社区教育信息化才在初步筹划,但是总体上仍处于框架下发展,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服务体系,大多地方甚至存在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足等问题,所以其自身的发展限制了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服务条件。二是人才需求与实际供给相差较大。2018年全国流转耕地面积0.34亿hm2,实现不同程度规模化经营的仅占37%,覆盖农户400万户[1],培养高素质农民约90万人,而全国耕地面积1.35亿hm2,实现流转的土地仅占总耕地面的1/4。此外,由于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据2018年数据显示,高中及以上的高素质农民仅占31.1%[8],人才供需在数量和质量上较大差距使得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服务效果短期内难以呈现。三是资源分散,服务难度大。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劳动力老龄化严重,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数量少且居住分散,又因劳动时间限制,所以难以集中培训。而开展田间地头的个性化服务,又因农村社区教育师资力量、资金支持、项目管理跟不上,导致个性化服务流于形式。四是重复服务,资源浪费。由于当前社区教育工作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没有建立深入的联系,使得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统筹性,沟通不畅通,负责的部门各自为政,导致当前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服务形式与以农广校为主的涉农高校、农技中心、科研院所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方式接近,没能建立起自身特色的服务模式和项目内容,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3 提升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教育服务的有效措施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对象是扎根在农村,致力于农业发展的现代农民。关于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区为根”的原则,从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出发,立足农村社区教育的建设,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服务措施。

3.1 强化农村社区教育发展

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发展,首先要做到社区教育自身的发展。多年来,农村社区教育由于不被重视,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社区教育对农民的服务质量。提高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服务水平,就应从强化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做起。第一,建立农村社区教育的“大教育”体系,走“三教”(即农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与“农科经教”(即农村科技、经济与教育)融合发展的道路[7],打通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有效连接,内容上有侧重,但形式上又能相互贯穿进行,实现三者的相互促进,提高教育的效率和品质。第二,加快建设农村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吸纳各类人才、组织、企业参与农村社区教育服务,师资队伍既要有各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也要有各类乡土人才、经营能手;既要有政府行政单位的主导,也要有企业社会人士的参与;既能为各类农民量身打造开发专业的培训课程,也能善于实践,走入田间地头具体指导;既能讲授理论,也能培育成功案例。要掌握农民的发展需求,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第三,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盘点农村现有的社区资源,分析不同资源的利用价值,进行品牌定位,对现有社区资源进行开发打造再利用,对不足或者缺少的资源进行引进利用,构建社区资源的流入、流出机制,提升社区资源的利用效率。第四,创新农村社区教育方式。与农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从解决农民的需求出发,融入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让农民在得到实惠的同时接受教育。比如,农民工子女放学后没人辅导作业,西安碑林区就建立了“四点半课堂”。乡村文化缺失,农民思想空虚,就可以建立新乡风文化品牌节目,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第五,建立农村社区教育效果监督机制,调动农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及时掌握和满足农民的切实需求。只有农村社区教育发展起来了,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服务性才能体现,服务的品质才能得以提升。

3.2 建立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差异化管理

社区教育在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时,应采取差异化服务措施,既抓住培育主体的个性特征,也要关注培育主体的共性特征,做到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目标设立上,采用阶段化目标管理,充分调研掌握培育对象的特征,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归档,对不同的群体设置不同的服务目标,并对其制定阶段化发展规划,做到以目标为导向;在服务措施上,采用问题导向管理,针对培育对象遇到的实际困难,组织团队探讨问题解决方案,从解决实际问题为入手进行项目服务研发,形成服务的试点和示范效应;在服务管理上,根据服务对象的分类,建立健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采用项目管理法,由专人负责对应项目的服务管理任务,并建立项目管理负责制,对照服务对象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落实服务解决方案;在服务目标的落实上,建立目标考核和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奖惩力度,重在奖励激励,吸纳各类社区教育人才的加入,但对于考核不合格或者被群众投诉举报的,取消参与服务的资格;在服务投入上,加大对地方资金、人员投入的考核,提高地方政府的重视程度,做好社区教育服务的资金保障。通过多环节的差异化控制,强化高素质农民教育的效果。

3.3 构建社区教育师资力量的阶梯性发展

师资力量是困扰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重要原因。目前师资力量建设存在队伍不稳定、专业化不强、兼职化严重、人才选用机制不健全、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建立阶梯性师资队伍发展,实现城市社区教育资源向农村社区的转移使用。

首先,吸纳城市社区教育人才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中。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契机,通过补贴奖励等形式鼓励相关人才投入到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其专业特长,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加大对本土农村社区教育师资的开发,利用吸纳到的城市人才,带动对本土社区教育人才的培育,同时加大对本土社区教育人才的外出培训力度,提高本土人才的服务能力,逐渐推动本土社区教育人才的发展。再次,做好老中青社区教育人才的衔接,建立“师带徒”制度,建立师傅责任制和奖励机制,提高有经验的老中年人才对青年人才的帮扶力度,促进青年人才的成长。最后,出台骨干师资的评定政策,强化社区教育人才对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总之,师资力量的阶梯发展机制,可以让教师看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和目标,从而提升师资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对于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长远的作用。

3.4 统筹教育资源,提升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的水平

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是由农业农村部主导实施,社区教育在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时,应与农业农村部建立紧密联系,做好服务内容的衔接,避免出现重复服务、资源浪费的问题。

第一,建立工作联系机制,增强教育资源的组织性。农业农村部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虽然建立了从省市县到乡村的“一主多元”组织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对于成人的“五育”,社区教育多年来探索出了丰富的经验,也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对高素质农民的全面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社区教育也有自己的五级管理体系,这些组织层级基本建立了自己的组织机构,除了县乡两级发展缓慢外,市级以上社区教育机构发展相对较好。而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农民发展不够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对于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也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因此,无论从高素质农民的培育目标上,还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上,农业相关单位与社区教育相关单位都应建立紧密的联系机制,从而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高效进行。

第二,构建一体化教育大纲,促进教育资源的统筹实施。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既要做到以智育人,也要做到以德育人,各个内容间既有一定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对农民的培育又不同于学生,农民需要挤出劳动时间来接受教育。所以,在培育高素质农民时,要结合农民的知识掌握现状,重构教育知识体系,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课堂学习与田间学习、生活学习与专业学习、知识内化与转化输出等综合起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整体的培育体系,由涉及的各部门按照教育大纲负责各自教育内容的实施,从而实现服务内容的融合推动,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第三,建立第三方监督,实现社区教育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从农业现代化对农民素质的需求和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不难看出,高素质农民的培育仍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工程,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缓慢,亦反映出农村社区教育服务的空缺,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高素质农民发展对社区教育仍有巨大的需求。目前农村开展的社区教育工作,内容和形式都不能充分的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育的需求,原因在于倒逼机制不够健全,仅有方案实施的要求,缺乏系统监督考核的跟踪,导致教育流于形式,效果难以知晓。为了促进现有社区教育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需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根据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的内容模块和教育目标,建立监督评价机制,从顶层设计上控制好社区教育对高素质农民的服务效果。

社区教育服务高素质农民,必须从当前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现状把握服务的方向及方法,加强农村社区教育建设,提升服务的基础能力,同时做好服务管理水平的现代化,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特点,因地制宜地进行服务,做好师资力量的供给,提升教育资源的统筹利用,以服务高素质农民培育为契机,促进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现代化。

猜你喜欢

高素质培育农民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