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藜麦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

2021-12-06李良斌郎增兰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1年11期
关键词:菊酯蚜虫病斑

李良斌,郎增兰

(甘肃省天祝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祝733200)

近年来,天祝县将藜麦产业作为全县“牛羊鸡马菜菌藜药”8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2020年的种植规模达0.773万hm2,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藜麦种植基地。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发现的藜麦病虫害多达6种,且在不同种植区域发生种类和为害程度均存在差异。科学有效的防治,可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对实现藜麦优质高产具有重要作用。

1 蚜虫

1.1 发生及症状

蚜虫主要分布在藜麦的叶正面和幼茎生长点,吸取汁液为食,导致植株叶片变黄、卷缩变形、生长不良、幼叶畸形、植株矮小,严重影响藜麦的正常生长。同时蚜虫又是病毒的传播者,感染病毒的植株不能正常开花,对藜麦产量的影响较大。

1.2 防治方法

1.2.1 物理防治 蚜虫成虫具有趋黄性,可用黄板进行诱杀。将黄板悬挂于距作物上部15~20 cm处粘防迁飞的蚜虫成虫,悬挂黄板300~450块/hm2。

1.2.2 化学防治 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450~600 ml/hm2,或5%吡虫啉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剂3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 0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为了减缓蚜虫抗药性的产生,要轮换用药或混用。

2 芫菁

2.1 发生及症状

芫菁为咀嚼式口器,喜群集取食且食量颇大,成虫咬食叶片导致缺刻或仅剩叶脉,严重时可吃光全株叶片,导致植株不能开花,严重影响产量。芫菁一年发生1代,以5龄幼虫在土中越冬,翌年春脱皮为6龄幼虫后化蛹。6月下旬至8月中旬成虫羽化出土开始为害作物,性好斗,白天活动,主要为害植物叶片及嫩茎。

2.2 防治方法

2.2.1 人工防治 在田间作物植株零星发生时,可网捕杀死成虫。注意皮肤勿接触成虫。

2.2.2 药剂防治 虫情较轻的地块可选用1.5%苦参碱可溶液剂450~600 ml/hm2,或5%吡虫啉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1%印楝素水剂8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防治。

3 龟叶甲

3.1 发生及症状

龟叶甲又称甜菜大龟甲,成虫体扁平,长椭圆形,鞘翅表面布满粗密刻点,前胸背板和翅鞘边缘扩大,半透明,形如龟甲覆盖体背,头、足均隐其下方。末龄幼虫略呈长椭圆形、黄绿色,体侧有16对突,尾部有一对直长尾刺。成虫和幼虫均为害藜麦顶部叶片,成虫在叶片上咀嚼叶肉形成圆洞;幼虫在叶背面叶脉间咬食叶肉,仅留叶表。

3.2 防治方法

龟叶甲发生初期用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165~210 g/hm2,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300~600 ml/hm2,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苏云金杆菌乳剂500倍液,或1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分散油悬浮剂3~4.5 L/hm2兑水450 kg喷雾防治。

4 斑须蝽

4.1 发生及症状

斑须蝽俗名臭大姐,属半翅目昆虫,成虫体长8~13.5 mm、宽约6 mm,呈椭圆形,黄褐或紫色,前翅革片红褐色,膜片黄褐色、透明、超过腹部末端。胸腹部腹面淡褐色,散布零星小黑点,足黄褐色,能分泌臭液。主要在藜麦灌浆成熟期为害,成虫和若虫刺吸藜麦穗部汁液,影响藜麦正常生长,导致减产减收。

4.2 防治方法

成虫、若虫为害盛期用20%杀灭菊酯2 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 5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 000倍液喷雾防治。

5 霜霉病

5.1 发生及症状

霜霉病主要为害叶片,植株近地面叶片先发病,由下向上扩展,病斑不受叶脉限制,从叶缘或中央扩展,病斑初期成小点,边缘不明显,叶背面有稀疏霉层,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病斑,严重时整株叶片变黄枯死,同时叶背面产生大量霉层。

5.2 防治方法

做好田间管理,合理密植,确保田间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拔除被侵染的植株,减少田间菌源。发病初期用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25%醚菌酯悬浮剂1 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施药时要把药液喷到基部叶背面。

6 叶斑病

6.1 发生及症状

叶斑病主要侵染藜麦叶片、叶柄和茎秆,高温多湿、通风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植株下部叶片发病较重。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可见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茎秆和叶柄发病时呈长条形褐色病斑。

6.2 防治方法

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猜你喜欢

菊酯蚜虫病斑
蚜虫婆婆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5%氯氟醚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悬浮剂正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欧盟拟修订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芹菜、茴香和大米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亚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茶叶降低菊酯类农残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