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美术创作类课程的改革初探

2021-12-04胡翔飞蒋静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丽绘画美术

◆胡翔飞 蒋静(湖南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直以来,地方本科院校以乡村振兴战略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学科特色,成果转化,科学谋划,多维推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的参与已成为阶段性成果的一个亮点。把相关内容融入学科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的新风向。目前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师怎么结合具体内容去设计课程,地方文化怎么融入课堂内容,学生怎么才能在实践中学到独自创作的技能等,这些都是课程推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保证课程的顺利开展,课程的重构、经费的保障等都是要克服的困难。教师应当如何认识与行使新背景下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如何发挥学生实践的潜能,如何帮助学生提供多元知识的对接,这些都是教师在改革课程教学中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美术创作类课程改革的背景

“美丽乡村”这一概念是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该文件指出要建设“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工作。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举措,推进美丽乡村的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美丽乡村的人居环境,加强美丽乡村的生态保护与修复。要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全面振兴的新篇章。“美丽乡村”政策与本科教学的结合是本科教学改革的契机,表现为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的教育模式、教育时间、教学场所等等的限制,落实于不同的学科教学。结合本课程改革的研究视角,表现为以美术创作类课程教学为例,助力于美术创作类及相关实践课程的开展,依托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美术技能知识,及提高创作作品的驾驭能力。

二、美术创作类课程教学的特殊性

美术创作类课程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课程背景下教学模式的实践课程。因为作为美术创作类课程,其对于绘画经验的吸取与学习,一直都是依靠临摹和体验的实践积累才能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提供的大量文化信息,乃至地方文化、图像等内容均会对其产生影响。以该主题内容作为表达,呈现的绘画语言与美术技法内容教学所强调的作品面貌,以及熟能生巧后的绘画技能都会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品质。所以,不能照搬其他学科关于实践教学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教学过程、方式和方法。美术创作类课程具有以实践教学为主导的教学特征,在实际教学中的变化将作为教学改革开展的新出发点。

(一)以地方文化融入为主导

因美术创作类教学属于以实践教学为主。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方法需要进行调整,理想中的室内美术教育和现实室外实践教学形态需要调整思路。美丽乡村理念的融入,各地区的乡村环境、居民构成、居住习惯有明显差异,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是美术教育最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将这些文化融入到美术教育课程中,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提升学生适应能力,保护和发展现有的传统文化,这对于根植地方建设美丽乡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科院校的美术创作类课程中要得到合理的参与,根据具体的设计方案进行具体文化内容的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知,从而在创作的室外墙绘作品中得以很好的呈现。作品的室外空间的营造等等层面的艺术呈现都是美术类创作课程改革的获得与体验。

(二)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

实践性知识作为专业课程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核心专业课程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实践性知识为核心的美术创作类课程是本科艺术教育实现的灵魂。绘画作为一种特有的实践性活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主体审美理想形成与塑造,以及美术创作技能的掌握等教学效果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作用能否在课程中画面绘制得以有效实施,取决于学生的实践经验的发挥。可见,绘画现场的实践体验学习的重要性。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营造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对学生实践的技能提升起到很好的帮助。

三、美术实践课的实施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课程的教与学的有效实施与开展,需要教师认真学习研读新教学方法,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教师要由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课程资源的收集者和应用者,只有做到整体研究课程内容,把握课程框架,深入了解具体实施的内容,才能找到整体教学的价值取向,才能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美术实践课如何合理有效的实施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在新背景下有效传授和发挥美术创作课的实践性,需要设定课程具体内容和多元创作,也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合力。

(一)主题的多元设定

美丽乡村建设与美术创作课程相结合的主题,提供的大多是与地方人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教师通过分析样本范式,协助学生对主题图像做深入的剖析与理解,注重主题内容图像的引导。科学安排美术教学的内容,提高结合内容的实践趣味性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纽带。因而要提高美术创作类课程学习的实践性,关键是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和课程内容的研读,提高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地方文化知识、主题语境、图像类型、技能知识、绘画语言和技能等都是课程改革整体实施策略的关键。美术课程的技法讨论活动可以在一定的主题情境下进行。主题情境的统一设定,在室外实践教学中十分重要。根据主题情境的基本原理和单元整体教学的内涵,在实践的过程中美术课程应基于主题情境实施以及探究的实践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由此可以看到整体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美术课程的过程中,基于个体情境实施以及探究的实践教学设计及实施路径,可以看到因材施教的特殊性。这样的主题性的多元设定才会更加有效,课程的气氛也会更融洽。

(二)实践的多元体验

主题的限定与否并不影响美术创作在实践层面的多元表达,这也直接反映了学生个人的审美体验所要经历的过程。各种多元的美术创作类表达都表明在创作实践中,绘画体验具有无限的表达方式和开拓性,甚至可以致力于摆脱教师的暗示性引导,从更自由的层面建立绘画语言和实践准则,极为个人化的绘画实践语言和样式反映创作实践的多元性。学生永远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程中应以学生的绘画经验获得为重点,注重学生的绘画参与和生成性内容,创建高效的实践课堂。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室外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达的技法示范与教学暗示,及时有效地接受隐性知识信息,并进行吸收和内化,进而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总之,就是利用面对面沟通的便利性、室外传达的轻松性,让师生之间能获得更加流畅的多元化体验。在课程中尝试挖掘体验素材,结合社会生活经验,激发个人兴趣,运用案例欣赏、多媒体技术、组合团队游戏等多元方式进行体验,传承地方文化,发挥个人语言表达能力,感受乡村的美,绘画语言的美,感受艺术呈现的美好。

四、结语

美术创作类课程推进与美丽乡村相结合这一板块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美术实践教学在学生中的认同度和受欢迎度,有效解决了美术实践课堂的时效性和趣味性不够的困境,让自身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获得了极大提升。同时营造了课内课外师生广泛互动的移动课堂,切实提升了创作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美术创作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让学生这一主体回归了课堂。主题内容的设定、创作的多元体验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注重用艺术的内心回馈质朴而美丽的乡村,形成内在有序的艺术思考,也让主题等知识在课程中获得自然的多元渗透。在建设与构建课程中,教师提升了规划的科学性,完善了课程的设计,健全了课堂纪律及规章制度,优化了学生主动服务的机制,强化了教师自身引导的示范作用,拓宽了多方资金筹集的渠道。以主题设定教学、多元实践体验等形式,凸显出课程的整体美育功能,实现美景树人、课程育人的新格局。

猜你喜欢

美丽绘画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