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中视觉审美培养与高等美术教育之关联

2021-12-04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育关联艺术

◆于安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从总体上看它涉及的内容很广,既有感官系统的机理又有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既有本能的原始冲动又有文化的限定,就其研究领域而言属于相对独立的研究空间,主要指向基于人的感觉器官接受的文化信息,在艺术文化中体现为与之相对应的视觉系统的视觉语言艺术、听觉系统的听觉言语艺术、运动感觉系统的肢体语言艺术,以及多种感觉系统协作的综合语言艺术等等。通常这些艺术语言形式传达的信息包含了与价值观相关的社会认识、道德认识、行为规范认识的关联,也包含与人的价值观关联的行为规范判断产生的心理活动趋同、异同因素,支撑事物评价肯定、否定态度的意念,行为驱动中的潜意识、意识、自我意识、超我意识的判断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形成,伴随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感受、理解、判断等因素。因而美育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专业学科培养来实现,全民教育的时代,高等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视觉审美的培养,离不开高等美术教育的支撑。

一、当代社会美育中的视觉审美

当代中国的美育实践包含一定社会文化表达内容,包含了以国家、民族认同和社会道德价值观为支撑的审美观,这是目前美育的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的中国面临着解决阶级矛盾、满足人民大众的基本生存需求等主要问题,基于现代化教育起步阶段的现实,审美方面需要满足与朴素生活关联的、通俗易懂的直观的表现形式,而过于超前的审美样式未能表现为人们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审美层次及丰富性的发展,要求社会诸多空间具有满足人们审美跟进发展的需求。

美育是对人认识美、创造美、驾驭和享用美的能力的培养,即审美活动能力的培养。审美活动所需要的第一介质就是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并通过它们对应的神经传导进入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进行信息处理,形成千差万别的心理反应,产生特定的情感或情绪状态,这个过程也是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因而美育也可以理解为“审美教育”或者“美感培养”。审美教育包含的内容很多,根据不同感觉范畴的定位为不同的理念,如:通过视觉定位的“造型艺术”、通过听觉定位的“音乐艺术”、依据肢体动态语言定位的“舞蹈艺术”、依据视听综合感觉定位的“影视艺术”等等。涉及每个不同领域的审美教育一般约定俗成地形成独立的审美教育领域,如:“造型艺术审美教育”“音乐艺术审美教育”“影视艺术审美教育”等等。美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之间,通过视觉定位的审美培养产生关联。

美育之本体是作用于感觉系统的审美敏感度培养,而审美感觉形成的过程,需要人的感觉系统与审美领域具体的审美对象不断进行感觉与认知的信息互动,并在知识、经验的引导与磨合中,在大脑细胞和神经系统中建立审美信息关联。随着人的生物系统发育,每个年龄段发育具有层级连续性质的系统关联,因而系统性的审美感觉培养,是人形成完善审美系统的重要手段。学校教育除了学科的专业认知、能力掌握、思维培养外,还包含了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美学、文化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关联学科的隐形交叉,它们对人的社会、自然属性认知的建立起到系统培养的作用。

视觉造型艺术审美培养是美育的重要子目标。视觉形式判断关联的样式、色彩、形象、形态、秩序、节奏、质感、属性等内容和对他们进行的符合视觉心理适应的,基本规律构成的视觉形式,是视觉审视的对象。运用这些视觉形式作为语言方式表述的文化内涵所引发的视觉心理判断,属于视觉审美活动,对人的视觉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判断能力进行培养,可谓“视觉美育”。视觉美育的核心内容是视觉对象审读观念培养,视觉形式的审美观念在视觉样式创造中不断丰富、变化,其包含的文化属性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发展,因而视觉形式的创新也包含了文化表达的创新。

美育中的视觉审美培养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美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专业关联的基本点,因而谈到美育很容易让人们联想起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专业。虽然在高等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它们属于同一门类中不同的学科类别,他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视觉美育与专业美术教育

视觉美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视觉审美规律的研究,其中包含一般审美规律和专业审美规律;二是视觉审美对象的创造,其中包括艺术作品和普通生活审美对象的创造。这两个内容产生的基本条件由专业美术教育实现。

视觉审美对象除了自然孕育和传统的民间传承那一部分,更多审美对象是由专业艺术工作者、设计者创作或设计,并通过传播机构、市场等渠道进入人们的视野中。在全民教育的今天,这些工作者大多来自于专业美术教育机构的培养。

我国的教育体制框架中高等院校的构成具有完整的体系,而高等美术教育存在于许多高校中。专业的美术院校承担着专门人才的培养。综合的艺术院校具备了培养各专业艺术类人才的功能,师范类、文科类、理工科类等综合性大学,依靠强大的综合文化独特性优势,制定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进行各种美术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

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包含许多内容:文化审美的对象——造型艺术作品创作、生活审美的对象——艺术设计、工业产品审美对象——工业设计、建筑审美对象——建筑设计等等。他们所包含的视觉对象存在于各个专业学科,如:美术学、绘画、雕塑、摄影、书法学、中国画、实验艺术、跨媒体艺术、文物保护与修复、漫画、艺术设计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公共艺术、工艺美术、数字媒体艺术、艺术与科技、陶瓷艺术、新媒体艺术、包装设计等等。可以这么认为:当代生活的各个层面,凡涉及视觉可感的范围,都离不开专业美术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参与。从美术院校人才培养实践中可以看到,美术学与设计学虽有侧重,但是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兄弟专业。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以及苏联胡弗杰玛斯设计学院的教学实践看,其教学理论无不与美术的发展关联。艺术家康定斯基的“点、线、面”理论研究,塔特林的构成主义主张、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理论,均在设计实践与研究理念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常常会把设计学科的相关内容表述为大美术的范畴。

艺术创作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由于院校专业美术教育直接培养了视觉审美对象的生产人才,也就在一定范围内建构了大众的视觉审美观。因而专业院校的课程构成,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了审美对象生产者的审美视角和审美层次。一般专业院校的本科专业课程模块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学科基础课——解决学科一般理论和学科前沿理论认知问题,建立学科实践基础;专业基础课——解决专业实践理论问题,建立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课程——解决专业实践研究问题,建立专业创作或专业设计能力问题;毕业环节——进行毕业创作或毕业设计。这是一个系统的专业培养环节,它们与必修课、选修课、通识课、实践课等课程相结合,形成完备的专业人才培养系统。因而,高等专业美术教育保证了美育中视觉审美对象生产人才培养的完整性,同时也建立了审美对象生产人才的基础审美视角。

专业美术教育保证了视觉审美对象生产人才的培养,也为审美主体的培养,即“美术教育”创造了空间。审美主体的培养具有年龄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在学校教育中体现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这样的教育体制为“人”这样的审美主体培养提供了适龄教育的最佳契机。

三、美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审美培养

美术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部分含义,从广义上理解:一切与美术关联的教育都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涵盖了与美术关联的各年龄段受教育者培养,包含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自然与人文环境会影响等因素,可见教育中的美术教育是人的视觉审美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在教育系统中,学校教育是形成完整教育系统的基础保障。依此判断,学校审美培养在完善的美感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

高等教育中本科“美术教育”专业,是指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级中学等普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这类专业主要存在于高等师范院校,以及美术专业、综合性艺术专业的师范类方向。院校课程的建构以满足未来普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面对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美术核心素养模块构成。美术教育专业领域具有教学的特殊性要求,除了公共文化学科内容,还涉及职业定位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内容,以及为人才培养审美感受的开发和艺术认知的建立、审美水平的提升,组织的中、外美术史、工艺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专业造型基础课,中国画、油画、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专业必修、选修课,美术教材教法、教学实习等实践环节。这样的课程组合能够使培养对象具备综合艺术素养,胜任普通教育中美术鉴赏、绘画与雕塑、设计与工艺、书法与篆刻、现代媒体艺术模块内容要求的复合型教师需求。为美育中的视觉审美培养提供教师资源保障。

视觉审美培养涉及视觉审美心理开发、审美意识形成和审美观念建立的过程,需要与其发展相适应的培养手段,所以“美育”中的视觉审美培养需要美术教育专业的参与。高等院校视觉审美培养包含两个基本层次。第一,专业创作人才模式。指向专业美术或设计等人才的审美能力培养。通过组织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实践理论、专业实践、学科文化及文艺理论等课程体系,培养专业理论认知、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作或设计与社会文化认知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培养未来专业人才的艺术创作审美能力。另外,还包括专业创作及教学研究综合人才模式,指向美术或设计专业及教育关联的人才培养。通过以教师教学培养为特征的教育基础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美术与设计专业实践及专业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培养高等教育师资的专业认知、专业创作实践、教学法研究、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思维模式,建立专业基础、创作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人才审美能力。第二,普通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人才培养。人才服务目标指向普通美育的学龄前、适龄、非专业教育,以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中的视觉审美能力培养对象。通过造型、设计、综合艺术认知、普通教育教材教法等课程体系学习,提升包括婴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社会、家庭,以及高等、中等院校中非美术专业的人才视觉审美,以此建立全民素质教育的美育观。这两个层次人才的培养均离不开高等教育的支撑。在这两个培养层次中,第一类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审美对象创造者以及审美对象创造和教学的综合人才;第二类的培养目标是大众审美主体的引导型人才。两类人才共同构成了视觉审美的基础,也是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存在的基础。

四、高等美术教育人才培养拓展国民视觉审美观

当前国家关注审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及幸福生活的关联,有利于美育的发展,对于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的国民高素质建立,及民众幸福指数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人们具备了享有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才能实现物质产品的精神享用,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同1949年前后时间段相比,目前我国的民众视觉审美感受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审美视角已从单一的再现性作品审读拓展到多维度的宽泛性的作品解读理念。现代全民教育意义的高等美术教育,作为视觉审美产品生产人才培养和全民审美素质培养的机构,对实现美育的审美感受培养起到客观作用,实质性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观。可以这么理解:美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领域,其顶层目标下的美育核心素养十分重要,而实现其目标需要不同审美类别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高等教育中与此对应的专业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文化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而在实践中常常也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体现在理论界:过分强调其理论层次的重要性、指导性,导致一些理论变得泛化空洞。反映到美育领域,表现为强调美育的心灵培养的同时,忽略了美育的审美培养是审美感官思维建立的过程,以及审美感官培养必须通过与其感觉系统对应的具体的信息刺激实现这一事实,形成空泛的美育说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渐进的过程,或许正是这样不断认识——调整——再认识——再调整的现象才是美育发展的活力所在。

高等美术教育在中国的美育中,对国民视觉审美能力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而教育系统中有许多可以完善的空间。总体而言,文化的发展无论是螺旋式上升还是滚动式前行,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中整合变化,美育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教育文明的作用下会伴随国民的视觉审美素养不断提升。

由此可见,美育与专业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专业虽然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具有各自的专业性特点,但也存在密不可分的内在关联,高等美术教育中的视觉审美感知培养是实现全民美育的重要途径,全面提升国民审美素质,需要它们之间更多的协同作用。

猜你喜欢

美育关联艺术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奇趣搭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智趣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