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密逸迩阁

2021-12-04曹隽平本刊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4期
关键词:金平道教藏书

◆曹隽平(本刊)

第一次见到高金平,是2019年5月在衡阳参加纪念王船山的笔会。笔会进行到一半,湖南演艺集团总经理胡俊将一个斯文瘦高的眼镜男子带到我面前,说:“这是常德市公路局的局长高金平,他办了一家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请你给他题几个字。”我毫不犹豫按胡俊的吩咐,完成了书写任务,心里却疑惑:一个公路局长,哪来那么多钱办全国最大的私人图书馆?

也是在那次笔会,我邀请了作家兼书画家彭国梁同行,高金平因此与彭国梁结缘。2020年夏天,彭国梁给我打电话,说:“高金平邀请我们去他的图书馆看看。”那次我因故没有同行。国梁回来告诉我:“与高金平商量好了,秋天在他的图书馆举办一次全国性的民间高端论坛。”

2020年11月14日,我们一行十多位作家、藏书家来到常德石门县易家渡镇逸迩阁书院。书院一楼上楼的位置,赫然挂着我在衡阳题写的“逸迩德馨,楚天独秀”,大家先合影留念,接着随工作人员的讲解参观。

逸迩阁书院于2018年秋对外开放,斥资5000余万,占地3000平米,书院共七层,飞檐高挑,古朴宁静,庄重典雅。书院现藏书50余万册,数目庞大,种类丰富,不乏苦心搜罗所得之善本。

逸迩阁书院一楼设有综合借阅区、留守儿童阅读区、残障人士阅读区、心理咨询室等区域。二、三、四楼为藏书区,设有红色文化、文津四库全书、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地方志、荆楚湖湘文化、学术探源、连环画等专馆。四楼还设有红色收藏展览馆。五楼设有可容纳120人的学术报告厅、30人的会议室、50人的KTV会所、11间专家生活区以及起居配套设施。六楼设有专家生活区、影音室、会议室。七楼为行政办公区。

老少齐心 共创书院

当晚入住石门宾馆,我居然失眠了,于是起来看书院提供的有关该图书馆的介绍资料。读完资料,我终于明白了逸迩阁书院创办成功的秘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高金平的父母和岳父母创办的家族企业。老人家原来都是石门农民,改革开放早期开始做生意。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却崇文尚礼,不仅送孩子们读大学,而且对高金平藏书、办书院大力支持。

材料中的几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摘录分享如下:

高德宝(高金平父亲)自己没读多少书,深知没文化在社会上处处碰壁的苦恼,发誓要让下一代“多喝墨水”。看到儿子高金平从小读书、爱书、藏书,打心眼里高兴。尤其在二、三子夭折之后,老人更加疼爱高金平,支持其收书、藏书。高德宝晚年不幸患癌症并扩散,经常汗流夹背,双腿变形甚至疼痛得连起夜也下不了床,却反复叮嘱老伴不要惊动儿子、媳妇,不要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工作。

老人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临终前将儿子唤至床头:“金平儿,为父不久于世,死后丧事从简。儿要孝敬老娘,不枉她吃了一辈子苦。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支持你的藏书事业!”高金平悲痛欲绝,失声痛哭。高德宝反倒劝慰儿子,将自己的工作和藏书事业好好干起来。

易先富(高金平岳父)在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常见高金平晚上不声不响出门,一个小时左右又悄无声息地回来。晚上出去干了些什么?易先富不禁产生怀疑。一天夜里,他尾随着高金平进入地下车库。借着灯光,见高金平正在给来人称书、付款,便知道女婿干的是正经事。易先富想到女婿堆积如山的书籍,开始码放砂场,之后搬到车库、杂屋,后来又移送高家老屋,四层楼房间堆满了,只能码在过道和楼梯上,连上下楼都极不方便,于是动了修建新藏书楼的念头。他当即拍板,一次拿出500万元,为即将创办的逸迩阁书院定制全套红木书架!

在高金平的长辈中,最令我感动的是他的母亲。有人问高金平的母亲杨春娥:“您修七层高楼大厦,供别人享用。自己却蜗居八平米的卧室,太不划算,您是怎么想的呢?”她干脆利落地回答:“我甘愿!”

在修建书院期间,70岁的杨春娥如同打仗一样,既当“总书记”运筹帷幄,又任“前线总指挥”具体安排“战略布局”,还要充当“战斗员“亲自上阵“干苦力活”。

杨春娥得知升降机操作员月工钱四五千,一年下来近六万元后,说:“不会就学,我自己开!一年节省的钱,可以给儿子买书。”

杨春娥每天5点准时起床,洗漱完在工地安排当天工匠需要的材料,充当“项目经理”、指挥官;打电话给建材批发商,充当采购员;自己开升降机,充当操作员;自己登脚手架检查施工质量,充当“工程监理”;白天在工地、夜晚借着路灯灯光栽种蔬菜,调配工匠的菜谱,充当“后勤部长”;亲自给每一层现浇混凝土“养生”,甚至爬七楼屋顶施水,充当施工员;晚上还要给工匠记工,充当记工员。此外,还充当管收发的验收员、仓库保管员、财务出纳员、对外接待员……

令高金平永难忘怀的是,母亲70岁生日那天,他和妻子下班后从常德赶回石门易家渡镇,为老娘祝寿。拎着订制生日蛋糕的儿子,在老屋遍寻不见母亲,猛然醒悟“老娘是闲不住的”,便急急忙忙跑到工地。

果然不出所料,母亲在即将封顶的7楼,正弯着腰给楼顶施水。他的心,一下子蹦到嗓子眼上,口张得老大却出不了声,豆大的眼泪夺眶而出!站在楼顶的母亲,没做任何防护,为了逸迩阁早日建成,忘了自己年已古稀,呕心沥血,起早贪黑。她施水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那么的投入,甚至没有发现自己的儿子,正焦灼地企盼着。

待她平安下楼,高金平不顾一切地扑了过去,紧紧地将老娘拥入怀中,后到的媳妇也扑了上来,三人抱头痛哭。高金平一边喊着:“妈,今天是您的生日啊!”一边泣不成声地自责:“都怪儿子不孝……”杨春娥擦干儿子的眼泪说:“革命工作不可能不要啊!”见媳妇也在抽泣,回转身再劝慰她:“不哭,不哭,你们都孝,都孝!”见者无不为之动容。

高金平与妻子易琴是青梅竹马的情侣,在藏书和办书院这件事上,夫唱妇随、同心同德,易琴对婆婆敬爱有加。易琴深知婆婆一生节俭,不肯乱花钱,买便宜东西吃,买廉价衣服穿。正是怀着对婆婆的感恩之心,易琴给婆婆买了件上千元的衣,让老人家试穿。

“好多钱?”杨春娥未试衣服先问价。“三百不到。”易琴晓得报实价老人家死都不得要,便善意地撒了个谎。老人这才放心地穿上,并不住口地称赞媳妇:“蛮好,蛮好!”

新房装修完需清理垃圾、打扫卫生,杨春娥嫌请人贵坚持要自己干。易琴怕婆婆累,谎称只要500元,把钱交给婆婆,由老人支付。其实,小易已经提前给清洁工预支了500元,并叮嘱保密。

高金平的大儿子高迩夫,2018年从英国考文垂大学硕士留学归来。同他一起归国的大部分同学都选择留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他们有的相约一起创业,有的已经进入公务员大军。高迩夫被父辈们几代人为社会执着的奉献精神感动,放弃了在外闯荡的机会,下定决心回到家乡石门,立即投入到逸迩阁书院的紧张建设中。高迩夫从建馆时期的工地升降机操作员,到开馆后的图书管理员、财会人员,他对自己人生规划的改变不得不令人感叹。目前,高迩夫已全面担起了逸迩阁书院的管理工作,任副院长一职,为书院的运行筹措资金,为父母排忧解愁。还有小儿子高逸夫,也是全身心投入到逸迩阁这份文化公益事业中。在谈到自己为这份公益事业所贡献的力量时,两兄弟坦诚且自谦地说:“书院主要是我爷爷奶奶外公父母投入的心血,我们也就帮点小忙……”

2020年底,高金平一家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称号。正是靠着这个最美家庭老少三代人的不懈努力,这一家创建了中国最大的民间书院。

特色独具 弘道传文

在去逸迩阁的路上,有朋友问我:“逸迩阁有没有古籍善本?”当时我犹豫一番,回答:“不知道,似乎没有听说。”然而到逸迩阁参观之后,我大吃一惊。可以说:逸迩阁书院最大的亮点,便是古代道教文化的书籍和相关绘画。

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一支。湖南常德沅澧一带,自古为道教盛行之地。《吕氏春秋·下贤》载:“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文中所记载的善绻,曾在上古时期避居于常德,其德行达智远闻当世,尧帝曾问道于他。

古语云:“士有百行,以德为本”。高金平乃有德之人,收藏之初便着手收藏道教文物并致力于传播道德文化。目前逸迩阁书院共藏道教文物10000余件。大致可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道教类古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书原件,其中多为明清写本,共计有3000多册,1200多种;一类是古书影印件3000多册,1800余种。第二部分是道教水陆画,即道教神仙画像,其中明清画作有500余轴,民国至今的画作3000余轴,题材丰富,珍品颇多。第三部分是道教类木刻印板,共计有3000多块,内容多数为道教的章表牒文、符箓经咒等等。第四部分是与道教有关的各种器具,包括有造像、法器、服饰以及乐器和有关的器具等。

逸迩阁三楼密密麻麻的道教画轴,令我想起西安的兵马俑。对这些藏品进行发掘研究,对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道教文化、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收藏最大的快乐和意义,不在于占有多少件藏品,而在于发掘和研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造福社会,正如高金平本人所说:“若能使古老的道教文化在将来重现光辉,有益于社会人民,则亦不负吾人为往圣继绝学之初心。”高金平不遗余力地搜藏、研究道教文物,正是在为衰微的道教文化添薪续火。

2019年5月,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湖南工作站正式启动。逸迩阁书院成为唯一的民间机构,目前已整理提交了160余种道书。在整理过程中,挖掘发现了《文昌转》一部。《文昌转》为清同治年间抄本,1部3册,该书所载内容为道教清微派重要科仪,主要涉及到对道教尊神文昌梓潼帝君更生永命天尊的崇拜。这部《文昌转》为该书唯一一部存世抄本,其价值之珍贵、研究意义之重大显而易见。

私者一时 公者千秋

中国历史上的收藏家,除了少数愿意拿出来与同好分享,绝大多数都是秘不示人,藏书家概莫能外。为了防止流失,往往会建立极其严格的制度以保代代相传。但“富不过三代”,收藏也如此,往往是藏家亡即藏品丧失殆尽。即便天下闻名的宁波“天一阁”也在递藏几代后逐渐散失。没有人能够永远保证拥有藏品,所有的收藏都是暂得。

从一位藏书家到开办书院,其意义与收藏家开博物馆本质上是一样。

“私者一时,公者千秋”,高金平清醒地认识到,藏书楼传不过三代,与富不过三代并无二致。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自己决不把兴趣、爱好强加给子孙。鉴于此,高金平于2015年召开家庭会议,一改原来准备捐出所有藏书或修建私家藏书楼的初衷,决定创建公共图书馆,让书走向社会,接受公众监督,福泽一方子弟。

高金平让广大的人民群众来感受文化的魅力,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这无疑增加了管理难度与资金压力。林则徐曾说:“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高氏家族将两代人的财富全部用来收藏书籍,可谓深谙其理。如今高金平的两个儿子都已经参与到家族图书馆的经营管理当中,大儿子高迩夫是英国归来的留学生,小伙子看似木讷的外表下,藏着同代人少有的沉稳和内敛。“立德齐今古,藏书教子孙。”因此,高金平将私人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对他的孩子无疑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诗书传家久,忠厚继世长。”正是因为无数个高金平这样的家族,以“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才得以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向逸迩阁致敬!

2021年3月26日赴邢台高铁上

猜你喜欢

金平道教藏书
SiC trench MOSFET with dual shield gate and optimized JFET layer for improved dynamic performance and safe operating area capability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and their isomers in the atmosphere
Effect of anode area on the sensing mechanism of vertical GaN Schottky barrier diode temperature sensor
西夏道教补议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
越鳗堂藏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