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形态设计的素材、原型意涵解析

2021-12-02左铁峰

齐鲁艺苑 2021年1期
关键词:原型对象物质

左铁峰

(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哈佛商学院相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类至少有85%以上的外界信息是经视觉获得的,视觉是人类获取外界信息、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1](P5)就物质型产品而言,产品形态不但能给人以外形信息,还以其肌理、动作、程序等因素的物态呈现,传示更多的产品属性信息,进而成为产品设计的核心内容与工作的主要彰显形式。作为有形产品各项属性可观、可触与可感的现实体,产品形态由无到有、由点到体的创造性架构与视觉化显现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不应是设计者空穴来风般的向壁虚构和主观臆造,而是必然存在着客观且必要的始末缘由和逻辑起点。根据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产品形态的创设,素材与原型既可以作为内因,以“既有条件”作用于设计理念的内涵构成,为产品形态设计提供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灵感勃发的思维线索和行为展开的因循轨范,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产品形态的基本样态、特征品质及趋势走向;同时,作为特定系统中与产品形态共处的物类,素材与原型也可以外因的内容与形式,左右于产品形态的有机架构和有效完善,对产品形态及其设计价值的达成具有指向和圭臬效应。

一、关于素材、原型

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常用语和习见要件,素材与原型是两个彼此关联且又存在些许差异的概念。其中,素材是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的第一手材料。[2](P917)它既可以是构成相关创作的直接动因,亦可仅为与创作有关的点滴因素;原型的字面训诂为原来的类型或模型,是指一个词语或一个类型意义的所有典型模型或原形象,是一个类型组的典型特征,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具有归纳性、经验性、规约性和动态性等属性。[3](P770)二者的共性在于:其一,素材与原型均为文学、艺术等创作的重要基础与必要条件,是文学、艺术等相关创造性与创新性工作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传示富于价值“声音”的前提和保障;其二,素材与原型都具有现实性,都能在既有的某个或某类人、物、事中找到“身影”;其三,素材与原型均具有相对性,都是与创作“成稿形象”相关但不同的对象,是“成稿形象”的“相似形”或“关联形”。而二者的差异在于:素材具有较大的包容性、广博性与发散性,只要是与创作相关的事物均可纳入其中,往往呈现出“量”的表象;原型则强调对象择取的典型性、代表性与收敛性,经过检验、论证与凝练的对象方可视为用于创作的原型。相较于素材的“量”,原型更重“质”的关注。由此可见,在文学、艺术等创作性工作的实践中,素材与原型可统称为素材,原型是存在或蕴含于素材中的一种经过“加工”的素材;而基于熵的认知,素材非等同于原型,素材熵值高——强调博而有关,原型熵值低——注重精而有效。

二、产品形态设计的素材、原型内涵

产品设计是一项以满足人的需求、欲望为价值目标与行为取向的创造性活动,而产品形态设计作为物质型产品设计必要的有机组成和必需的构成要素,它既是“新产品”被冠以“新”的重要物象构建行为,也是新产品诸多“新属性”达成诉求的具体工作之一。就行为的表征属性而言,产品形态设计与文学、艺术创作都是以“新形象创设”为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彰显形式,完成的结果都具有认知与审美的属性意涵和价值表现;就行为的效应机理而言,二者均是以特定形态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构建来实现某种“新信息”的输出、输入,并经由人的头脑加工处理,来形成其满足人需求、欲望的功效和价值。因此,在一定视角与维度上,文学、艺术创作中素材与原型的相关认知与实践方式可适用于产品形态的设计与构建,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文学、艺术创作和产品形态设计都进行“新形象”的创设,并均把“新形象”视作行为结果的重要表征形式,但二者“新形象”的核心属性与达成方式却存在着一定差异,而这种差异表明二者在素材原型的对象界定、遴选策略及实施方式等方面存在区别。

第一,产品与艺术品在属性、类别与价值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形成的差异。相比艺术品,产品属于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最密切关系的物类。[4](P48)根据徐恒醇教授的产品功能复合理论,产品是实用、认知及审美等多种功能的复合体与统一体,实用功能是产品的基础与核心属性。[5](P7)作为产品各项属性物质载体的产品形态,应以产品实用、认知及审美等多种功能的有效、高效实施为核心要务,并需将实用功能置于其设计工作的首要地位。因此,能够服务于某种现实需要的科学、技术及经验性作法、方式等均可成为产品形态创设的素材、原型。对照产品形态宜人性与普适性等实用价值属性,文学、艺术创作的作品则更多地把感官认知与审美价值作为形象创设的主旨目标。很难设想,杠杆原理、纳米技术、工程模数等能够成为艺术品创作形象的灵感源泉。

第二,形态构建诉诸条件的不同产生的区别。文学、艺术形象创作的所需条件可根据作品性质、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文学创作需要文字、语言及相关撰写介质等,绘画创作需要笔、纸、布及颜料等,音乐创作有赖于音符、乐器和吟唱等。虽然特定的用材、工具能在一定程度上策动或阻滞创作的进程,但相应的原料、介质和手段难以直接成为创作的素材、原型。与此相对,产品形态的架构取决于一定生产资料的支撑,土地、厂房、设备、工具、原料等都是生产产品形态不可或缺的条件和基础。不同于艺术品的创设,设备、工具、原料等生产资料对象既可作为产品形态的生产条件,亦可以素材、原型的“身份”反作用于相关的设计思维与构建活动。如金属镀铬与弯管技术促使了马歇·布鲁耶设计出造型轻巧优美、结构单纯简洁、性能优良的世界上第一把钢管椅——瓦西里椅,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和化纤等新材料也令现代家具史上革命性的著名作品——潘顿椅的创设成为现实。

第三,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的互异。依循李砚祖教授的形态划分理论,形态可分为现实形态、概念形态(纯粹形态)两种,而概念形态和现实形态之间又存在着互为转化关系。[6](P57)产品形态无疑是一种现实形态,这种形态的认知及审美属性决定了其素材、原型可如文学、艺术创作般,以形象思维的方式“采撷”、构思于现实生活中的某个或某类人、物、事;同时,产品形态的实用属性要求其形态不应单纯地依靠形象思维有感而发地达成,富于理性与非物质性的科学、技术与思想等概念形态因其可转化为现实形态的特质,亦可成为素材、原型的来源,而这种素材、原型的价值达成必然诉诸逻辑思维。因此,通常意义的产品形态设计,需要非理性的形象思维发挥能效,理性的逻辑思维亦不可或缺,二者是以协同、补足与互动的“共存状态”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始终,产品形态则是这种“混合思维”的合力使然。

综上所述,基于文学、艺术创作与产品形态设计诸多相近属性与表征的存在,在产品形态构思、研考与架构中,广泛而大量地发掘、获取与利用素材、原型,不但是其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而且是必需给予高度关注的要点。同时,必须认识到:产品形态的产品属性及其设计的达成方式表明,在产品形态的创设中,素材、原型不应囿于文学、艺术创作中的属性认知与践行方式,它应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拓展、更广的层次面向及更为重要的职能承担。基于唯物主义哲学,产品形态无论是源自物质型还是非物质型的素材、原型,其本质及渊源都有自然的“身影”,不过是自然某种现象的“新再现”或某项规律的“新表现”;产品形态设计扮演的只是大自然的搬运者、改造者、修缮者与维护者,完成的仅为自然世界既有物质的“旧貌换新颜”。

三、素材、原型的面向

产品形态设计是以产品形态为目标,通过对产品的点、线、面、体、色、质和动作、程序等诸多可视、可触、可感要素的创设,将其设计为各种具有创造性、建设性的属性与理念特质性的物态架构。[7](P11)与时俱进的认知是,随着产品内涵与外延的不断丰富和拓展,作为产品属性感官认知对象的产品形态,其设计虽仍是以产品的视觉形态架构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形式表征,产品的触觉形态、听觉形态、嗅觉形态、动作形态与程序形态等亦是其重要的指向及构成。这种需要调动人体一切感官介入、参与,具有多视角、多维度与多层次属性的综合性产品形态设计,既符合形态的哲学属性诉求(有特征的形式),亦契合了产品设计的目的需要(建立多方面品质)。[8](P19)因此,基于产品形态与其素材、原型间的依存关系与映射属性,产品形态设计的素材、原型面向需具有丰富多样、广泛性与开放性的特质,它以人的需求满足为基点和导向,以产品形态的合规律性、合目的性构建为对象和取向,以系统的对应性、关联性为线索和原则,各类与各种可视、可触的物质型实体对象(自然界的动植物、人类社会的人工物等)和存在于人思想、观念中可理解、意会和体悟的非物质抽象概念(哲学规律、连通器原理、长幼尊卑伦理等),均可纳入其视野和范畴。

首先,产品形态的现实属性源自其物质型素材、原型的宽泛性。唯物主义哲学指出,物质是一切表象的载体,是客观实在。[9](P11)产品形态欲达成其客观现实性必须依存和构建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对于产品形态设计,物质型素材、原型主要是指与产品预设形态架构存在关联、对应与依托等关系的各类现实物质对象。德国美学家本泽把物质对象区分为四种类型: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10](P47)根据普遍联系的哲学观点,产品形态作为众多设计对象的一员,上述的四种类型物质对象均可成为其素材、原型的线索来源。这种姿态万千与包罗万象的素材原型面向,无疑会给产品形态的现实性达成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宽广的视野。如菲利普·斯塔克以植物向上生长为素材原型设计的W.W.Stool椅,“脱胎”于马克沁重机枪原理的M1910式重机枪,有感于明代圈椅魅力和现代街凳文化碰撞的台湾设计师吴孝儒圈凳设计,源于蒙德里安作品《红黄蓝相间》的里特维尔德“红蓝椅”设计等。而依据哲学的第一、第二自然分类,包括产品形态在内的设计对象、技术对象和艺术对象均属于人为改造的自然对象。基于发生学理论,人为第二自然的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等都可在第一自然中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同源同功”对象。因此,产品形态设计的素材、原型虽然可源于技术对象、艺术对象和其他设计对象,但其终极“渊源”仍是第一自然。在产品形态设计领域,已得到各方认可与广泛应用的仿生设计、生态设计及系统设计等理论和方法,便是这种类型素材、原型认知的最好注解与诠释。

其次,非物质型素材、原型契合的是产品形态的复合属性诉求。满足人需求是产品的基本与核心价值属性,而需求的满足必然诉诸功能。依循徐恒醇教授的产品功能复合理论,一件产品的完整属性需包括实用、认知与审美三个层次与方面,产品形态则应是产品这种复合属性的物质载体与表象彰显。因此,产品形态的创设既需汲取物质型素材、原型的“解决方案”,亦需非物质型素材、原型给予的“策略支撑”。对于产品形态设计,非物质型素材、原型重点指向的是与产品拟定形态存在遵循、凭据、导引与兼顾等关系的各种原则、原理、常识、伦理等非物质型的思想、认识和观念等。依循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非物质素材、原型的设计效应表征为两种类型:一是间接型,即以特定的物质型素材、原型为载体,在其满足产品形态架构所需,使之具有现实属性的同时,以“物质与意识统一体”的内容和形式彰显于设计。比如,瓦西里椅、巴塞罗那椅等现代家具坚硬、光洁与理性的视觉表征便有赖于镍、铬等金属元素的化学机理及其工艺的感官效应;明式家具古、雅、精、丽的艺术风格亦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紫檀木、杞梓木、花梨木等用材的天然肌理与心理特性。二是直接型,即素材、原型“摆脱”物质的束缚,直接地作用于产品形态的创设,呈现的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例如,采用鱼沉浮原理的潜水器设计、符合斐波那契曲线的阿斯顿·马丁one-77车身设计、源于中国“祥云”文化概念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等。

结语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也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11](P89)依据素材、原型的内涵、面向,产品形态和与其相关联、对应的素材、原型是一种可以互为转化的矛盾关系。作为设计造物系统内的一对相对要素,素材、原型在设计的驱动下转换为我们所需产品形态的同时,“新”产品形态又会以新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和拓展着相关素材、原型的类别和属性,二者是在不断的“旧”“新”角色转化中达成与维系着特定系统的持续发展诉求,而设计则是推动这一更替和诉求满足的重要动力与构成条件之一。相较于艺术造物的小众性和技术造物的专向性,产品形态设计作为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作,无论是形态的产品属性,还是其达成方式及服务面向,均诉诸其行为需发端于素材、原型博采的基础,构想于素材、原型凝练的前提,成型于素材、原型创新的途径,回馈于素材、原型系统的更新。对于产品形态素材、原型“量与质”的积极关注与有效研考,会直接关系并最终决定着产品形态设计的效应和价值。

猜你喜欢

原型对象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包裹的一切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人人敬爱的圣人成为了 传说人物的原型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