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1-12-02刘丽娟吴奶金

关键词:劳动育人思想

刘丽娟, 吴奶金

(龙岩学院 师范教育学院,福建 龙岩 364000)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1],实现劳动教育的回归,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强调,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合格建设者。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拓展了立德树人的方法和途径,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劳动教育的提出,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有效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提供了新的契机[2]。

新时代劳动者素质影响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劳动教育的缺失会导致学生独立生活能力差、知识转化效果欠佳、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等问题[3],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当前,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劳动、为人民服务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实践性,增强学生劳动思维和劳动技能,从而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1 劳动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1.1 劳动教育的功能

1.1.1 劳动价值观的评判功能

劳动是马克思研究人类社会的核心范畴之一,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历史、创造了人类本身。黑格尔认为,劳动的本质在于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即在劳动过程中学会对客观事物的科学评价与对自身行为的修正。以劳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能修正学生错误的劳动价值观,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增强劳动价值评判能力,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劳动品德、态度、素质和习惯;并形成独立的劳动思维和正确的职业劳动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而深化对中国梦的认同,更加积极主动投身到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1.1.2 劳动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功能

中央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视政论片《劳动铸就中国梦》提出劳动具有改变命运、创造财富、点亮智慧、提升品质、缔造幸福等传承与创新功能。劳动知识涵盖三个维度的内容:一是劳动价值观,二是劳动技能,三是劳动职业观。中华五千年文明中,劳动精神熠熠生辉,展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顽强品格,劳动决定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劳动技术训练与科学教育紧密联系,保障劳动教育实践基础与劳动技能的有效传承。新时代面对各产业呈现的新业态,需要与时俱进研发劳动教育新形态,重塑劳动教育体系,势必要强化劳动技能、劳动认知、劳动思维、劳动能力和劳动价值品格的培养,回归到“五育并举”,提升劳育与其他育人内容的内在关联性,增强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

1.1.3 创造思维的延续与引领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3]。教育场域中的劳动包含着“求真”尺度与“实践”价值,正确把握劳动创造的规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新时代劳动引领创造,以劳动教育为抓手,推进劳动技能传承与价值创造,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具有风向标作用,有助于强化劳动作为实现中国梦和创造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现实动力功能,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延续和引领新时代的创造思维。

1.2 劳动教育的价值

1.2.1 丰富人才培养的内涵与外延

重塑高校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价值内核的重要体现。培养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需要把握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传承好劳动精神,实现“三好”学生向“五育并举”的关键转变,实现人本质力量的发挥和主体地位的提升;在实践教学中,遵循劳动教育的认知认同、价值认同、行为认同的内在逻辑,是对人才培养的内涵提升。以劳动教育铸就时代新人,彰显时代特色,强化职业劳动观的引导与树立,弘扬创业、创造精神,实现大学生劳动观与择业观的有机统一,在坚定理想信念的过程中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推动构建劳动价值、劳动文化和劳动制度的完整体系。切实把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对人才培养策略的有效延伸。

1.2.2 拓展立德树人的方法与路径

劳动是建立社会关系的媒介,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解决社会关系问题的能力[4],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劳动教育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其本身蕴含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核。培养一支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劳动者队伍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此外,劳动教育是个体自我检验的重要形式,对于人才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具有“测试剂”的作用。

2 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构共生的价值耦合

2.1 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5]。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劳动教育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观。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均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调学生意志品质与理想信念的淬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正确“三观”,实现二者育人目标的有机统一。

2.2 教育方式的互补性

劳动教育需要有思想意识的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教学实践的支撑;劳动教育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性,丰富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方式。通过劳动教育与其他育人形式的有效衔接,能快速补齐劳动教育的缺失。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从思想上有效引导与科学防范两个维度展开,增强学生正确辨析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并纠正错误劳动价值观和择业就业观念。劳动教育以品德塑造为核心,是学校开展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6],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实践,在实践中磨炼坚强意志,增强个人适应社会能力,实现个人梦想与社会梦想的有机统一。

2.3 教育内容的关联性

2017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育人要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整合社会实践资源,并进一步丰富实践形式和内容,增强师生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形成实践育人体系;劳动教育强调,要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育人工作。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不稳定和可塑造的关键阶段,劳动教育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思政课堂中将“劳动”概念贯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讲清劳动与经济社会的关系,讲明时代、民族复兴要义,能促使青年树立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信念[7]。劳动教育内容应与地方特色产业、经济社会生产相匹配,培养大学生掌握生产与生活所需要的最基本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实现价值引导和知行合一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契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导向[8]。

2.4 师资队伍的共通性

现阶段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师资是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困难,势必影响劳动教育成效。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在校全过程,师资应当具备三个能力:一是劳动思想价值引领;二是劳动技能训练;三是全过程评价分析。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劳动本身就是真、善、美相统一的实现过程[9],二者教学目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存在关联性;高校辅导员可扮演“多面手”的角色,跨界融合,优先培育一支劳动教育应急师资队伍,再逐步建立专兼结合,多元化、复合型的师资队伍。

3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3.1 实现劳动思想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统一,提高学生思想认识

思想是引领,将劳动教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之中,可以增强劳动教育与思政育人的时效性与感染力[10]。一是提升教师开发劳动教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开发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课程体系。一方面,缺乏劳动教育师资的问题若要短期内得到缓解,应优先对现有思政工作者、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进行培训,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梳理现有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关系,准确把握二者的联系,适当强化现有课程与劳动教育相关联的章节,有序推进劳动教育学科化建设,建立与高校相匹配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思政育人效果。二是实现劳动与思政育人的高度融合,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有针对性进行启蒙式劳动教育引导,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劳动教育,充分挖掘劳动精神典型事例,组织劳动创造与地方经济文化社会融合的讨论,切实提升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耦合力和针对性。三是加强马克思劳动观引导,培养学生劳动意志品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应将劳动精神与爱国情怀、理想信念、意志品质结合起来,树立新时代劳动者所需的乐观达成、百折不挠坚强品质,真正将学生的劳动热情、劳动兴趣激发起来,使劳动成为自我成长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3.2 实现劳动实践锻炼与社会实践的相统一,加强学生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作为当前高校教育的新内容,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关键,因此要依托现有较为完善的实践基地的建设体系和经验,有效地推动劳动教育实践与思政育人社会实践相融合,提高思想教育吸引力。一是增设劳动实践场所。整合学校、政府、社会等各方面资源推动建立具有地方生产生活特点的劳动教育实习实训基地,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二是增强劳动实践与现有社会实践的融合度。将劳动教育与大学生第二课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相互结合,逐步将以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体验式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实践者,实现学生手脑并用、知行结合。三是丰富劳动教育实践形式。高校应倡导参与家务劳动,培养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尝试开展农业劳动,增强大学生对农业的认知和认同感;创新校务劳动,丰富大学生校园实践形式;鼓励公益劳动,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水平。四是深入开展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3.3 实现劳动创造能力与育人效果的相统一,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使师生树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观念[11]。一是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高校应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开设与大学生年龄段相适应、相匹配的必修课程,建立劳动清单制度,加强劳动教育过程性评价,并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增强劳动育人实效。二是加强学生劳动创造力训练。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劳动课题研究、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加强创造思维的活跃与引导,推进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提升劳动创造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三是塑造学生劳动品格。劳动教育要嵌入专业实习实训中,加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增强劳动知识的梳理与传授,塑造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品格。

4 结语

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大中小学的必修课程对于人才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劳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劳动教育包含诸多的理论内涵和现实价值,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生命教育、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等均存在内在关联性,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极大作用。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思想与“剑”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