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与饲料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

2021-12-02邱晶晶

中国饲料 2021年2期
关键词:饲料行业专业人才饲料

邱晶晶

(河南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河南新乡 453000)

1 饲料行业发展现状

1.1 我国饲料行业发展持续向好 饲料行业作为水产养殖业的上游行业,对我国养殖业良好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优质饲料的使用能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优化养殖质量。我国饲料加工产业最初以作坊起步,多为人力手工制作。饲料生产效率低,饲料成品质量不高,又受到人工成本的影响,导致当时饲料产品价格较高,饲料产品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畅销。随着饲料生产加工业的发展,机械生产设备被研发并投入使用,量产化的饲料加工模式使得饲料产品成本大大降低,让饲料制品的价格更为亲民,为饲料产品走向大规模、市场化做了良好铺垫。国内饲料生产加工行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及生产规模都有了巨大改变。现如今,我国饲料生产加工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无论是自主研发设备的投入使用,还是饲料生产加工技术壁垒的突破,都使我国从饲料生产大国向饲料生产强国转变(周纳宇,202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及农业附加产业的发展态势良好,随着振兴乡村政策的推进实施,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得到进一步重视。我国地域辽阔,农产品覆盖面积大,农作物销售渠道繁多,随着种植技术的提升,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产量更是连年攀升,此类农作物 共同特性是除却使用价值较高的收获果实外,收割后剩余的农作物部分产量大但利用率不高,在我国北方地区,由于地势较高且严寒气候较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以玉米为主,玉米秸秆处理一直是个棘手问题,由于秸秆产量大、运输难、价值低,部分种植户会选择在收割后的田地中进行露天焚烧,秸秆焚烧能解决玉米秸秆运输问题,焚烧后的草木灰也能作为肥料入土,但玉米秸秆焚烧带来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优势——对当地空气造成污染,同时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随着生态饲料技术的研发及实现,为诸如玉米秸秆处理问题带来新的解决路径,将多余的秸秆通过切割、研磨、发酵等工艺手段,将秸秆制成饲料制品,既能解决秸秆处理问题,又能降低饲料成本。我国饲料行业也正向着新技术、新领域迈进。

1.2 饲料行业专业人才数量严重短缺 在我国饲料加工制造行业中,大规模的饲料企业数量稀少,目前我国现行的饲料企业仍以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为主。相对于大型饲料企业中完善的人员管理机制,中小型饲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较为单一,同时受限于企业规模,企业员工的发展前途有限,中小型饲料企业很难留住高质量人才。由于当前市场环境下人才抢夺现象较为突出,会有更多大型饲料企业愿意高新聘用专业人才,这对竞争力本就不高的中小型规模的饲料企业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另外,受到饲料行业从业者的主观态度影响,饲料行业从业者会更倾向于发展空间、企业潜力更为优质的企业,中小型饲料企业中的专业人才不断流失,长此会导致饲料加工行业中专业人才分布不均,在我国整个饲料加工生产行业占比较大的中小型饲料企业得不到专业人才的支撑,不利于整体饲料行业的发展。饲料行业的专业人才储备数量较少。一方面,由于现行的中小型饲料加工企业多为家族式企业,在企业中管理者至员工同为亲戚的现象较多,另类的工作氛围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利于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饲料行业从业人员储备数量不足,具备饲料创业创新理念的高质量人才数量更是稀少。

2 专业人才缺失对饲料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2.1 专业知识技术欠缺 目前运行的饲料生产加工企业中,具备专业技术技能的人员较少,形成饲料企业与专业人才数量对比不均等现象。对于中小型饲料企业而言,其提供的工资待遇、员工福利、晋升空间等都远不及国有大型饲料企业,在专业人才竞争过程中,中小型饲料企业完全败于下风,长久的专业人才短缺,使得中小型饲料企业形成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术欠缺的现象。饲料行业从业者在工作过程中缺乏专业技术理论支撑,导致在工作中不能及时、正确解决问题。实践表明,专业理论技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生产加工能力,专业技术对以生产销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饲料加工企业尤为重要,专业人才短缺相当于架空了饲料加工企业的根基,不利于饲料企业长远发展(梁霞等,2020)。

2.2 长久从业意愿不强 在生产加工企业中,企业效益的高低与员工是否踏实工作有直接关系,良好的工作氛围、积极的工作态度能促进企业良好发展。由于饲料企业的产品性质特殊,饲料作为养殖户所必须的消耗品,消费者对饲料质量要求更为严格,饲料从业专业人员能根据当地地域特点,针对不同牲畜种类,结合市场消费反馈,为饲料加工企业提供更为契合市场需求的建议,同时专业人才也更愿意主动发挥自身特长,改良饲料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对于从业者而言,在自身擅长的领域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更愿意也更容易发挥自身长处,既能提升自身业务水平,也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增长,实现双赢。而非专业人员由于并未处在自身擅长的工作领域,很难提起主动工作的兴趣,工作积极性相对较低,往往有更大的离职概率,缺乏长久的从业意愿(张子礼等,2020)。

2.3 创新创业人才稀少 饲料行业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只有提升行业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环境复杂的市场中得以生存。饲料行业从业者中专业人才稀少,这对饲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极为不利,非饲料专业人才缺乏对饲料行业的深度了解,对行业工作也只能借鉴以往经验、听从安排,在日常工作中难以扩大企业优势。饲料行业作为老牌的生产加工企业,历经40余年的发展,国内饲料加工企业数量已趋于饱和,饲料企业想要在市场环境中脱颖而出,亟需行业整体的创新,近年来市场需求也表明,环保、高效、低成本的饲料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程度更高(霍玉璨,2020)。目前饲料行业中的创新人才较少,远远达不到推动饲料行业进步,革新饲料生产技术水平的要求。

3 高校培养专业人才优势

3.1 全面系统的育人方式 高校能成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与其全面、系统的育人方式分不开。在我国,教育部门会组织各学科的专家,针对不同学科进行教材编纂、课程制定、教师配备等,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培育。将每门课程按课时进行分配,设置考试课程与考察课程,以确保不同学科达到不同教学要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牢牢掌握知识。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人才也逐渐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被重视。高校在培育学生时,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又可以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来提升实践能力。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下,培养学生学识与能力齐发展,成为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

3.2 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高校培育优秀人才的灵魂。一直以来,高校都非常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各地高校都在着力打造国际高水平教师队伍。在高校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只有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后盾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将知识更加系统、科学的传授给学生。在高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形成良性互动,教师的教学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优良的教师队伍才能使学生更易形成优良的学风,才能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因此,高校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对培养专业化人才具有独特优势。

3.3 学风优良的校园环境 高校的教学环境是其他育人方式无法比拟的,这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校园环境使学生更易形成优良的学风。在高校,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是良性的互动教学。学生们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一起互相学习,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模式,这不仅为今后的学习打下来坚实的基础,也会帮助他们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校园环境中更能专注学习,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会有更深入的学习,既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的专,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生活带来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对学生来说,在良好学风影响下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人才。

3.4 推陈出新的教学理念 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学府,拥有种类繁多的教学科目,从理论基础教学至实践检验都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饲料行业而言,传统观念的延续维持了行业生存,而创新理念的提出则带来了发展的希望。高校有与社会各界接触的独特优势,能将繁冗复杂的信息统一整合。相对于饲料企业闭门造车,高校无论是对现有饲料产品的更新、待销售产品的市场评估还是对期望生产的饲料产品的研发都具备了更加鲜活的资源及更为崭新的理念。饲料企业与高校协同培养饲料行业专业人才将会明显改善饲料行业专业人才稀少问题。

4 高校和饲料企业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路径

4.1 具备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 我国高校专业类别区分明显,工学类、医学类、文艺类及特殊专业类大学分布在我国各个地区,为我国各行各业持续输送高质量专业人才。对于饲料行业而言,现阶段的饲料行业具备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人员较少,饲料企业中专业人员的培养往往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对我国饲料业的良好发展带来了一定阻碍,为推进饲料行业发展,专业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为缓解饲料行业的专业人才稀少问题,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设饲料行业相关专业。农业类大学具备得天独厚的实践优势,学校内部的动物科学学院有其他类别大学不具备的动物资源,更加便于对动物饲料制品的检验及反馈,在动物饲养、观察检测等方面更加便捷。通过将饲喂不同饲料将待检测动物分组,分析对比后能更直观的得出饲料产品在饲喂动物不同时间段内试验标本的区别,达到改良饲料的目的。高校开设饲料行业相关专业也能吸引更多对此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加入,无论是开设单独饲料专业还是增加相关自修课频次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饲料行业创新人才稀少问题。

4.2 高校要重视理论实践相结合 饲料行业作为生产加工行业,有着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在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同饲料制品对产品原料的选择、投入饲料加工生产的质量配比以及饲料添加剂的选择都有明显的区分。高校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不能只通过书本知识向学生传教理论,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饲料生产加工行业而言,在养殖机构选择某种饲料产品后,及时了解饲料产品的使用反馈情况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及时对饲料产品的缺点及时改正,充分考虑不同条件下动物的差异,结合本地饲养特点,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达到提升饲料产品品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能通过与目标客户的及时沟通,听取客户意见,落实改进措施,达成良好的供求关系,助力饲料企业长远发展。对于高校而言,可以在学员未毕业进入社会前组织学生集体走进企业,实地了解饲料行业的生产加工状态,通过理论学习与实际探查相结合,能更加有效的消化校园内、课本上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举一反三,为日后将要进行的工作做好铺垫。高校除了将学生带入实地生产加工一线参观实习外,也应让学生充分了解饲料行业的市场行情,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们和饲料企业一同走入市场调研,通过回访老客户,开拓新市场的方式让学生们对饲料行业有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

4.3 饲料企业要定期开展学习培训 饲料行业的人才短缺问题不是短期形成的,为解决饲料行业缺乏创新人才的问题,饲料企业要充分考虑自身情况,结合企业自身特性,做好培训工作。作为饲料企业负责人要具备危机意识,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仅靠以往的经营模式、销售理念维持现状,最终会被市场所淘汰。首先,饲料企业要重视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创新学习是一个行业维持进取的重要手段,饲料行业作为我国老牌的生产加工企业,具备稳定的销售渠道,往往忽视了饲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互联网贸易时代的来袭,物流运输更加方便(刘新贵,2020)。运输成本的降低增加了竞争压力,饲料生产加工企业的竞争范围也扩至全国,只有保持饲料企业内部的不断学习,培训员工知识与技能,达成提升饲料企业自身竞争力的目的,才不会被不断前进的时代所抛弃。其次,饲料企业也要注重创新学习,一成不变的饲料产品终将被市场需求淘汰。当前饲料企业要居安思危,将目光放眼未来,通过创新学习发现自身短板,补足企业劣势,定期开展学习培训,为饲料企业日后长远发展做好准备。

4.4 校企结合,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 高校作为理论知识学习的理想场所,在理论知识教学、先进理念灌输方面有巨大优势,高校方面根据自身特点,将理论联系实践,与有合作意愿的企业积极探讨,全方位的科学调研既能为饲料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饲料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又能缓解本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饲料企业中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在企业运行、管理、销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崭新的理念也将为饲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除了对合作企业大力支持外,高校也要充分考虑部分学生的创业意愿,可以通过为学生开展创业培训讲座的方式,将在创业过程有突出成绩的毕业生请回校园,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学弟学妹们讲解创业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研讨解决对策。另外,对于返乡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政府也要积极推进“双创”政策,为参与饲料行业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支持,同时也能助力本地饲料行业的创新发展。(李菡,2020)。

猜你喜欢

饲料行业专业人才饲料
高职院校学生饲料行业的创新创业路径分析
——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案例》
校企合作背景下饲料行业大学生创业的可行性分析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粤海饲料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饲料中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方案》对饲料行业有何影响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市场主导下高校高尔夫专业人才的培养初探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