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蟹养殖池塘底质要求及前期改良方法

2021-12-01方玉珍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河蟹水体池塘

方玉珍

(东至县大渡口镇水产站,安徽 池州 247200)

近年来,河蟹养殖问题尤为突出,其中池塘底质逐渐恶化,追其根源是清塘不彻底、底质有机物质残留量过多,致使池塘底质出现腥臭、板结、浑浊等诸多不良现象,威胁河蟹健康生长。面对此种现象,有必要了解河蟹养殖池塘底质对河蟹健康生长的重要影响,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思想认识,使养殖户积极参与河蟹养殖池塘底质改良工作,为河蟹生长创造健康优质的环境,在提高河蟹产量的基础上优化河蟹养殖质量[1]。

1 河蟹养殖地底质的作用

1.1 河蟹栖息地

河蟹长年栖息于池塘底部,池塘底部生态环境情况将直接影响河蟹的生长质量。如果底部淤泥堆积过多,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溶氧量,进而滋生病原菌,对河蟹健康生长及捕食均可造成不良影响。若池塘底质酸化,河蟹体质也会随之下降,如爪尖部位发红。一旦池塘底质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如硫化氢、亚硝酸盐等,则会严重抑制河蟹正常生长。总而言之,池塘底质质量与河蟹品质息息相关。

1.2 供氧作用

1.3 储碳作用

一般来讲,池塘底部并无溶氧成分的存在,有机物质一旦沉淀,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氧化分解,随着有机碳的积累,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水中溶氧的作用,在为河蟹提供良好呼吸环境的同时,有助于碳源积累[2]。池塘底部所沉淀的有机物经过分解会形成无机碳,最终在水体中以二氧化碳的方式传输。

1.4 储存微量元素

在河蟹养殖前期,一旦在池塘中放入水源,池塘底部土壤通过营养交换的方式为水体提供诸多微量元素,提高水源肥力。在实际养殖环节,一部分未被河蟹吸收的微量元素和饲料矿物质会随着河蟹的粪便排出体外,最终又汇集到池塘底部,并经过离子交换、分解后再次释放于水环境。

1.5 营养转化场所

池塘底部沉积的物质多数为营养丰富的有机物,可有效保障池塘内部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未被河蟹及鱼虾充分利用的碳元素和氮元素可经过微生物腐生物链重新分解,进一步形成蛋白质饲料,为池塘生物的生长提供能源。

1.6 水草的生长场所

一般河蟹难以在无水草的状态下生存,水草长势旺盛的区域,浮游生物的数量也会明显增多。同时,水草也是河蟹脱壳、栖息的关键场所,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水环境中无营养的物质,不仅能够使水环境维持偏碱性的状态,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河蟹疾病的发生率,优化河蟹养殖质量,使养殖人员增产增效。

1.7 底栖生物的生长场所

底栖生物主要包括螺蛳、水蚯蚓等,这些生物是河蟹生长过程中的天然优质饵料[3]。

2 不良池塘底质的形成原因

2.1 酸臭、腥臭底质

如果每次清塘工作都不够彻底,长此以往,在养殖过程中会残留大量的饵料,加之缺乏底质定期改良及增氧措施,池底有机物质无法充分氧化并分解,造成大量有机物质发生腐败现象,从而产生亚硝酸盐、甲烷等有毒物质,最终有毒气体大量聚集,出现“冒泡”现象。

2.2 板结底质

在河蟹养殖环节,多次大剂量使用生石灰消毒药物或硫酸铜杀虫杀藻剂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土壤板结现象,进而阻止水体与底质间进行营养物质和气体交换,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水环境的缓冲作用,致使水质无法达到标准值。河蟹长时间在此类水环境中生存,极易发生应激反应。

(1)各种工况的炉膛出口烟气温度和途经各个换热器的进出口烟气温度都变化不大,其炉膛出口烟温都维持在900℃左右,而出口烟温都在135℃左右。

2.3 “泥皮”底质

一部分死亡、老化的藻类未得到及时清理,会长期沉积于池塘底部,加之悬浮胶体沉积物的大量沉淀,一旦受到微生物的影响,就会在水体表面附着大量浮皮,并有泡沫产生。

2.4 “浑浊”底质

底质水体环境“浑浊”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池塘内有机物质含量过多,并且未得到充分氧化,多以胶体形式存在于水体环境中,致使水质“浑浊”[4];②河蟹饲养密度过大,大量河蟹聚集于池塘底部,最终引发水体“浑浊”现象;③每当暴雨来临时,就会掺杂诸多黏土浆,促使一些悬浮物沉淀于池塘底部,造成水质浑浊现象。一旦水质受到污染,就会抑制藻类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削弱水体的自净能力,极易诱发河蟹疾病。

2.5 “偷死”底质

有时养殖人员在收获期会发现池塘底部残留大量的死亡河蟹,这是因为若池塘底部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甲烷、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积累量会逐渐增加,致使河蟹生存环境受到毒性影响,久而久之,河蟹因中毒而死亡。

3 河蟹养殖对底质的要求

3.1 质地

池塘底部土壤分布类型较多,其中主要包括黏土、沙土、粉土和壤土等,这些土壤均由丰富的矿物质构成。不同类型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状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讲,保水效果好,透气性强,无机胶体和团粒结构比例高的土壤最适宜河蟹生存。养殖人员在选择土壤的过程中,应按照壤土、黏土、沙土的顺序进行,确保池塘底质黏土含量在40%左右。

3.2 土壤pH值

土壤pH值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体环境,适宜的土壤pH值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池塘底质有益菌的繁殖,提高呼吸能力及氧化还原电位。通常,池塘底泥的最佳pH值在7左右。

3.3 有机质含量

池塘底质有机质含量也会对水产养殖构成重要影响,若底质有机质含量过多,则会增加池塘淤泥含量,同时提高水中有机物质含量。这些有机质在细菌的作用下进一步分解,不断消耗水体内氧气,最终严重影响池塘下部水体中的氧气质量,使河蟹处于缺氧状态。池塘内部缺氧也会为厌氧性细菌的繁殖提供机会,使有机物质发酵,产生诸多甲烷、氨、硫化氢等对河蟹有害的物质。另外,池塘内部淤泥过多会加剧水质环境的恶化速度,增加水体酸性含量,有利于病菌繁殖[5]。但是,当池塘中有机质含量适中时,可为生物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吸附水中营养盐。由此可见,适量有机质可有效维持池塘水体环境的平衡性,为河蟹提供充足的营养来源,因此,养殖人员要将池塘中有机质含量调整在3%左右。

3.4 碱度与硬度

池塘水是河蟹的重要生存环境,会对河蟹日常生长与繁殖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为此,要将水体酸碱度及硬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一般微碱性或中性的水环境最适宜河蟹的生存,即水体pH值在8左右,如若水体pH值超过6~9的安全范围,化学物质就会发生变化,继而转变成有毒物质,阻碍河蟹的正常呼吸,严重威胁河蟹的正常生长与繁殖。若池塘底部土壤没有外来物质的填充,其碱度及硬度难以达到养殖要求,这就需要养殖人员填充适量石灰进行中和,进一步提高水体总硬度及总碱度。另外,为提升河蟹养殖质量,可在水体中添加适量的碳酸氢根和钙,有助于甲壳动物顺利脱壳,一般1 L水总碱度及总硬度的含量要在50 mg或以上,尽可能满足河蟹生长需求。

3.5 营养素

土壤中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其中以微量和常量元素为主。在河蟹生长过程中,应确保营养物质在土壤中浓度的平衡性,一旦水体中营养元素含量过高,土壤就会对其产生吸附作用,维持水体营养的平衡性。相反,一旦水体中营养浓度降低,土壤就会释放营养元素,使水体重新达到平衡状态。由此可见,土壤中营养素的含量将直接影响水环境质量。

4 前期底质改良的主要措施

4.1 去除沉淀物

经过多年养殖,池塘底部的沉淀物积累量越来越多,部分养殖人员会采取清淤措施以减少淤泥量。但池塘沉淀物中的有机物质及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是提高池塘水源质量的基础条件,因此,通常可采取暴晒、翻耕等措施优化底泥性质。

4.2 干燥与翻耕

4.2.1 干燥。将池塘水排放干净后,其底质完全暴露于外部,耗氧过程会加快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因此,一般要合理选择干塘时间,确保干燥条件与温度相适宜。另外,可选用碳酸钙、氢氧化钙等物质促进土壤呼吸。为使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快速分解,可保持土壤水分含量在16%左右。

4.2.2 翻耕。当池塘内部土壤处于干燥状态时,土壤表面会出现裂缝,最深可深入土壤1 m处。空气可以透过土壤缝隙优化土壤的氧化效果,但要注意空气不能穿透裂缝之间的土壤团块。要想彻底改善土壤氧化作用,还需进行翻耕作业。工作人员可借助旋耕机进行翻耕,翻耕深度以8 cm左右为宜,翻耕后保持24~48 h再放水。另外,若时间不允许,也可采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使土质保持疏松状态,确保土壤酸碱度适宜。

4.3 碱化

干塘既可起到土壤增氧的积极性作用,也可迅速氧化有机物及无机物,有机物分解的最适pH值为8。如果土壤与水的质量比持平,且pH值不高于7,则需根据pH值情况,使用适量石灰做碱化处理。

4.4 清塘消毒

选用双层筛绢网放置于池塘进水口处,可对杂物起到良好的过滤作用,避免野鱼从进水口处混入。选择晴天上午清塘消毒,清塘常用药物主要包括以下3种类型。

4.4.1 生石灰。利用生石灰清塘,既可起到消毒杀菌等积极性作用,也能为池塘内部提供充足的钙元素,尽可能优化池塘环境。首先将池塘内的水分排至8 cm左右;其次根据池塘面积,在塘底四周挖掘数个小坑,从小坑内部倒入生石灰,加入适量水分溶解获得石灰浆;最后向池塘四周及中心泼洒石灰浆,一般每667 m2生石灰用量约为110 kg[8]。

4.4.2 漂白粉。采用漂白粉清塘同样可起到消毒杀菌等作用,并且能够及时清除部分野杂鱼,养殖人员可按照每667 m2使用18 kg的剂量加水溶解漂白粉,之后将药物均匀泼洒于池塘内部。

4.4.3 茶籽饼。茶籽饼的主要作用是清除野杂鱼,按照每667 m2使用15 kg的剂量浸泡茶籽饼,浸泡时间以12 h为宜,之后将浸泡物加水泼洒于池塘内部。

4.5 施肥

4.5.1 有机肥。传统养殖人员认为,养蟹池塘不需投放有机肥,以免有机物质含量过多,增加池塘氧气的消耗量。但适量投放有机肥,可为整个池塘生态环境输送营养。另外,可进一步优化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使其具备良好的吸收能力和抗逆能力。为此,针对新开塘口,要施入适量有机肥作为基肥,通常施入量在2 t/hm2左右,并要确保所施入肥料已充分腐熟,同时可配合施加复合肥料。

4.5.2 矿物肥。矿物肥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土壤改良效果,因矿物肥本身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可对土壤所缺失的养分进行补充,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质[9]。有研究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矿物肥不仅对提高土壤酸碱度有积极性作用,而且可有效增加土壤的硅、钾含量。目前适合水产养殖的矿物肥料种类较多,养殖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使用。

4.6 底质改良

养殖人员可在池塘内放入适量生物解毒底改王,药塘时间约为72 h,之后向池塘内部注入25 cm深的水,确保药水充分浸泡整个池塘,以进一步优化并改良河蟹养殖环境,在延缓池塘老化的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17 d后,需再次全池泼洒生物解毒底改王,每667 m2用量约为200 g,但要注意确保药物快速分解,尽可能抑制病菌生长,以免池塘内部环境受到病菌影响变黑变臭,以此达到底质改良的目的,为河蟹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5 结语

随着河蟹养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河蟹的生产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河蟹养殖池塘底质情况也越发得到重视。笔者从栖息地、供氧、储碳、营养储存与转化等多方面分析河蟹养殖底质的积极性作用,并阐述影响池塘底质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河蟹养殖对池塘底质的根本要求及改良措施,以期进一步改善河蟹生存水环境,为优化河蟹养殖模式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河蟹水体池塘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北方地区湖泊河蟹养殖技术探讨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处理浅探
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与农村污水处理程度探讨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热闹的池塘
本市达到黑臭水体治理目标
池塘
夏天的池塘
吃掉它不如放它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