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及衔接路径

2021-12-01杨岩

乡村科技 2021年23期
关键词:攻坚生态发展

杨岩

(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000)

1 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机理综述

截至2021年5月,在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中以“脱贫攻坚”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38 779条结果,以“乡村振兴”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65 420条结果,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为主题词可以检索到508条结果。其中,关于脱贫攻坚,王世恒等[1]基于1978年以来我国减贫政策的演变情况,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脱贫攻坚思想的内涵、特征及现实意义,强调了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市场和企业在扶贫中的作用。关于乡村振兴,叶敬忠指出我国近百年的乡土重建始终围绕着一个主题词“发展”,因此,乡村振兴战略是强调“乡村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探讨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的关系、乡村振兴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指出乡村振兴的路径[2]。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汪三贵等通过总结并列出图表,指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间、目标、要求、对象和贫困标准,认为脱贫是振兴的重要基础,振兴以脱贫成果为基础[3]。曹立等指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具有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统一性的理论逻辑,二者的实践逻辑具有行为耦合性[4]。徐婷婷在分析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的基础上,研究二者的耦合关联机制和共生机制,并从体制机制、产业基础、生态保护主体意识方面探索推进二者有效衔接的路径[5]。卢黎歌等认为,后扶贫时期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是必然的,并指出需要明晰衔接目标、压力传递和动力激发、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关系,以及无缝衔接、统筹推进、梯度升级的原则[6]。豆书龙等指出,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面临体制机制、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三方面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衔接建议[7]。综上所述,众多学者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大多以官方表述为基础进行补充和延伸,产生了很多成果。然而,关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和路径研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学者的研究站位高远、角度宏观,但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仍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空间[8]。

2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难点

2.1 目标人群有所变化

在脱贫攻坚战的开展过程中,脱贫的目标人群精确到户,贫困人群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较小,在居住地域上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经过六七年的探索,致贫原因可以明确为因病致贫、因学致贫、因残致贫、因灾致贫、缺土地、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交通因素、水源因素和自身发展动力等,通过精准施策,对当前主要困难加以解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一部分贫困户脱贫。而乡村振兴战略要达成的效果不仅要求贫困人口脱贫,而且要求实现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系、精神文明领域等多方位振兴和长足发展。目标群体差异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难点。

2.2 治理体系存在差异

由于目标人群和乡村振兴内在要求变化,在脱贫攻坚时期探索形成的对口扶贫、定点扶贫、党政领导小组亲手抓落实等制度需要调整,取而代之的是适应乡村振兴的治理体系。在工作要求上,由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转变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工作总要求的改变必然会影响部门之间的变动,涉及部门力量的协调和不同地区的协调,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治理主体上,脱贫攻坚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主体,而乡村振兴所要达到的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具备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特点,自治、法治、德治三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三者统一于乡村治理中,这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面临的另一挑战,也是与脱贫攻坚衔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之一。

2.3 产业质量不高

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的稳定性和抗风险性,而这一点正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产业能否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当前脱贫攻坚战的完成,农村扶贫产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这些产业以农产品生产加工、小镇旅游业、小规模养殖业、药材种植为主,这一类产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受环境影响较大。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农家乐、采摘园受到较大影响,洪涝灾害对粮食和蔬菜种植影响巨大。面对乡村振兴战略,整体上扶贫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不能有效面对市场竞争。这就要求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延伸产业链,继续深挖当地乡村独特的产业优势,使扶贫产业继续往前发展,从而构筑当地特色的产业壁垒,保障乡村、农户的收益。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

3.1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最低发展保证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具有目标的一致性和内容的递进关系[9]。脱贫攻坚的顺利完成是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这既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又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实事求是”思想。2020年,我国已全面消除贫困,如何防止返贫,使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化,是乡村振兴发展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提高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环境优美、持续发展农业是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及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稳定性。

3.2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最高发展要求

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任务转变为乡村振兴发展。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另一方面,全面振兴农业、农民、农村发展。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并不是最终目标,而是缩小城乡差距,发展乡村产业,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不意味真正摆脱贫困,在不同地区贫困会以不同形式在不同时间继续产生。乡村振兴战略会从更高的标准解决不断产生的相对贫困,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我国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从根本上消灭贫困,发展农业农村所采取的发展战略。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密不可分,而前者将成为后者的最高发展要求[10]。

3.3 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战果持续发展的必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贫困发生地更多集中于乡村地区,因此,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也在乡村。乡村振兴战略是保障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同时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将“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振兴”,才能真正摆脱贫困。而“输血扶贫”转变为“造血振兴”的过程就是振兴乡村的过程,通过振兴乡村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就业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路径

4.1 完善社会保障,构建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体系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对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同时是防止返贫,持续推进更高层次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从目标人群来看,脱贫攻坚聚焦的是绝对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从绝对贫困转向了相对贫困。在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防止相对贫困人群重新掉入绝对贫困境地的重要抓手之一。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建立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乡村公共服务体系聚焦于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基础教育、物流设施建设、垃圾分类及污水处理等[11]。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到更高层次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具体体现。这种体现一方面表现在目标人群的特定性转向普遍性上,另一方面表现在空间地域上,即脱贫攻坚的区域性向全域性的转变。因此,建立现代乡村公共服务标准需要体现城乡融合。城乡均衡发展,不能使城乡二元对立。这一点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此外,在现代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政策支持方面,要运用长期性政策替代阶段性政策,用普惠性政策替代特惠性政策。

4.2 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

脱贫攻坚工作顺利完成后,应将工作重点放在防止返贫上,而防止返贫的最佳手段就是促进产业发展,构建乡村特色产业体系,维护产业扶贫成果。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扶贫与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的衔接是从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手段之一。第一,要在产业发展理念上做好转变,要将科学技术、绿色健康、资源整合、人员分配、特色文化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深度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具有地域特色和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价值。第二,需要在产业规划上做好衔接,主要任务是在城乡规划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好规划衔接。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要在县域内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获得优势。第三,需要在产业政策上做好衔接。这就要求当地政府科学制定政策规划,将以往旨在解决扶贫问题的产业政策转向构建产业体系方面,将帮扶性政策转变为发展性政策和可持续性支持上;资金政策要从以往扶贫过程中的财政资金支持转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社会资金、融资政策支持。第四,需要在产业机制、领导体制上做好衔接。过去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机制体制,要转变成适应乡村振兴,适应所有农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大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第五,在构建特色产业的同时,要注重人才引进和服务业引入。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服务业是留住人才和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要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

4.3 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生态宜居乡村

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脱贫,这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期目标有所不同,但是长期目标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不愁、三保障”是脱贫过程中所要满足的最低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都有保障。在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所造成的贫困比例较高,其中道路不通、网络不通、缺水等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乡村,构建生态宜居新乡村。其中还指出,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所以,在脱贫攻坚任务转向乡村振兴任务过程中要做好以下统一。第一,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第二,当地致贫自然环境与生态宜居环境相统一。这就要求当地政府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研究当地情况,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巩固脱贫成果,依靠当地特色产业解决就业问题,打造当地特色生态宜居村庄。第三,将经济资源与生态宜居环境资源相统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根据当地的特色生态资源,打造特色“生态宜居”环境,刺激消费,带动乡村特色社会经济发展。

4.4 完善乡村治理,发展文明乡风

2018年1月2 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以往,农村教育、文化水平、环境落后是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在扶贫过程中通过教育扶贫、文化宣传来帮助贫困村民建立信心、树立志向[12]。而完善的乡村治理、文明的乡风乡貌是帮助村民建立信心的重要保证,同时是发展乡村经济,引进产业和人才,引入消费人群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发展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扶贫、扶志和建立新乡风、培育良好家风相衔接。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新风尚。根据当地情况探索红白事宴请标准、随礼标准、仪式举办、车辆烟酒使用等方面的指导线,培育乡村风气,降低乡村婚丧嫁娶成本,培养相对贫困村民远大志向,树立美好生活信心。第二,扶贫过程中形成的体制机制与乡村治理体制机制相衔接。与精准扶贫过程不同,在文明乡风治理的过程中要注重“新乡贤”的作用,积极引导本村返乡成功人士、先进典型、离休公务员、返乡创业人士在乡村治理中担任“新乡贤”发挥作用。第三,将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脱贫、创业、致富文化精神与发展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优秀家风、塑造优秀村庄精神相衔接,形成特色乡村奋斗精神。

5 结语

2021年初,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重要一步,意味着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展开。要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培育特色产业体系,建设生态宜居乡村,发展文明乡风,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为前提,以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猜你喜欢

攻坚生态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