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竞争方式陷阱与匿名核袭击:科技重大风险治理的当务之急

2021-11-30刘益东

关键词:恐怖分子陷阱竞争

刘益东

(中国科学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西方科技与经济主流发展模式是当代世界的主流发展模式,但是其存在三个重大缺陷: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二是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粗放式创新;三是以牺牲环境和安全为代价的粗放式竞争,尤其是粗放式竞争危害巨大。本文探讨粗放式竞争与竞争方式陷阱,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日趋紧张,恐怖分子或假借恐怖分子的各种匿名核袭击的可能性剧增,而仅凭怀疑又无法实施核反击,因此核平衡难以维持,核军备竞赛不断升级,科技战频发,科技重大风险与人类安全危机愈演愈烈。为此,本文提出当务之急是尽快认清竞争方式陷阱和匿名核袭击的巨大威胁,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国际公约,加快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竞争方式陷阱:最大的威胁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错误的竞争方式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最大主题之一,为此发展出许多理论:博弈论、竞争理论、竞合理论、SWOT分析法等,它们主要关注竞争对手、成本与收益和竞争优势等。历史上,竞争哲学、斗争哲学由来已久,如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指出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达尔文的进化论强调的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竞争,残酷的冤冤相报、零和游戏不断上演。长期以来,竞争思维盘踞人们头脑,“丛林法则”、贸易摩擦、科技战、军备竞赛、战争都是其产物,关于竞争的理论往往缺少对发展方向和竞争方式的反思。人类习惯于急功近利,低头逐利、相互争斗的时候多,抬头看路、深谋远虑的时候少。以1945年原子弹爆炸为节点,笔者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此前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自发争先时代,此后应该是“车到山前没有路,出路必须提前谋”的自觉前瞻时代。遗憾的是,至今人类社会似乎仍然停留在急功近利的自发争先时代。笔者提出“竞争方式陷阱”或“赛道陷阱”概念,[1]用以说明只顾与对手竞争、忽视竞争方式本身的缺陷而迷失方向陷入危机的困境。竞争都是在一定竞争方式下进行的,都是在一定赛道上进行的,竞争方式是竞争的一部分,赛道是竞赛活动的一部分(赛道喻指竞争方式),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注意力都集中于竞争对手。

“竞争方式陷阱”警示世人,博弈者只顾对付竞争对手而疏于对竞争方式、发展道路与方向目标进行反思,重战术、轻战略,因竞争方式与发展道路的错误而最终损失惨重甚至毁灭。与“竞争方式陷阱”相比,2400多年前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过于表面化、简单化,它是宁可两败俱伤也要维护霸权,只关注对手带来的威胁和伤害,忽视了竞争方式可能对自身的损害更大。

科技战作为打压竞争对手、赢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早已成为一些国家竞胜的利器,通过政策、管理、法律、情报、外交、军事、技术等各个层面予以实施。例如,美国等国于1949年成立巴黎统筹委员会(简称“巴统”),以及后来的“瓦森纳协定”。与科技竞争相比,科技战以不择手段遏制打压对手为特征,损人利己甚至损人害己。1945年原子弹爆炸警告人们,“丛林法则”的竞争方式最为危险也最为愚蠢,不仅损人害己,甚至玉石俱焚。

二、损人害己的“科技战”:两败俱伤、玉石俱焚的博弈

科技战由来已久、愈演愈烈,美国是最热衷于发动“科技战”的国家。为应对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带来的挑战,美国随即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设立国家航空与航天总署,基础科学与科学教育经费急剧增长等;美国中央情报局也千方百计窥探技术机密,在苏联举办人造卫星巡回展览过程中,在Lunik卫星运输途中的夜间停歇之际,偷偷打开运输木箱,对Lunik进行拆解拍照,并伪造封条恢复原样,窃取了苏联卫星技术,苏联方面却毫不知情。[2]近年来,“科技战”频发,不仅有损人利己的竞争,更有损人害己的恶性竞争,两用技术的“科技战”就是典型。“两用”技术通常是指既能民用又能军用的技术,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定义是,那些本意为了造福人类的技术成果与知识,也易于直接用于制造威胁国家与公共安全的武器。基因编辑技术就是“两用”技术,2016年,美国情报界将基因编辑技术列入了“大规模杀伤性与扩散性武器”威胁清单。这种危险和具有争议的技术,出于科技、经济和军事竞争的考虑,不少国家仍然争先恐后地予以发展,甚至获得了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2012年荷兰生物学家罗恩·富希耶完成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历经十个世代的变异,让其拥有了通过空气在人类之间传染的能力。2014年日裔美籍病毒学教授河冈义裕,利用生物技术和H1N1流感病毒研制出一种新变种,这种超级病毒能“绕过”人体免疫系统。这些高风险的研究尽管饱受争议,但是论文照发,科学奖照拿,项目照做。河冈义裕在饱受争议的2011~2016年间,至少四次获得日本和国际的科学奖。美国在合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竞争中一马当先。

出现这种局面,认识上是因为普遍存在“确保相互摧毁即可确保自身安全”(“平衡确保安全”)的观念误区。长期以来,凡是尖端科技问世几乎都会以防御为由用于尖端武器开发,科学家对此也听之任之,原因是习惯性地认为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平衡”战略同样适用于生物、人工智能、纳米等“尖端武器平衡”,而事实绝非如此。美国以防御为名,公开开发生物武器和人工智能武器等尖端科技武器(例如《生物盾牌计划》),形成了对抗剧烈、后果危险的尖端武器研发“科技战”。《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已于1975年生效,但它并不禁止预防和防御性的研发,在生物技术的军事领域,防御和进攻没有明确界限,结果是不少国家仍在进行相关研究。拉瑞·罗曼诺夫指出:几十年来,美国政府及其许多机构对生物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许多研究都集中在种族特异性病原体上。[3]生物武器不依赖稀缺的原材料,使用门槛又比较低,不能确保实验室安全,而且实验室关得住病毒,也关不住制造病毒、复制病毒的知识,致毁知识不可逆地增长与扩散[4],极易被恐怖分子和生物黑客利用或误用、滥用,因此发展和竞争生物武器研发完全是损人害己。对于生物、人工智能、纳米等新兴尖端武器而言,确保相互摧毁不能确保自身安全,“核平衡”战略根本不适用于新兴尖端武器平衡,新兴尖端科技的科技战和军备竞赛,只能导致损人害己。

目前,科技战、军备竞赛愈演愈烈。2019年8月,美国不仅废除中导条约,增加军费至2019财年的7160亿美元,不断开发尖端武器,而且美国政府机构于2018年底批准了争议巨大、风险极高的禽流感病毒改造实验项目等。近20年来,美国一直阻挡重启《禁止生物武器公约》核查议定书的谈判。这些事实反映出科技过度竞争和竞争方式陷阱的恶果和愚蠢,只关注竞争对手,忽视了竞争方式带来的威胁和危害,错误的竞争方式使科技重大风险和人类安全危机愈演愈烈,而且人类防控措施和机制存在诸多漏洞,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5,6]

三、修补核安全漏洞:应对匿名核袭击是当务之急

随着尖端科技的快速发展,个人和小型组织极易掌握尖端武器,意外灾难和恐怖袭击难以避免,科技战中的灰色地带更凶险,国家应特别重视防控“匿名核袭击”“匿名生物战袭击”等。核袭击指造成大规模杀伤或核污染的巨灾袭击,特别是原子弹等核武器造成的毁灭性袭击。在各种袭击中,核袭击危害最大,若受到匿名核袭击该如何应对?核武器发射自公海,核潜艇等发射器随即自行爆炸、证据销毁,是黑客入侵失控还是恶意核袭击?仅凭怀疑能够实施核反击吗?失去核反击制约,如何维持核平衡?特别是目前黑客、恐怖分子很容易利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为所欲为,某些势力对我国敌意增加,发动核袭击者身份可能十分复杂,可能是恐怖分子,也可能是假借恐怖分子、假借黑客浑水摸鱼不宣而战的极端势力,他们可能是某些政府官方、半官方,军方、半军方,甚至是军方鹰派中的极端分子暗中作祟等,现有的国际公约根本无法处置。例如,目前的《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找到恐怖分子,之后才能加以制裁。如果不能确定袭击者,国际公约就是一纸空文。

无论是声明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还是有条件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都仅仅是针对实名侵略者的声明。实际上,所有拥核国家都面临这样的难题:遭遇匿名核袭击该如何应对?发起核反击却证据不足,强烈抗议、断交绝交也远不足以弥补一座城市的生灵涂炭和笼罩半个国家的核污染,而且会被得寸进尺。受害国的黑客也可能自行其是,进行报复,结果核平衡不复存在,天下大乱。可能出现的匿名核袭击动摇了核平衡战略,核安全显现严重漏洞。这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和西方的种种乱象表明,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对人类安全可以造成何等巨大的威胁。2016年,兰德公司出版的著作《与中国开战:想不敢想之事》中指出,双方不大可能使用核武器,即使发生了激烈的武装冲突。这只是桌面文章,并没有充分考虑战争中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各种可能性。“黑天鹅”满天飞的今天,急需利用底线思维应对可能的匿名核袭击,防患于未然。

四、防控匿名核袭击,摆脱竞争方式陷阱,加快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机等科技的快速发展,让黑客如鱼得水,匿名核袭击、匿名生物战袭击的可能性剧增,非传统战争使得传统上的弱肉强食竞争无法达到目的,传统竞争方式的缺陷和危害日益凸显,尽快认清竞争方式陷阱和匿名核袭击的巨大威胁,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国际公约,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笔者提出三点建议。

1.认清匿名核袭击风险的严峻性及其防控的紧迫性,在观念、技术、管理、制度等层面,系统性地为紧急修补核安全漏洞而制定、实施切实有效的国际公约。

2.鉴于新版《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出台尚需时日,且有效性有待检验,应尽快提出“匿名核反击”战略作为核平衡战略的补丁,以等量匿名核反击震慑匿名核袭击,既避免匿名核袭击的发生,也避免失控,爆发核大战。合理怀疑,一报还一报,不开战,不升级,不吃哑巴亏,反击后立刻进行磋商或谈判。

3.为防止恐怖分子挑拨离间,造成双方误判误伤,国际社会,特别是拥核国家,应共同严厉打击核恐怖分子与核黑客。正如美国国防部前副部长弗莱德·查尔斯·依克莱博士的名著《国家的自我毁灭》所强调的,在21世纪,国家安全的威胁并非来自境外的国家,而是来自掌握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恐怖分子。

综上所述,国家最大的威胁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错误的竞争方式,修昔底德陷阱已经完全过时了。国家之间只能精诚合作、同舟共济,“和为贵”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智慧与文化主张,更是高科技巨风险时代不得不遵循的生存法则。坚持底线思维,确保国家安全、人类安全,加快推进核裁军,有序开启世界无核化进程,彻底解决核袭击、核战争威胁。在科技重大风险与人类安全危机愈演愈烈的今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生死攸关。

猜你喜欢

恐怖分子陷阱竞争
《未知的恐怖分子》中的媒体、政府与话语权力
你的爱情竞争指数
如何探测到城市里的恐怖分子
感谢竞争
AK—47为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杀人利器
陷阱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陷阱2
陷阱1
甜蜜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