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1-11-29雷照宇龚可阳朱小芳

医药前沿 2021年21期
关键词:旁观者心肺插管

雷照宇,龚可阳,朱小芳

(荆州市中心医院院前急救科 湖北 荆州 434020)

呼吸心跳骤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是临床上急危重症之一,国内每年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总患者约54.4 万[1]。及时、尽快地实施心肺复苏是抢救患者唯一有效的方法。院外准确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迅速给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尽快恢复患者的血液循环及自主呼吸,从而保护患者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但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较多,院前急救抢救成功率低10.3%[2]。本文针对影响院前心肺复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旨在寻求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2018 年4 月—2019 年11 月出诊派车单,医护人员的出诊记录,选取我院前87 例经心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其中男61 例,女26 例;年龄12 ~81 岁,平均年龄(51.3±11.5)岁;疾病类型:冠心病51 例,脑卒中13 例,呼吸系统疾病15 例,车祸外伤3 例,触电3 例,中毒2 例。参照《急诊医学》心脏骤停中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纳入心跳呼吸骤停标准:患者意识突然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无自主呼吸运动,面色发绀;可伴有短暂抽搐或大小便失禁,口角歪斜,全身松软;心电图表现为全心停搏。排除标准:开放性外伤所致心脏骤停患者,如心脏破裂。心跳呼吸骤停均发生于院外或送往医院的救护车上。

1.2 院前复苏方法

医护人员抵达现场后,判断患者心脏、呼吸停止后,评估周围环境,开放气道,采取托颌法,固定患者头颈部,检查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若有异物立即清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术(含气囊-面罩给氧),并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频率110 ~120 次/min,快速按压30 次,幅度4 ~6 cm,双人操作时通气比例为30:2;心电图形提示室颤患者给予单向360J 除颤:并即刻建立1 ~2 条静脉通路,根据患者血压,心电图结果合理选择药物(肾上腺素、胺碘酮等)立即转运医院。

1.2 观察指标

分析影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救护车到达后开始复苏时间、通气方法、是否电除颤及是否有旁观者参与。

心肺复苏成功的标准:恢复自主呼吸;可触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收缩压大于60 mmHg(1 mmHg ≈0.133 kPa);散大瞳孔缩小,可见对光反射;面色、口唇、甲床皮肤色泽转为红润,皮温升高;意识逐渐恢复。

有效电除颤评估标准为:室颤波消失,心电图出现QRS 波,可见自主心搏,室性、室上性心律等。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行t检验。当P<0.05 时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开始复苏时间、有无电除颤、有无旁观者参与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呼吸心跳骤停是指不同原因导致心脏射血功能突然停止,呼吸突然终止的病理过程,临床死亡风险极高[3]。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开始时间是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患者心跳呼吸骤停:5 ~10 s,意识丧失;20 ~30 s 可表现全身抽搐;60 s,瞳孔散大;3 ~4 min,可发生脑水肿;5 ~16 min,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伤。国际上公认抢救黄金时间为4 min,在4 min 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8 min 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可显著提高存活率。本组患者<8 min 开始复苏成功率为25.0%,明显高于≥8 min 的3.7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及时除颤和建立有效通气可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4]。心源性猝死为我国最常见的院前死亡因素之一,室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室颤约占85%~90%,心电除颤是抢救室颤的有效措施。3 ~5 min 进行电除颤和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50%~70%,每延迟1 min 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下降8%~10%。本研究中除颤38 例,成功率(39.50%),明显高于未除颤患者的复苏成功率(2.0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有条件的地方安装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便于有急救知识人员进行第一时间心肺复苏,并使用A E D 及时除颤。A E D 是一种便携和易操作,能达到心肺复苏成功的急救设备,易安装在车站,商场,电影院,学校等人流量大的公众场所,但目前存在投放量少和群众认知率低的现象。因此,加大公众场所投放比例,广泛地对公众进行A E D 知识的培训和操作演练,可以提高A E D 的使用率,为患者争取生命时间。

给患者进行有效的通气与患者心肺复苏呈正相关。患者呼吸停止不能进行气体交换,导致体内代谢产物迅速增多,同时各种自由基损害机体,导致严重的炎症反应,迅速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目前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给予通气治疗措施主要包括气囊面罩通气法及高级气道通气法。本研究院前急救人员均为专业技术人员,一般首选气管插管通气法,并辅助有效的通气心脏按压。气管插管59 例的成功率(20.34%),高于气囊面罩通气28 例的成功率(14.2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人工气道构建时间,有效控制患者病情进展,但若出现呕吐物堵塞气道的情况后,会影响救治效果。气管插管通气法可有效改善低血容量和气道阻塞院前急救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动脉血氧含量状况,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目前存在家属反对,急救医师经验不足,可能的困难气道和缺乏合适的急救设备,制约气道插管的实施,延误急救时间[5],根据患者的病情急救医师选择合适的通气方式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旁观者参与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因呼吸心跳骤停随时随地发生,多数患者于家中出现,约占80%,近90%患者有家属在场。本研究中旁观者参与9 例,成功率为44.44%明显高于无旁观者参与的15.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旁观者参与急救,可使患者被急救时间前移,从而在争取在黄金时间抢救患者生命,提高心肺复苏存活率。近几年在社区,学校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并重点培训社区和公安工作人员,车站和商场等工作人员,逐步推广覆盖到家庭,使群众能迅速识别危急情况,并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有效心肺复苏。同时,院前急救调度人员均应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理论及操作技术,为患者家属在第一时间进行急救指导,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驾驶员进行业务培训,熟悉街道,街况甚至社区小区内分布情况,尽快到达地点以利医护进行抢救,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年龄>65 岁与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呈负相关。年龄>65 岁,机体基础疾病多(如心脑血管疾病等),机体免疫力下降,均与心肺复苏相关联,降低心肺复苏成功率[6]。

综上所述,影响院前心肺复苏成功因素众多。复苏时间早、及时除颤和建立有效通气、有旁观者参与、使急救反应时间前移,可极大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猜你喜欢

旁观者心肺插管
安全生产没有旁观者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Beagle犬颈外静脉解剖特点及插管可行性
旁观者之眼:外媒视角下的吴忠信主持十四世达赖坐床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旁观者,未必清
深昏迷患者应用气管插管的急诊急救应用研究
肠系膜插管外固定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