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系统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维度

2021-11-26李浩莫媛媛郝儒杰

三晋基层治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李浩 莫媛媛 郝儒杰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方略。从理论维度看,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价值维度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推进是协同发展的,二者相互促进;从实践维度看,实施乡村振兴要在加强党的领导、充分激发实践主体活力、厚植物质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越走越宽,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维度;价值维度;实践维度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442(2021)05-0022-08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基层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研究”(19KDC014),四川革命老区发展中心资助项目“大数据时代川东北革命老区红色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构建与宣教价值研究”(SLQ2020SB-017),主持人李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三农”问题作为乡村振兴工作的重中之重,关注农村发展,关心农业产业,关爱农民生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后,他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视察重庆、江西等地期间,均就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形成了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发展格局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充分共享发展成果的有力举措,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理论维度: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聚焦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包含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总要求、实施路径等内容,具有发展和共享的统一、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统一等鲜明特征,是做好农村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当前发展阶段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制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论述,赋予了乡村振兴战略丰富的内容,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理论指南。一是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来推进”〔1〕。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是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对农村发展提出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主要特征,包括建设现代农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丰富内容。

二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2〕,总要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目标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相一致。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各个方面,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农村发展在经济方面的目标,要求构建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核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生态宜居是对“乡村振兴最具创新性的要求”〔3〕,是农村在生态方面的发展目标,要求整治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是农村在文化方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4〕;治理有效是鄉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关联政治和社会两方面的内容,要求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4〕,坚持“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最高目标,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加。

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五个振兴”的要求,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多种功能价值的重要媒介〔5〕,发展乡村产业要吸引外部资本与整合内部土地、资源等要素相结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物质准备。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性因素,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实现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土文化振兴要积极扬弃传统文化。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条件,我国农业发展主要是粗放型,生产、生活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重视乡村的生态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组织振兴是领导好、组织好乡村发展的根本保证,要不断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四是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是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3.8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5.4%〔6〕。城镇化发展迅速的同时引发了“城市病”和乡村“空心化”问题,这要求重视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城市和乡村分别是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极”和“稳定极”〔7〕,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各有侧重点,又统一于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关系。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脉相承,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脱贫攻坚主要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保证全国人民的温饱,乡村振兴主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乡村的全面繁荣,为缩小城乡差距、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奠定基础。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8〕当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脱贫地区不能盲目学习东部乡村发展经验,应当立足发展实际,合理制定发展目标,筑牢返贫致贫防线,只有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前提,乡村振兴的实现才成为可能。非脱贫地区也要将减贫战略纳入乡村振兴工作中来,平稳过渡,形成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

(二)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特征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实现乡村振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有效衔接的中介,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坚持发展与共享的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已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9〕70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克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必须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关心农业农村发展,将更多的资金、人才和政策注入农村,同时注重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促进城乡等值化发展,切实实现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推动城乡协同发展。

坚持战略性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的统一。我国农村占比很大,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同,城乡之间的差距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缩短的,这需要我们蹄疾步稳地推进。2017年12月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战略性目标是最高目标,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既提高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可操作性,也为最终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和发挥地方积极的统一。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10〕24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10〕24,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把“健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体制机制”〔11〕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并做出了部署。城乡发展失衡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和长期落实执行,而且还需要协调好不同部门的利益,这就要求中央站在全局的高度进行谋划和领导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乡村发展方向。同时,我国乡村面积广大,资源禀赋和乡风乡情各异,振兴道路自不相同,因此,乡村振兴还要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鼓励地方政府要从本地发展实际需要出发,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坚持系统性统筹和重点问题突破的统一。乡村振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这五个子系统之间以及与乡村振兴这一系统之间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应当把五个振兴统筹起来,进行整体谋划。乡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城乡之间人才、资源、资金等要素禀赋不同,但在功能上又呈现互补特点,因此,城市系统和乡村系统之间也需要持续良性互动,系统开发,均衡发展。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衔接,又与城镇化相互促进,这个过程需要从整体出发进行谋篇布局,进行系统性开发,同时有的放矢,注重解决各个重点问题。当前,乡村和城市之间发展差距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使得资源要素大量积聚,挤压了乡村的发展空间。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人才、资金、政策等适当向乡村倾斜,弥补乡村发展短板,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使得乡村在与城市的互动中逐渐取得平等地位,解决城乡要素流动的不平等、不畅通等问题,实现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通,促进城乡间高水平互动,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价值维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协同推进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乡村振兴战略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乡村振兴要求坚持“五位一体”,乡村振兴的实现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建设进程。

(一)乡村产业振兴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灵魂是新发展理念,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特征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乡村经济建设的目标,乡村产业的发展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产业振兴必须夯实农业基础。产业振兴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从注重农产品数量到农产品质量的转变,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二是产业振兴必须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依托,充分调动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生产要素,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质量发展、绿色发展和高效益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是解决好小农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对接问题、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方法。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有利于现代化经济体系中产业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市场体系的建立,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在要求。三是产业振兴必须坚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现代化农业、发掘文旅资源、发展生态经济等推动乡村经济绿色、优质、高效的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高质量发展目标在乡村建设方面的具体表现。乡村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又为缩小城乡差距、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奠定了基础,为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动力。

(二)乡村组织振兴是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途径

基层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和重要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发展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制度保障,是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最有效的途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完善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实现社会秩序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组织振兴是解决乡村发展结构性问题的有效措施,能够提高乡村社会运行效率,提升乡村集体行动能力,增强村庄凝聚力与村民认同感,激发内生发展动力〔12〕。组织振兴首先要建立产业组织。產业组织促进农村经济活动有序化、体系化、稳定化,乡村经济健康、有序的运行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投入政治参与的时间,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利益,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组织振兴的关键是建立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有力量,依赖于党组织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战斗堡垒作用”〔13〕。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力、统筹力、引领力,这就要求其必须从选任优秀党员干部、提高党员政治素质、扩大党内民主等方面着力。组织振兴要求健全村民自治体系组织架构。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是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措施,村民自治实践的深化又依赖于村民自治体系组织架构的完善。坚持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制定或修订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发动和依靠农民群众加强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以及对村干部和村务的监督。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深厚土壤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的目标,所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人心,公民道德素质全面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强”〔14〕。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是积极扬弃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手段。我国自古以来是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社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柢,乡村文化振兴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深厚的土壤和滋养。

习近平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15〕乡村文化是乡村精神文明的基石,为乡村文明程度的提高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一是要解决城乡间文化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文化事业、产业发展不充分,文化地位不均等问题。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文化的吸引力大大提高,乡村文化随着经济的衰落而不断凋敝,城乡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服务差距也随之不断拉大。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农村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实现乡村文化振兴,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供文化基本公共服务等,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二是继承和弘扬乡村传统美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源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实践。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农耕历史,以农耕文化为代表的乡村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在数千年的农耕实践中总结生产经验、建造保障农业生产的各种基础设施如水利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应农业生产生活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艺术创作理念。农业发展的地域性、乡土性,赋予了中华文化多样、延续不断的特征。乡村文化中的轮耕制度、耕读传家、乐天知命与现今提倡的绿色、环保、可持续等观念相契合;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吃苦耐劳、爱国主义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注重家风和家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措施。积极扬弃乡村文化,实现对以乡村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让中华文化精髓在现代乡村得以传承,使之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撑,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深厚土壤和巨大动力。

(四)乡村人才振兴是改善民生和创新基层治理的必要条件

我国社会治理一直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坚持在发展中通过再分配促进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全面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生动体现。当前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差距,城乡社会治理水平不同,因此,关注农村治理、改善农民生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要求。

人民当家作主制度的实施需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合以更好保障民主、优化基层治理,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落实又依靠一系列政策和机制〔16〕。人是生产过程中最具有活力的因素,也是实现制度、政策、机制有效运行的主体,提高乡村治理水平、改善农民生活需要人才来完成。要想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就要建立吸引人才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采取多种措施吸引各种人才建设乡村是改善农村治理、优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乡村人才振兴要两手抓,既要注重本土人才培育,又要推进各类人才下乡。要想把人才留在乡村,就必须提高农业产业发展,化解种粮收成低、农业生产效益低的困境,要想把人才吸引来乡村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道路网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吸引人才和培育人才的过程中,自然能够给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利处,为了实现人才振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活福利必然能够惠及农民,而人才的振兴也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乡村,服务于农民,最终都达到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的目标。乡村人才振兴要大力培育新兴职业农民队伍,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和能力,加快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乡村振兴生力军。人才振兴是全方面的人才振兴,农业电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等推动产业发展,以基层党组织干部为代表的乡村管理人才能够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方式,教育人才和医疗人才能够切实满足农民在教育和医疗两个方面的需求,环境治理人才为乡村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等。长期、渐进地引进人才,为保障和改善农民生活持续注入动力,为实现好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人才保障。

(五)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取得快速发展,但引发了很多环境问题没有解决,人民对于美好生产、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目前,我国仍然有约6亿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地区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94%以上,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人居环境的水平。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7〕230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就必须实现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乡村。在农业方面,我国面临着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农业绿色发展要求资源利用节约高效、产地环境清洁、生态系统稳定和绿色供给能力提升四个方面的内容。我国农业多为粗放型经济,收益低、污染高,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生态振兴注重发展绿色农业,守好三条红线,控制好耕地数量,坚持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生态循环,做到保供给和保生态的有机统一。在农村环境方面,我国面临着相对贫困、人居环境脏乱差等挑战,要加大以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治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农村绿色发展。在生态旅游方面,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时要注重对山水田林湖草的系统整体开发,而不是割裂开来进行开发,这有利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实践维度:“十四五”时期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十四五”时期要从领导核心、实践主体、发展动力、物质基础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良好开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18〕。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部分,乡村振兴也要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工作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统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亿万农民得以解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展集体经济,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农民进行农村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推动农村发展。党的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在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才能够凝聚起磅礴力量,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阔步前进,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首先要求党员干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思想武器。其次要求完善党领导“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农村工作中做到“四个优先”。最后要求夯实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和战斗力,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二)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的发展策略,要由居住在这个地方的人民群众共同决定。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叮嘱:“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9〕第一,發展为了农民。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各项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切实将农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绝不能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农村。第二,发展依靠农民。只有生活在这个地方的农民更了解状况,只有依靠农民才能将乡村振兴战略长久地贯彻下去。第三,要对农民进行教育引导。关键要从思想上入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乡村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要通过多种宣传教育方式对农民进行思想引导,多多倾听农民的声音,帮助他们提高主体意识,增加其对乡村振兴的参与度。通过宣传标语、网络平台等方式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农民在农业、就业和农村发展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切实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以发展乡村产业为核心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农村经济发展是农村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振兴是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抓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乡村振兴,不仅要农业兴,更要百业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三产深度融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第一,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发展是农村经济的依托,我国农业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发展要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立足各地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严守耕地红线,提高农业装备和现代化水平,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质量。第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只依靠单一产业,而是依靠区域整体的发展,农业除了经济功能以外,还具有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功能,通过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围绕农业的多种功能的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重点发展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发挥产业承载着的生态环保功能、文化塑造功能,努力实现以打造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产业业态。第三,培育产业发展主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培育农民这一农业经营主体,还要以吸引各个产业的主体参与到产业融合中来,调动其积极性,增强产业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充分利用新技术、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够实现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和优化,从而促进乡村产业发展。

(四)深化农村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在农村改革上发力,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大大改变了农村的落后面貌。一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集体所有制是农村经济的魂,必须始终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制度创新,必须坚持集体对土地的所有权,更好地保障农户对土地的承包权,更好用活土地经营权。通过“三权分置”,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做到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紧密结合,同时农民土地入股又可以参与分红,提高个人收入。二是全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土地是绕不开的一个核心因素,乡村振兴和城镇化的发展哪个都离不开对土地的使用。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到乡村投资的城市主体也越来越多,因此要解决好农村土地问题。要完善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进一步健全农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制度,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三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要深化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健全农业保护制度,不断加强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精准性、实效性,提高农业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增强农业的吸引力,提高农民的职业积极性,将农村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

(五)鼓励、支持科技创新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与活力。长久以来,科技在农村农业发展所占的要素比重都很低,是农村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就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对农村发展的动力支撑。一是实现科技和农业的紧密结合。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引领,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形成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企业培育,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平台,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在农业发展的作业,通过互联网对农民进行教育,提高农民劳动素质,对农业产品进行再加工和销售,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实现科技与农民、农村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快的时代,任何人的生活都与科技紧密结合。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各方面素质,就必须利用科技为农民提供各种产品,给农民的生活带来便利。科技缩短地域上的距离,通过运用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确保农村产业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协同性能够有效提高,在整个区域发挥特色、协同发展的基础中实现县域经济的繁荣发展。三是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着力解决农业科技人才队伍薄弱的问题,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培养人才的作用,加大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专业化人才保障,同时加强农村科普教育,促进创新要素向农村集聚。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已经实现,正行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乡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乡村现代化依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一道艰苦奋斗,建立新型城乡关系,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最终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19(07):4-6.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2017(11):15-34.

〔3〕张海鹏,郜亮亮,闫坤.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理论渊源、主要创新和实现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2-16.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8(03):5-13.

〔5〕姜长云.乡村产业振兴:凝神聚力才能行稳致远〔N〕.经济日报,2019-08-27(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EB/OL〕. http://www. gov. cn/guoqing/2021-05/ 13/content_5606149.htm.

〔7〕桂华.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J〕.贵州社会科学,2020(09):155-161.

〔8〕习近平.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qstheory.cn/yaowen/ 2021-07/01/c_1127615372.htm.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农村工作通讯,2019(21):4-13.

〔12〕左停,苏青松.农村组织创新:脱贫攻坚的经验与对乡村振兴的启示〔J〕.求索,2020(04):99-105.

〔13〕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贯彻落实好新时代黨的组织路线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J〕.党建,2020(07):4-5.

〔14〕冯颜利,林彦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5-15.

〔15〕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扣新时代要求推动改革发展〔N〕.人民日报,2017-12-14(01)

〔16〕李浩,郝儒杰.制度、政策与机制: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体系的运转机理〔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1(04):38-44.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8〕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7-12-30(03).

〔19〕习近平在宁夏考察调研重要讲话等12则〔J〕.理论导报,2020(06):51-53.

责任编辑郭丽娟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改革四十年的演变轨迹及其新时代新征程
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及举措
新农村呼唤更多的知识型“新农人”
乡村振兴战略中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
哪些农村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若干重大关系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