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提升研究

2021-11-25邓莉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防控

文/邓莉莎

在互联网占据信息传播主导地位的今天,网络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各高校通过“云思政”的形式,由辅导员主导将思政育人的优势转化为战“疫”力量。思政育人工作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各学校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逐步衔接[1]。如何打造互联网思政育人阵地、探索适应新时代青年群体的育人路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命题。做好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面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新对象、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顺应时代的挑战,充分认识青年群体网络育人的重要性和现实性,拓宽思政教育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互通互享,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网络思政格局。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不管是在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吃劲”之时,还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之时,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的角色功能越发凸显。高校学生作为凝聚青春磅礴力量的抗疫群体,在疫情发生、发展到防控常态化的后疫情时代,他们在思想、心理、学业、生活等方面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在线上、线下角色的身份转换,在真假虚实海量信息的涌入和判断,在网络正、负能量带节奏的较量对立的情绪拉扯等都亟需引导和斧正。高校辅导员对“培养什么人”的初心不变,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爱国、奋斗、求真、实干”的优秀青年,在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下,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时期,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的提升势在必行。

后疫情时代犹如催化剂一般将互联网时代推向高潮,互联网的发展延伸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拓宽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高校学生这个群体在网络上的言行举止、态度表达,深刻展现的是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取向,能否正确引导这批青年成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成为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重点。因此,牢牢把握住后疫情时代的变化和特征,有针对性地去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二、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的特征

后疫情时代的突出特征是网络介入生产和生活,网络时代浪潮汹涌澎湃,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类自媒体呈几何倍数增长,让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丰盈的时代。这个时代背景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判断和行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关系被迅速拉平。一切以“快”为目标,爆炸般的信息如此“懂”我们,各类算法猜测着我们的喜好,不知疲倦、源源不断地推送将我们淹没,没有人意识到这些“讨好”我们的信息溶解了社会共识,模糊了价值观念,淡化了道德品质。重点是我们不可能离开这个“网络”,每个人身处无时不网,无处不网的“线上”,一部手机就能把我们拿捏。我们只能去迎面解决问题,去控制工具而不是被工具控制。后疫情时代的重点在于持续防控,后疫情时代中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网络,因此,提升高校辅导员对网络舆情引领的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网络育人能力。

我们要认清“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并提防其所带来对信息接收和处理的影响。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里面指出,“信息茧房”是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网络的广泛使用,让每个人都能获得自己所喜欢的信息,世界不是本来的样子,而是变成他们希望看到的样子,思想的偏狭将会带来各种误会和偏见。在“茧房”里思想会固滞僵化,“茧房”还会成为人们逃避现实矛盾的保护罩,最终导致个人和社会群体的价值偏离。然而,是哪一只“上帝之手”的操控和算法推送让你困在“信息茧房”,是否有一个背后推手控制你去“喜爱”,如果连思想都被网络算法所控制,又怎能去看清这个原本的真实世界,去发现问题,去按照人类文明的意志去改造世界呢?认清“茧房”并从里面出来,打开自己后,面对的是更加复杂的环境,对网络信息判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为此,高校辅导员要把握住后疫情时代这样主题素材的实践机会,上好网络育人实践大课,深入网络话题的实质,剖析重点,让后疫情时代提供的主题素材成为提升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契机[3]。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提升重点内容

(一)网络思政教育质量提升

后疫情时代,互联网充分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网络为后疫情时代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但这把“双刃剑”也给大学生尚未完全定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各种错误信息或不良思潮的冲击。为此,高校辅导员需要从多方面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质量: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要深度把控。要始终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疫情发生以后,各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良莠不齐,人们对新冠病毒的来源、传播、防控、救治等持续高度关注。到了后疫情时代,人们对境外输入病例和本土新增病例活动轨迹津津乐道。网民在疫情下减少出行的“腿”,变成了在键盘上不受约束粗鲁互怼的“嘴”,这样的“集体狂欢”已然扭曲了事实真相、扭曲了人性。高校辅导员应提升内容把控能力,与负面信息做斗争,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积极回应学生的关切、着力稳定学生的情绪、增强学生的信心,并及时转发权威消息。后疫情时代的内容仍然可以讲好中国故事,寻找和宣传身边为推进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最美的人、最美的事,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正面发声,适时调整教育内容,但不管怎么调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是“内容为王”,高校辅导员对内容的敏感度和把控能力必须提升。

二是在教育方式上传递温度。高校学生与辅导员联系频繁又紧密,后疫情时代,更多的联系放在网络上,尽管“面对面”变成了“屏对屏”,但教育一定不能简化,教育的情感需求仍然充沛。高校辅导员要保持赤诚之心,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对职业的热爱,要用有温度的教育和学生“心连心”。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应关心人情冷暖,把辅导员“以心换心”的工作要求发挥到极致,从而缩短网络相阻的世界万千的距离。保持对工作的激情、对学生的热爱是内心丰盈的表现,是辅导员需要提升的能力,因为只有内在的力量才是持久的、强大的。

三是在教育形式上提升信度。提升专业能力,掌握政治历史文艺心理等学科的基础逻辑,在实践上运用多种理论,帮助高校辅导员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网络化拉近彼此思想的距离,知识和技能再也不是隐藏的秘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互换,获得知识和技能只有先后的差别而没有有无的差别。高校辅导员一方面不断学习新技术,跟上时代发展,成为既有理论知识、宣教技能又有网络运用技术的“专家”。另一方面,坚守岗位、守土尽责也是“专业度”的另一体现。专业才能可信,可信是可亲可爱的基础。灵活优化运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网络互动,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提升网络思政文化育人能力

后疫情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斗争形势严峻,少数极端势力和西方反华势力频频透过网络对我国高校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文化输出与文化渗透。意识形态的焦点在网上,舆论引导的难点在网上,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在网上,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紧紧抓住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这一着力点,把工作重心延伸到网络空间,把教育要求融入网络空间,把文化阵地构筑到网络空间。

2019年9月6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暨“争做校园好网民”工作推进会指出,近年来,各地各高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中国好网民”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把高校资源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网络育人引领优势,切实发挥网络文化滋养人心的重要作用,要求高校网络文化育人达到思想引领有高度、资源挖掘有深度、体系建设有力度。在后疫情时代的特殊时期,高校作为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如何营造清朗的高校网络空间,如何将文化自信拓展到网络,如何发挥网络空间优势进行文化育人等问题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难点,也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

四、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提升路径

后疫情时代带来的是一个宏大的时代发展背景,为此用宏观的视角来寻找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路径尤为重要,具体有三个方面,即:涵养家国情怀、协同青春力量、共同见证成长。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家国情怀

重大疫情的出现,疫情过后的防控常态化,使得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高校师生家国情怀有了坚实的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个人行为三个层面进行凝练。其中,在个人行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后疫情时代防控工作提供了极佳资源。就爱国而言,习近平指出,“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统一成为当代中国人的共识。重大疫情防控中有无数的医护人员为了国家的大家庭而暂时抛下自己的小家,许多人坚守岗位,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充分体现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忠诚。就敬业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究其实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医护人员,防护程序繁琐,工作强度极大,没有任何怨言;为确保疫情防控得万无一失,他们精益求精,反复论证。所有医护人员及其他为防控疫情做出成绩的贡献者们,具有勤勉的工作态度、旺盛的进取意识、无私的奉献精神,这些素材使高校师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敬业精神,从而更好地践行敬业精神。在诚信方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在后疫情时代,少数人钻法治的空子、道德的空子,隐瞒行踪、制假售假、囤积居奇等行为,是诚信的反面教材。此外,“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的信息素养,将进一步激发高校师生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人爱国爱家,家国情怀已经积淀为中华民族深沉的心灵底色”。在后疫情时代,高校辅导员要善于运用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努力提升网络思政育人能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不负岗位重托,培养新时代“爱国、奉献、敬业、诚信”的青年人才。

(二)汇聚青春磅礴力量,协同防控疫情

重大疫情防控考验的是团队合作精神,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在协同疫情防控中得到提升。做好疫情防控应对工作,单凭个人的一己之力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涉及多个部门、多个层级的上下联动,群防群控,高校辅导员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注意协同合作,成为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纽带。

一方面,从人的本质上讲,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每一个个体就没有办法也绝不可能与世隔绝,成为一座孤岛。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挥团队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汇聚成重大疫情防控应对的磅礴力量,就必然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属性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落到了实处。

另一方面,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高校在应对重大疫情防控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生命科学等专业的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直接投身到重大疫情防控应对工作中,为抗击疫情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更多的大学生积极投身于疫情防控一线志愿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三)不断学习和提升,相互见证成长

与学生相互见证成长,全面提升高校辅导员素养,重点提升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育人能力,在新时代、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葆初心、热爱和目标,坚定走好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每一步,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取得更好的育人成效。

在重大疫情防控中,高校辅导员要善于从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将“战场”转化为大学生的成长“课堂”。要学习利用互联网资源,抓住后疫情时代的契机,学会用历史的、理论的、实践的观点和逻辑来理性审视时代问题,在重大疫情面前培养大格局、大视野,强化时代担当。高校辅导员在促使大学生快速成长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快速成长。在后疫情时代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践行垃圾分类,保护自然;提高自律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效率,树立爱国爱党爱家,为人民做奉献的高尚情怀;积极锻炼身体,以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精神风貌应对疫情、迎接未来。

猜你喜欢

辅导员育人防控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