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021-11-25刘红菊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价值观思政大学生

文/刘红菊

新时代的教育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样的时代新人应当是品德高尚、人格健全、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1]。进入新时代,中国正走在实现强国崛起的道路上,优质的人力资源是制胜的法宝,高校是培养优质人力资源的重要阵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是高校培养的优质人力资源。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必须要经历的人生课题,只有人际交往顺畅了,学生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好坏对优质的人力资源有重要影响。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网络社交和自媒体软件的兴起,社会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交叉,一些不和谐、不健康的思想文化也悄然发展,无形中对大学生的交往观念、交往方式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人,在课程思政的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路径进行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比以往更加复杂多变,是大学生必须要经历的人生课题。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

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运作整个课程,在全员参与下,对学生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与过程,它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2]。传统观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课程只是传授自身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联系。从2004年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开始,课程思政应时而生,切实改变各类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两张皮”的状态。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与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融合性”是课程思政最显著的特征,“融合性”具体指的是,课程思政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而要通过与其他学科有效相融,体现出课程思政的人性教化与价值引导意义[3]。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显性教育相比,课程思政的教育带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隐蔽性,在其他课程中,特别是通识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合课程思政教育,让思想政治元素与心理健康知识融合,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民族观、人生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实现自我价值,缔造健康的生活和幸福人生。

当前,国际社会意识形态风云莫测,各种社会思潮蜂拥而至。因此,我国要培养爱国爱党、政治意识坚定的大学生,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在传授课程相关知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的思想防线建构一道攻不可破的壁垒,进而抵御世界对华不良企图观念的入侵。

二、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不能独立存活于社会中,必须与周围的人交往,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属于某个组织,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让自身心理健康,进而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长成才。马克思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们对大学生实施人际交往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的终极目标[4]。

在上大学以前,学生主要的人际交往对象是家人、老师和同班同学,交往的目的简单,主要是围绕好分数、好成绩而进行的。成绩好了,会使家人开心、老师喜欢,获得同学们的追随。另外,中学期间,学生的人际交往少,为考入好的大学,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沉浸在课堂和“题山题海”中,刷题、“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模拟考等耗竭了学生的身心,让学生没有时间精力投入到人际交往中。课余时间也是在各种补习培训班中度过,人际交往于他们而言就是表面的简单打招呼,深入的情感交流几乎没有。

进入大学后,学生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大学,学生与家人老师的交往相对减少,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逐渐弱化,而与其他人员的交往多了。舍友关系、社团成员间关系、恋人关系、网友关系,甚至于在兼职、社团中形成的工作关系都增强了。人际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存在。大学生课程学习相对自由,课余掌控的时间变多,社交的需求变强,社交的场所变广,他们会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寻求与人交往,来确定自己的能力,得到同辈的认同,满足自己情感的归属和自尊的需要。

大学生在校期间人际交往得到顺利发展,会提升他们的自信感,促进学业发展,将来进入社会可以快速适应。若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受阻,将来进入职场会害怕与他人交往,致使进入社会之后适应困难、缓慢。因此,大学生人际交往是大学生在高校需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他们在大学里处理好了各种人际关系,会增强身心健康,实现全面发展成才。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自我封闭

进入大学后,校园拥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各路“英雄豪杰”都在大学的舞台上演绎自己的精彩故事,一些有特长的学生会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吸引外界的关注,成为人际交往的中心。学习成绩不再是唯一关注的标准,曾经引以为豪的成绩和周围的同学相比,也变得普通寻常,导致有些学生觉得自己不如以前优秀,慢慢变得自卑渺小,内心敏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往,感觉孤独。有些学生参加了较多的活动,做了许多的事情,周围聚集了很多朋友,但是觉得真心的朋友没有几个,不能与周围的朋友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变得孤独。还有大学生因网络聊天的便利、互联网游戏的吸引、影音视频的繁多而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一个人宅在宿舍或者其他地方,独自学习生活,造成现实孤独。另外,性格原因、家庭原因、缺乏交往技巧等都会令学生产生孤独感。

(二)价值观出现偏差

202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与上一个世纪相比有了极大的提高,处在这个时代的大学生几乎没有经历过祖辈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他们享受到国家富强带来的生活富足,吃穿讲求品质,追求最好的。时尚高端奢侈品令大学生容易滋生一些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攀比虚荣主义精神。大学生与同学的交往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通过选择交往对象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资源或者好处。再加上互联网上的一些虚假不实、低下俗气的信息的影响,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随网络地球村的渗透侵入,让学生的认知受到影响,价值观出现偏差,致使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的纯洁性遭到破坏。

(三)人际交往技巧缺乏

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生活中,交往对象的简单性、交往范围的狭窄性、交往感情深入的不充分性,加上父母或者其他照顾者的过度干预保护,均会让他们与人的互动模式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造成人际交往技巧缺乏。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仅停留在打招呼的层面,一旦涉及深入的交往,他们往往会自我为中心,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给予对方应有的尊重,从而产生种种矛盾。除此之外,大学生可能因小时候的创伤、校园霸凌等不愿与人交往,害怕与人交往,从而产生社交恐惧和社交焦虑,让交往技巧无法正常发挥造成缺乏。校园里人际交往技巧的缺乏形成的宿舍矛盾、失恋、人际关系冲突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极端的还有人际交往受阻后发生危机事件,如上海复旦大学的两个硕士研究生,他们的学习成绩虽然很好,但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相互之间因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矛盾,没有及早发现处理,造成毒死同学的危机事件发生。

四、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注入“心”力量

目前,社会上存在着复杂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稳定统一阶段,是养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高等教育在学生价值观体系中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价值观联合起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着眼于公民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应作为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的最高原则。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待人诚信、不虚假造作,会换来对方的同等对待,关系自然良好。友善是人们和谐、团结与合作的重要基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时做到相互友善,必定其乐融融。大学生要把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增强“心”力量,从而引导自己的人际交往。

(二)深度、精准挖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思政元素,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

思政元素包罗万象,涉及理想信念、文化传承、党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制度自信、国家法治观念、创新精神甚至于校风校纪等,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合点和着力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际交往中自然而然地完成。在设计大学生人际交往课程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讲出来,引导大学生为中华民族之复兴交志同道合之友;在人际交往方面,可以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传统文化来引导大学生与人交往,还可以用国家法治观念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教育他们不与非法团体的人员成为朋友,不违法乱纪;在人际交往的技巧上,可以从创新精神下指导学生开拓交往方式和如何通过网络进行交往。

(三)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趣味游戏、团体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使课程思政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得益彰

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趣味游戏和团体实践活动是经常组织与举行的,这是学生把学习的理论投入实践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活动中插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是切实可行的。其一,活动本身具有的趣味性让思政元素的强行灌输感减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再让大学生觉得教条僵硬,而是喜闻乐见地接受;涉及思政元素的活动也会变得“高大上”,远离低级趣味,变得更有深邃的意义。其二,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会因共同理想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产生聚合,他们将会面对活动冲突,遭遇活动任务和人际交往挑战,也会激发潜能,化解冲突矛盾,完成任务,获得感悟,在感悟中觉察能力的增长。其三,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为了实现自己参加活动的目的,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体验更直观,对当下有掌控感,对课程思政的教育内容和人际交往的技巧更有获得感。总之,要多策划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尤其是关于人际交往的活动,如“戴高帽”“盲人旅行”“信任背摔”等。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同时,也能使课程思政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得益彰,更好更优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充分利用网络,促进课程思政与大学生人际交往

现在的大学生多为“00后”,手机对于他们来说如喝水吃饭一样离不开。2018年4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在政府的要求与促进下,“宽带网络校校通”成为现实,慕课、微课、腾讯会议、网课因新冠肺炎疫情也蓬勃发展,大学生在手机上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获得感兴趣的知识、找到需要的资讯,随时进行学习和查阅。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教育,要充分利用好科技的发展、大数据带来的便利,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各种新媒体,发布文章和视频,宣传人际交往理论与技巧,宣传中国共产党党史,宣传改革开放的历史成就,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人际交往互动时,不因虚拟的网络世界而丧失道德底线,不随意发表不负责任的不当言论,不对国家民族他人造成伤害;更不能参与非法组织,违法乱纪,害人害己,叛党叛国。现下,网络让大学生不出国门就可以和外国人远程交往,交往的地界变得广泛,千山万水不再是距离,千里眼顺风耳也不再有优势,只需要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大学生就可以与世界各国的人交往,进行视频语音聊天成为朋友,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新的感受。

(五)在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处理和改善学生人际交往问题时,咨询老师时刻要把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糅合在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中

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是处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在人际交往出现困扰问题时,大学生一方面可以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另一方面,通过发放问卷或者访谈的方式,找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为依托,设计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在团体中发挥主体性,以小组或团体形式主动探索,自主获得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方法策略。虽然心理咨询需要咨询老师保持价值中立,但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心理老师要牢记在心,无论是在个体心理咨询还是团体心理辅导中,心理老师都要在运用专业知识技术之外,应用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改善和解决人际交往问题,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提升,引导大学生成为有德之才。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备受关注。课程思政视域下进行大学生人际交往教育,要深度引导思政元素,把课程思政融入实践活动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围绕“一合作二沟通”的核心原则,让大学生养成爱交往、乐交往的习惯,切实提高大学生与人沟通的技巧、交流方式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让人际交往能力转变成大学生毕业就职后的翅膀。

猜你喜欢

价值观思政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