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的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优化

2021-11-25徐剑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文/徐剑华

当前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形成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应对国际挑战和国内循环成功构建的“压舱石”,也是突破国内经济持续性增长瓶颈的有力抓手。长期以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的连续资本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已经拥有了巨大的资产和生态资源。如果多渠道地利用广袤农村地区的大量资源,充分发挥其资本价值和经济效益,就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和人力资源助力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一、乡村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现状

(一)乡村人力资源发展情况

依靠国家力量,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交通网发达、交通便捷使得城市与农村联系更加紧密。虽然农村的资源价值快速增加、农村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的发展速度、人力资源存量与质量仍滞缓于城市,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居住环境、教育水平、产业发展等因素影响人力资本开发和人力资源优化。

(二)制约乡村人力资源发展的观念

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间接导致人们对农村存在歧视,通常将农村与贫困落后挂钩,人们更向往城市优质的资源和服务、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愿在农村扎根发展,不相信农业可以大有可为,社会对在农村地区就业的认同与尊重不够。

二、乡村人力资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均衡导致劳动力向城市流动

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一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向城市快速流动,而城市的超速发展又会进一步扩大这一趋势,加剧农村劳动力流失。农村地区常住人口减少,流出人口中,高素质的青壮年居多。农村地区从事农业产业的年轻人在减少,农村地区企业和服务业客观存在员工难找、难招、难留等现实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就业机会不多,劳动者收入水平、工作环境、社会保障、晋升通道、发展前景不如城市。从长远来看,如果没有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农村地区难以吸纳外部民间资本、吸引和留住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振兴也难以持续。

(二)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相对较弱

农村地区企业和服务业经营者和从业者对社保意识不强,只交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很多人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只选择最低一档的缴费金额。近年来国家对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增加了大病和慢性病报销的比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也逐年增加,但因为缴费低的原因,与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还是有差距的,特别是养老保险只选择最低一档的缴费金额,要做到老有所养是不够的。

(三)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不足

农村地区的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医疗卫生、基础教育、文化生活水平等相对不高,这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资金投入不足息息相关,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普遍待遇不高、保障能力弱、激励机制不完善,难以满足在岗人员的发展需求,岗位吸引力较弱。这些现象不利于吸引和留住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四)农村发展缺乏各类所需人才

部分地区缺乏乡村振兴的战略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一方面导致农村发展没有战略性规划,容易呈现盲目跟风行为,不能结合当地实际适当作出调整,循序渐进地发展,容易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导致农业实用型技术人才不足,产业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面临多种问题,例如:农业生产技术不高、经营管理不善、农业服务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缺乏传承传统文化技艺人才、缺乏农业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乡村振兴中的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优化建议

如何推动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优化乡村的人力资源,这是各地政府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加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需要建设美丽乡村、幸福乡村,改善农村地区基础环境,以优越条件吸引优质的人力资源有序地向农村流动,鼓励开发和提供丰富的就业岗位,既要有“梧桐栖凤凰”,引进和留住人才,也需要“筑巢待燕归”,留住乡土人才,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人员就地就近就业创业。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培育乡土人才,实现人力资源优化,从而改善城乡人力资源分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异,促进城乡融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一)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要夯实制度基础,为乡村发展提供优惠政策支持,为人才融入乡村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创新思维,激活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城乡优势互补、资源要素共享。以城市作为“点”,带动周边广袤乡村的“面”,实现城市与周边乡村一体化融合,城市与周边乡村功能互补发展,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和人才双向自由流动,破除阻碍人力资源流动的机制障碍,确保外面的人才能够引进来。

乡村人才需求应同乡村发展方向多元化相匹配,乡村振兴需要让乡村承载多元功能,例如: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度假乡居、体验农耕文化、健康养生、休闲养老。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也应当围绕乡村发展方向多元化需要,鼓励城镇企业家、创业个体户,金融投资者、招商引资者、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通过投资、入股、招商以及技术服务的形式成为乡村振兴的合伙人,结合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共同发展新型农村经营业态,打造智能、生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为农村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人力资源有序向农村流动。在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同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来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吸引城里人到乡村休闲度假以带动消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对优质创业项目、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农业产业或农村新业态项目,可优先提供融资支持,如创业担保贷款,可给予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服务、创业补贴、带动就业补贴、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参加技能培训补贴和培训期间的生活费补贴等支持。

在乡村企业、服务业推广缴交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保证乡村务工人员能与城市务工人员一样享受职工退休待遇,老有所养;在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的情况下能获得国家的帮助和补偿;能享受购房公积金贷款待遇。推广职工社保还会使在外创业、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务工后原有在外缴交的职工社保能得到有效接续。

(二)加强农业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保障体系建设

要鼓励优秀人才参与乡村振兴,提升农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在选派乡村骨干管理服务人才上发力,地区选派机关干部到乡村任第一书记,在人选方面应当选优配强,综合考虑选派人员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和信息优势,匹配基层岗位需求,更好地服务农村发展。根据乡村专业人才需求分配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人员,做到人岗匹配。优化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环境,依托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站设立基层农业人才服务工作站,开发涉农公益性岗位、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提供政策咨询、项目申报、劳动权益维护等“一站式”服务通道。拓展人才激励源,满足人才需求,分层次解决人才需求问题,先从工作外部条件、环境等因素来满足人才的基本需求,解决人才后顾之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盘活现有闲置资源,推出乡村人才公寓。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确保来乡村工作的科教文卫、农林牧水等行业人才能在晋升、待遇、购房与子女上学等问题上具有良好保障;采取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激励办法,实施量化考核,对服务乡村农业项目成果突出的涉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核增其所在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提供正向激励。鼓励支持涉农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或在职创业,转化农业科研项目或成果,离岗或在职创办农业经营主体。形成尊重乡村人才氛围,关注人才成长,建立人才培养机制,提供职业发展机会。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涉农团队到农村设置专家工作站,成立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队,重点在于支持校企合作,设立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为乡村培养优秀农村青年人才、构建产学研协同发展平台,帮助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和服务,鼓励推广新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促进产品成果转化。定期开展评估,对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取得突出贡献、产生显著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应当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并为这些提供贡献的专家在高层次人才申报、项目经费申请等方面优先予以支持。

(三)发挥家乡人的乡情纽带作用,服务乡村发展

充分发挥家乡人的乡情纽带作用,鼓励家乡人服务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一是引导在外就业和学习的家乡人返乡就业创业。过去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劳动者在城市各行各业奋斗多年,具备一定的视野、技能,也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农村生源的大中专毕业生自小在农村成长,在城市获得优质的学习教育资源,他们既熟悉农村,又受过专业培养。以上两类群体都具备返乡创业就业的优势。因此,可以在家乡人相对聚居的城市建立返乡就业创业联络站,对这些进城务工、学习的农村人进行正确的引导,确保有序回流,为他们提供有效信息,推荐乡村发展项目,发挥自身优势回家乡就业创业。二是传承“乡贤文化”,发展“乡贤经济”,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乡贤的作用发挥,在乡贤服务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借助他们对家乡的情感,为家乡振兴发展出谋献策、贡献智慧。各地对反哺乡亲的优秀典型应当广为宣传,营造回报故里、发展家乡的良好气氛。三是农村学校教育要引导青少年建立热爱家乡的情怀。大中专院校招录涉农专业,向农村地区定向招生。对农村地区生源给予学费减免优惠政策,对毕业后一定时期从事农业相关工作的人员给予生活补助。

(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建立新型农民培育体系

依托正规教育学习,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增设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课程,重点研究乡村振兴战略性问题,定期开展支农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走访入户,了解农村问题,培养既懂理论又了解农村基层的战略型人才。各地区可依托应用型大学、地方职业中专学校、农业技术学校,重点开设与地方农业农村经济紧密联系的专业课程。可以因地制宜设置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开展农业科技教育,传授现代农业技术。重点培养懂经营管理、学术技术强的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和新型农业技术人员、能有效服务农业生产的社会服务型人员、能传承乡村工匠和传统文化技艺的能工巧匠、能懂得结合互联网营销并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的营销师、能够运用物联网技术发展智慧农业、能够促进农业与制造业及服务业产业融合的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各类应用型大学、地方职业中专学校、农业技术学校要按需求培养农业产业专业人才,可以与政府等公共管理机构、社会组织服务机构、企业联合开展委托式培养、订单式培养、定向就业合作模式。在专业教育上,注重提升实践课程、创新课程的比例,坚持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

开设新型青年农民培训学校,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开办新型职业农民班、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班,推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可依托应用型大学、科研机构、地方职业中专学校、农业学校、农业生产企业等单位,创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举办乡村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培训现代农业领域急需紧缺、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发挥创业孵化基地、农村电商基地、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农业生产企业等平台作用,打造农业产业实践基地。丰富农民教育培训形式多样化,及时更新教育培训内容,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经营理念,使培训内容更具有实用价值,从而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使农民在培训完成后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感受到收获与提高。开展城市返乡人员创业培训,课程凸显当地特色、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例如开设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农业生产经营理念培养、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检测、电商运营和物流运输配送管理、农业物联网技术等课程。

加强基层农业管理和服务人才的培训,为在乡村工作的科教文卫人才提供实用性继续教育培训。加强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农业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培训,鼓励钻研农业技术,提升农业技术服务能力。

通过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发展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帮助周围其他农民获取新技术、新经营理念。充分发挥农村发展“领头雁”的示范作用,鼓励农业生产“带头人”对农民进行“传帮带”。开展农村人才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评”机制,鼓励开展农村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和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优胜选手直接认定技师技能资格。培育传统特色工艺传承技能大师,鼓励成立农村传统技艺技能大师工作室,给予适当支持,鼓励通过“师带徒”实现技艺技能传承。鼓励设立乡村振兴人才驿站,成立农业人才协会,为乡村人才开展农业交流合作活动,发挥乡村振兴人才在产业发展、技艺传授方面的带动作用。

(五)转变观念,提升农村吸引力

中国是农业大国,数千年来,农民不仅为社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且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乡村振兴中的人力资本开发与人力资源优化,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乡村振兴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必须增强提升农村吸引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农村,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休闲、社会福利、公共服务等领域发展。当地政府要重点打造主导农业产业,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出台对农业产业项目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土地使用、信息发布、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将农业产业链所需人才纳入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做好乡村人力资源规划,平衡供求关系,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服务。要以农村环境的优化来吸引人才在乡村汇聚,从而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形成良性的循环。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切实转变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宣传氛围,让人们认识到农业是有希望的致富产业,农村是可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农民是可以令人羡慕和尊敬的职业。要广泛宣传返乡就业创业、依靠农业发家致富的成功典型案例,加强宣传报道,讲好富有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的就业创业者扎根农村的故事,形成返乡兴农就业创业热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乡村人才的氛围。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试论人力资源会计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
人力资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