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内蒙古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1-11-25张颖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文/张颖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

在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思考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问题,始终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祖国安全,反对民族分离,这对边疆地区的教育尤为重要。特别是旅游专业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不仅要负责旅游事务的管理和景点的讲解,还肩负文化输出的责任。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有利于学生在文化传播中坚守民族团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在为外来人员讲解少数民族风情或者旅游产品开发的同时,也能引导大家自觉遵守少数民族的习惯,加强对民族团结的宣传,为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1]。

(二)有利于加深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教育是高职教育中最基础的教育内容,也是作为中国公民最持久的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是维系祖国大地团结统一的重要思想指导。高职院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需要承担起民族振兴和国家繁荣的重任,因此,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中涉及德育教学内容,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是德育教育中的重点。与此同时,大学生在将来的涉外旅游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涉外旅游中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一位中国公民都需要坚守的底线,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能加深学生的爱国意识,维护国家的尊严。

(三)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大会,再到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立德树人作了相关论述,强调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新的发展阶段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新形势,从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新方向,从新发展格局准确把握高职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新要求,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四)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

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内蒙古自治区是个多民族的地区,汉语是国家通用语言,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交流、有助于加快各民族共同实现现代化发展的步伐、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具有不同语言的少数民族群体的发展与进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高职教育事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少数民族只有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字,才能更好地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与交往,也能在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内提升自己。

二、内蒙古高职旅游人才培养的优势条件

(一)具备优良的旅游人才培养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各大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务实重效、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学生实习就业、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协同创新,探索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实施旅游人才培养“双进”工程。即各大旅游院校要从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能工巧匠等人才中选拔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较高、具有奉献精神的行业名家选聘客座教授,讲授行业前沿、行业实践、让他们参与院校旅游人才培养工作;各旅游企业单位也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拔组织优秀员工接受院校的学历提升与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素养,并在专家库选择相关院校专家走进旅游企业进行研究、培训等服务;推广“多学期、分段式”“淡旺季工学交替”等顶岗实习模式,提高旅游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开通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就业绿色通道,推进旅游院校与旅游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旅游研究和教育的针对性,为全面提升旅游人才实践技能创造良好环境;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推进自治区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具备良好的课程建设平台

5G的迅速崛起,让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方式、模式及主体意识均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为在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带来了福音。通过选取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媒介与平台,进行融入思政元素的高职旅游知识投放,能够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线上与线下一体”“课内与课外互补”的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新方法,这为旅游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同步、同向、同行提供了自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建设思路和可能实施路径。

借助“超星学习通”这一主流高校在线课程平台、学习强国这一优质学习平台和思想文化聚合平台及学生常用的以微信和QQ为主的自媒体平台,通过专业课程教学、课外学习、课外研讨等形式,可以将高职旅游课程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紧密结合,把思政元素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原本空洞、枯燥、平面化的思政教育转换为丰满、趣味、立体化的课程思政,进而能够深入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

(三)具备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材是教与学的基本依据和主要知识资源,内蒙古高职旅游专业均选用学界公认的优秀教材,每年都通过教研活动、系统研讨等将高职旅游专业方面的知识发展与技术创新问题进行调整和更新,采用更删交替、详略调整等方式增补了与课程内容有关的新技术、新成果,加强了声音、视频素材处理及教育应用等内容的教学及相应的实训教学,并通过指定课外读物、建立课程网站、创造开放实验条件等措施,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源,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培养高职旅游人才拥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对当前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来看,其中开设的课程内容包括旅游管理、文化民俗、旅游市场营销以及导游类、地理类等方面的课程内容。每门课程都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深度发掘并与各门课程相互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自然地渗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教育。为了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融入可以从三个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其一,从入学到毕业始终贯穿思政教育,并在思政教育中将民族共同体设置为一个教学体系,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都提出不同的民族共同体构建要求,按照从简单理解到逐渐加深的层次,促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渗透[2];其二,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比如,可以在导游类教学中融入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各个民族的风俗文化,并强调尊重各民族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自觉维护民族统一。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需要保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系统性,从基础的认知理论开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融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再逐渐深化民族共同体内容,保证学生的全面吸收;其三,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逐渐摒弃以教师讲授、学生听记为主的教学方法,根据旅游学科的性质与特点,广泛推广小组学习、合作学习、情境体验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课程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科与其所处社会生活的关联所在,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师应发挥生成性教育资源的育人作用,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性事件,不放过任何一个育人点,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二)以思政教育为依托开展民族共同体教育

从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教学情况来看,思政教育的内容重视度不足,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教学内容,加之在网络的开放发展,极容易影响学生的思想。因此,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尤为重要,需要在其中融入关于民族理论以及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由浅入深地为学生讲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什么要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怎么样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三个问题。在讲解什么是民族共同体中需要着重帮助学生认清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内容,有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在为什么构建民族共同体中需要讲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意义,从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个人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怎么样构建民族共同体中主要讲解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对民族共同体的构建策略、路径以及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以及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为民族共同体构建贡献一份力量。在旅游专业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需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开设不同的课程内容,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比如,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主要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方面可以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适当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内容,强调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尊重民族区域自治政策[3]。

与此同时,在思政课程内容中,教师还需要注重结合旅游专业教学内容,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疑虑、错误思潮等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在面对错误思潮时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网络的开放化和言论自由化,使学生们在网络上很容易接触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信息,或受民族团结方面事件的不良舆论引导的影响而产生一些错误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讲解抗战时期各民族团结共同抵御外敌的故事。比如,公山湾巴总尧李井泉大青山抗日的故事、萨县抗日游击队革命活动、乌兰夫同志的革命活动、大青山抗日游击队队长王经雨的故事、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人生觉醒点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这些故事不仅有利于坚定学生对民族团结的信心,同时也是对旅游红色文化知识的补充。总之,在教学中需要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内容,结合内蒙古的艺术特色、旅游景点等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

(三)打造求真务实的教师队伍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背景下,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人才培养中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旅游专业知识,自身还需要具有较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能为学生讲透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教师需要具有非常强大的知识储备,并能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不断创新,提升旅游人才培养的“温度”。一方面,各科教师在民族共同体的融入中需要从理论方面吸引学生和说服学生,使学生认同民族共同体并能够自觉遵从。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融入生动的例子为学生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这些例子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比如,在带领游客进入景区的过程中,导游在大巴车上可以为大家讲解一些关于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或历史沿革等。

(四)职业素养中应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当前旅游人才培养中,不仅需要注重对人才的专业能力培养,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当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职业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而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又是职业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理论之后,为学生设置一些实践活动,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中,需要教师通过实践的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在工作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列举一些民族文化或者民俗风俗,要求学生从民族共同体的角度对这些文化进行解读。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民族共同体认知的重视,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践行能力。

(五)改革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培养内蒙古高职旅游人才,其考核评价体系应采用动态效果评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设计课程育人目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评价实施情况。在教师评价中,根据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特点,建立相应的政治认同、精神文化、个人修养、家国情怀等课程思政模块,纳入考核方案,减少专业知识的考核比例。在学生评价中,建立多维度的考评内容、多主体的互动评价,同时注重过程和结论并重。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可结合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督导、学生和教师自身相结合的评价,用以核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取得成效。评价体系中体现动态的、全方位的评估、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效应,在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课程思政元素,最终实现内蒙古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