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

2021-11-25杨晔珺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专业学校课程

文/杨晔珺

全球经济化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对现行产业结构的综合调整。加入WTO时我国做出了开放交通运输行业的承诺。伴随运输市场的开放,交通行业在技术、资金、管理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由于市场不健全,经济实力和水平与其他国家仍存在差距,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处于竞争状态。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改进传统方式,将学科知识有效延伸,掌握新时期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内涵、概念,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开拓新兴市场,实现我国交通运输技术和产业的全面升级。

一、培养方向分析

对比其他工科专业,交通运输专业较为传统,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公路、铁路、隧道、轨道的建设、规划、设计等,学生需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关键技术,熟练运用专业设备。因此,在培养交通运输专业类人才时,必须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让学生能够成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运营以及管理等综合型的技术人才。

(一)拓宽专业口径

综合性大学根据教育改革要求以及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状况,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按照学科招收学生,充分运用学校内部资源,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课,增强课程覆盖面积,使学生拥有宽广的知识层面和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在学习交通运输专业时也能融合其他专业内容,为后续能力的提升提供便利条件。在招生时拓宽学生专业基础层面,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特长、兴趣自主选择专攻方向,可以让知识的探究更加深入,并产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意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二)要培养复合型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需要建立试点班。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的逐步深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创设人才试点班,让学生通过知识的交叉,设计出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高层次的运输渠道,使学生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目前,许多高校中运用人才试点班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并得到广泛认可,通过试点班的实践、探究,为后续大面积推广奠定基础[1]。

(三)选好用好公共选修课程

课程选择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利用公共选修课和主修课的相互交叉,让学生有所选择。“主辅修制”的建设能让学生选择某一专业为主修、另一专业为辅修,通过这种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智力、发掘潜力、激发主观能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除此以外,公共选修课也需要让学生通过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拓展技能,全方位认识、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创新能力,使学生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强化专业课程与世界发展的联系,为学生后续发展提供坚实力量。

二、存在问题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快速发展,铁路、公路、桥梁以及轨道运输等都进入了关键的转型阶段。高等教育是为我国输送综合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相平衡、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在实践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竞争意识,增强学生未来发展的优势,但目前培养中仍存有传统观念,需要深入分析,找寻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一)存在定位不清的问题

大多数高等院校已经开设了交通运输专业,但对运输专业课程内容、定位以及体系建设并不明确,也没有产生正确认知,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相应理论知识,但无法全面掌握。由于课程设计面过广,学生所能掌握的理论知识有深有浅,教学没有明确的指向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利用真实模型或其他动态软件设计某一机械部件,让学生全面理解,这就说明了目前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体系已经偏离中心,向管理方面靠拢。

(二)存在教材陈旧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不仅课程体系较为混乱,教材内容也没有更新换代,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过于陈旧,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也无法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能了解前沿尖端技术[2]。除此以外,专业导论课程的引导必不可少,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学校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探究导论课程的意义,无法开展后续的实践活动。

(三)存在实践过少的问题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工科学科,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是为后续实践活动奠定基础的一种方式。实践学习包括拆装、设计等,高等院校交通运输专业除了要重视理论教学外,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作用。由于我国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方面的考虑,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习中学生虽能深入了解企业内部的发展环境和操作流程,但绝大多数企业由于学生没有就业经验,甚至缺乏安全意识,并不允许学生动手操作,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高分低能”。

三、培养要求分析

首先,对学生基本素质提出要求:第一,要适应我国交通运输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二,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对社会拥有较强的责任感,能提高个人职业道德水平;第三,学生要学会跨文化交流,拥有国际视野,提高个人竞争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掌握自主学习能力,以此适应我国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第四,学生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动力。

其次,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出要求:第一,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与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经济管理方面的知识;第二,通过检索、查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并获得如何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第三,掌握交通运输类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交通运输类后续发展方向,熟悉相关技术设备,了解企业运营要求,使学生具有交通运输生产与运营的管理能力,通过对相关领域的实践、应用、研究获得初步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分析现实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方案;第四,教师与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让学生熟悉我国制定的交通运输发展政策;第五,学生自身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拥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在团队合作中能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四、培养策略分析

教育改革要求学科之间需要相互交叉,以综合专业的方式促进人才的高效培养,而单一的专业知识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根本需求。因此,在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必须引进高素质培养、宽口径培养理念,拓展交通运输类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要适应时代发展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交通事业的内涵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高校对交通事业的研究内容和方向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交通概念由传统区域性、封闭性的运作方式逐步转变为交叉性、灵活性、系统性,交通运输也与智能、环保相融合。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国家调整运输类专业,将部分专业合并。虽然这一方式已经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法,但教育理念和教育组织活动形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运输类专业定位不清晰。由于交通运输类专业受西方影响,使西方管理类课程在教育活动中渗透,但无法与课程体系相融合[3]。此外,教学内容上无法推陈出新,导致结构单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观念都追求传统,导致高等院校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主动性不强,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评价和考核上,高等院校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很少考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拥有高水平理论知识,但无法熟练操作。从课程理论体系和教学活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地探索与研究,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创设宽口径、能创新、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在广阔的知识平台中了解高端技术,让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成长为高素质专业人才。

(二)要构建课程平台

交通运输类占据八个专业,例如,交通运输、航海技术、油气储运等,在交通运输类专业中,需要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以及物流工程等知识,支撑这些研究方向的专业知识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以科学为基础串通各类知识。另外,教学活动中需要讲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让学生在理论上掌握基础,通过理论开展实践,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并能熟练地掌握前沿技术,了解特色发展道路。在交通运输专业中,几个层次的相互交叉构成了一个培养体系,这就是通运输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人才培养需要改进目标、创设方法,培养应用型、研究型、复合型人才。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学科相互交叉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单一知识的讲授已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培养中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知识层面,拓宽视野,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拥有创新、创造的能力。例如,公共基础课程包含两大类数学、物理类以及实验计算机类。通过公共课程的铺设,使学科交叉。另外,专业课程平台需要以学生专业发展方向为基础,体现课程特色,为学生介绍前沿技术,转变各自为政的现象。除此以外,也需要以课程平台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手段。首先,开设导论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性质,通过分析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介绍专业概况,让学生掌握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后续发展方向。其次,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打破传统专业界线[4]。再次,增强实践性教育环节,规定教育实践活动不得少于学期的一半,包括实习、毕业设计等。最后,建设“考教分离”模式,减少闭卷考试次数,侧重考核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在培养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社会是实现学生能力的平台,通过综合训练,让学生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引进外文教材,与其他学校建立交流关系,由企事业单位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

(三)要增强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育活动的重点,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更是社会与科学技术融合的必然要求。高等院校想要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必须建设专门课程。首先,思想政治类课程,包含政治理论课、法律课、心理学等,这不仅能体现时代发展的特征,而且能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实践精神。其次,英语与计算机类课程的融合,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技术课等,这些类型的课程能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能力。最后,将体育文化与健康的课程结合,包括体育文化与欣赏、健康知识等,让学生在对体育产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另外,对交通运输类具有特殊性质的专业而言,要提高学生的特殊素质,以此满足特殊行业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在建设平台的基础上,按课程性质有效划分,根据企事业单位考核要求,将课程模块归类、组合。教育改革活动中要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工程素质。第一,开设“第二课堂”,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让学生参与其他类型的研究项目,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扩大学生视野。第二,加强人文素质,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念,让学生拥有合作协调能力。第三,定期举办讲座,讲座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能充分接触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现状。

(四)要改进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要求学校内部能构建出实验、实习、实训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课程体系,制定与规范体系实施的标准、流程,实行综合管理。此外,高校内部应建设保障措施,提高总体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活动的创新性和综合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拥有设计性,以此完成教学的总体需求,在提高学生设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拥有真正的专业知识。教学中可以增加综合性课程作业,构建覆盖交通运输系统、系统规划、组织教学技术以及配送等内容,各教学阶段的课程设计书以及指导书也要依据以上内容确立课程主体,以此改进传统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性教学改革。

(五)要完善学校制度

高校要协调和发展系统的管理体制,根据我国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充分调动学校的活力,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职责,完善学校制度,使政府能统筹规划,构建政府与高校、市场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沟通,推动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院系的管理体系,使教师、学校、企业各司其职。学校内部负责学生的总体调控,调整专业结构,以专业群体划分学院,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让学校拥有办学自主权。

(六)要促进校企合作

将高校内教学理论以及企业中所需要的要求进行实践性融合,让学生拥有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学校要探索并建立实习基地,聘请行业内专家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讲述行业内部操作规定以及操作流程,弥补在学习理论知识上存在的不足。学校也要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内进行参观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实际工作,了解实际工作内容,明确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职责以及如何有序开展工作,为学生毕业后寻找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以外,高校也要积极与开展不同业务的运输企业进行洽谈工作,商量如何合作、怎样开展合作,让学生能了解企业后续发展背景以及行业发展背景,并找到自身存在的兴趣点,从而在未来求职中具有更高的针对性。

(七)要建强师资队伍

学校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推动高水平学校的建立,与大型、中型企业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新形式,建设培养基地,以学校为中心,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活动,完善多方协调机制,使“双师型”教师培训活动能具有高素质的特征。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促进学校内部培养高质量人才手段与方法,加强专业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团队,提高高校内教师的教育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也能提升培养的质量和效率,为高校后续发展提供现实选择。在实际教学活动,学校必须严禁教师闭门造车的问题,及时关注交通运输行业的总体发展情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让教师能深入了解交通运输企业的运行程序,这不仅能增强教师自身综合能力,而且能帮助企业解决可能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保障,从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共赢。也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学校教师,通过视频教学或现场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增强专业技能,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工业,而是要求学生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开阔的视野和多门学科的结合和综合素质。为此,为了培养优秀的运输类专业人才,在优化师资队伍的基础上改进人才培养制度,改革传统课程结构,创新教学方法,让实践教学活动能融合在日常教育中,让教育方法、手段、内容更趋于现代化。

猜你喜欢

专业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