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探究

2021-11-25朱建红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培训

文/朱建红

做好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稳定、事关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广大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息息相关,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前,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紧贴政策导向,创新方式方法,紧紧围绕退役军人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找到高质量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让退役军人积极投入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亟需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江苏省淮安市退役军人事务系统,创新实施“强兵兴业”工程,聚力打造退役军人特色培训平台、就业示范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为核心的“一平台两基地”,打造以“强兵兴业”为核心的工程,在赋能乡村振兴中实现了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

一、退役军人作为重要人力资源投身乡村振兴的时代意义

《退役军人保障法》明确指出,“退役军人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重要力量。”“尊重、关爱退役军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面对退役军人这样重要、宝贵的人力资源,江苏淮安通过开展“强兵兴业”工程,会同组织部门培训、选派优秀退役军人到担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充实农村一线村(社区)干部,鼓励广大退役军人到乡村就业创业,既能拓宽退役军人就业发展的渠道,又能优化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更能为基层党组织建设注入活力,给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引来“源头活水”。

(一)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退役军人工作重要论述的创新之举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工作,作出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特别强调“要关爱退役军人,他们为保家卫国做出了贡献。”2020年2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将乡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其中有7次提到退役军人,可以说这是一份“国字号”的退役军人职业规划,也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规划中重要的一环,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退役军人”这一重要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2021年8月,退役军人事务部等16部门《关于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指出,促进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既是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引导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升,有助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有助于推动乡村国防动员能力进一步强化。开展“强兵兴业”工程,让更多退役军人投身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是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找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力点的现实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相较于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广大退役军人普遍具备政治素养好、执行能力强、作风纪律严、能力素质优等优势,特别是许多退役军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具备先天优势和基础条件,完全能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与此同时,广大退役军人具有敏捷的创新思维,在部队服役期间拥有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人际关系广、发展思路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带领村民增收致富。退役军人具有极强的组织能力,在深化村民自治、推进乡村法治、提升乡村德治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中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0年作为“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实施《退役军人保障法》的第一年,更是我国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起程之年,在这样的背景下找准退役军人融入乡村振兴结合点,开展“强兵兴业”工程,发挥退役军人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正当其时、恰逢其势。

(三)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是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找准服务退役军人在广阔乡村大地建功立业落脚点的全新舞台

从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情况来看,以往在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过程中,受限于城乡发展差别和职业选择需求,往往将目光重点局限在政府安置和企业招聘,而忽视了农村这个就业创业的广阔舞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近些年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组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退役军人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比如,《退役军人保障法》专门将“就业创业”单列出来,明确指出,“各地应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务员职位,面向服现役满五年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招考。”“服现役满五年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可以报考面向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定向考录的职位,同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共享公务员定向考录计划。”“各地应当注重从优秀退役军人中选聘党的基层组织、社区和村专职工作人员。”“国家鼓励退役军人参加稳边固边等边疆建设工作。”再如,《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鼓励退役军人等群体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注重从退役军人等群体中的党员里培养选拔村党组书记,支持退役军人等群体就地就近接受职业高等教育等;《关于促进新时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规定,与条件相符的退役军人和其创办的小微企业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同时根据国家规定享受贷款利息方面的优惠等。这一切都为广大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助力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1]。

二、引导推动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的实践探索

自2020年以来,江苏淮安退役军人事务系统积极探索打造“强兵兴业”工程,找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创业的最佳切入点,大力培养“兵支书”“兵委员”,造就一支引领乡村振兴退役军人“领头雁”“土专家”“田秀才”,聚力助推退役军人赋能乡村振兴,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实现从军营到乡村的华丽转身,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贡献退役军人“兵力量”。

(一)协同发力,全程帮扶,构建助推乡村振兴的“服务链”

淮安充分发挥退役军人事务工作领导小组议事职能,借助“众人划桨”,整合企业商会、社会团体、高校院所、党群组织等多方面力量,集团作战,对各方面资源配置进行优化,进一步激励和引导退役军人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战略中。

一是创业服务多元高效。坚持将退役军人乡村创业指导功能纳入各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专职化、标准化。打造就业创业指导团队,聘请创业优秀的退役军人担任创业团队导师,建立一整套挂钩服务帮带机制,为胸怀创业梦想的退役军人开展创客沙龙、政策辅导等服务,将更加专业、全面的创业服务提供给退役军人,使其更好地参与乡村振兴工作。通过打造101%政务服务团队,成立“强兵兴业”专家智库,常态化开展政策、法律、人才“三送”服务,帮助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把脉问诊、解决问题。

二是就业平台搭建精准。创新打造“政府牵头主导、院校协助办学、企业积极参与”的“政校企”合作平台,在村(社区)一线为退役军人“量体裁衣”,紧贴退役军人就业意愿和淮安地处苏北的实际情况,按照因岗选人、按需开发原则,以镇村为用人主体,统筹开发退役士兵专项公益性岗位。协调组织部、政法委等部门,在选配村级“两委”班子、网格员及其他基层工作人员时按比例分配,面向退役军人定向招录。积极探索政府安置在国有企业的退役士兵在待遇不变的条件下,到农村基层一线工作,服务满3年后定向考录事业编制。

三是配套政策持续跟进。将公安、教育、人社等社会组织、企业以及行政资源等力量整合在一起,在全省率先出台扶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十条意见”。与全市多家银行合力将“金融优待”服务项目推出,针对退役军人,量体裁衣,专门“军功贷”“优抚贷”等二十多个金融产品,设立千万元以上的创业引导资金规模。联合金融、邮政、通信等企业合力推出“强兵兴业”卡、“拥军卡”等服务套餐。成立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联盟,助推会员企业抱团取暖,强强联手,做大做强,更好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鼓励运用“捆绑销售”“公司+农户”等经营模式,引导退役士兵到乡村发展。

(二)精准发力,特色施训,锻造投身乡村振兴的“硬本领”

淮安市围绕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市场需求,围绕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意愿,提前开发岗位,变以往“漫灌式”普惠培训为“滴灌式”精准培训,菜单式、订单化锻造退役军人投身乡村就业创业“硬本领”。自2020年以来,先后把市场需求大、发展远景好、预期见效快,契合苏北乡村实际,市县联动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实现出“校门”就上岗、“毕业”即就业,进一步打通就业创业存在的“梗阻”,加快退役军人从军事技能向职业技能转变、从“战场”转变为“市场”。目前该项培训已被列入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由政府出资补贴费用,旨在打造退役军人专属常态化课堂。

一是紧贴需求“菜单”培养。针对退役军人就业创业需求,市县联动,组织对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实用技术等课程进行开发,培训采取“半天理论授课、半天地头实训”模式,把培训课堂搬进田间地头、大棚温室,邀请农技专家、种田大户现场讲解,传授乡村振兴急需的项目技能,提升了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促进产业发展的本领。近两年,淮安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先后开办各类与农业农村密切相关的培训11期,培训退役军人850余人,带动1500余名退役军人在乡村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

二是推进特色“定向”培养。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需求,结合退役军人就业意向,定期比选、推出特色技能培训班,已开展龙虾烹饪、全域旅游管理、电子商务等12期特色培训,打造就业的“硬核”技能,使退役军人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香饽饽”。如利用“盱眙龙虾”餐饮品牌和“淮味千年”农产品公用地理品牌优势,组织开展龙虾烹饪等特色培训,毕业学员平均就业后每月可以拿到5000元的工资,在培训过程中便全部被预聘完毕。同时,结合退役军人需求和就业灵活性,延伸推出开实体店、网店等课程,实现了“上前一步是大师、退后一步是老板”的良好格局。

三是基地打造“订单”培养。与十多家农业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培训目录中纳入预期见效快、发展远景好、市场需求大,同时与苏北乡村发展相适应的全域旅游、水产养殖、水果栽植、大棚蔬菜、稻虾种养、稻菇轮作等产业项目,由市县一同开展“订单培训”。利用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独特优势,创新打造“强兵兴业”工程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组织退役军人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训,搭建选送退役军人到基层一线成就人生梦想的“快车道”。

(三)梯次发力,典型引领,培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兵矩阵”

扎根乡村振兴大舞台、矢志强村富民当先锋。淮安改变以往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传统思维和视角,从“被动解决就业”转变到“重要人才资源”,高度重视转化退役军人自身的优秀品质,让其转化为建功乡村振兴新战场的重要竞争力,积极拓展退役军人干事创业的有效路径和空间,推动“强兵兴业”工程强力赋能乡村振兴,让广大退役军人真正起到“带动一片、示范一片、稳定一片”的实效,全面形成退役军人“矩阵”效应,真正实现了“梦想有多大,舞台就多大”。

一是打造“兵书记”,培养乡村振兴“领头雁”。针对一批有部队服役经历的村书记成为强村富民典型的示范现象,结合村级“两委”换届,实施村级后备“兵支书”工程,精挑细选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带富能力强、群众信赖信服的优秀退役军人开展培训,结合村(居)“两委”换届担任“兵支书”。目前,淮安有兵支书327人。如淮安市淮阴区在从取得村干部任职资格和村“振兴专干”群体中,培养了解农村工作、致富能力强、党性坚定的优秀退役军人。二是打造“兵委员”,培养基层干部“后备军”。淮安各县区“定制村官”计划中纳入创新实施“兵委员”工程,遴选乡村文化、社会治理、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基层党建等实践锻炼岗位,培养“兵委员”。如淮安区在全区挑选年龄45周岁以下、学历大专以上、在部队立功获奖等100名优秀退役军人进行重点培养,在市委党校开展专业培训,参训退役军人全部纳入村级后备干部管理,换届后全部进入“两委”班子。通过村级“两委”换届,全市1583个村(社区)中,有1279名退役军人“两委”干部,覆盖率超过八成。三是打造“兵明星”,培养强村富民“带头人”。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对优秀“兵支书”风采展进行推送,将“兵支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给予退役军人充分引导和鼓励,让其积极投入到乡村振兴发展中。近年来,淮安先后涌现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於如贵、“全国劳动模范”朱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卢攀峰、全省“百名示范村书记”杨勇等18名优秀“兵书记”,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淮安最美退役军人”、创业老兵典型蔡海林作为一名正团职自主择业干部,放弃在上海大城市优越的生活环境,扎根革命老区盱眙县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所在地,创办的老营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与同样有创业梦想的退役军人一起形成创业团队,苦干实干,带领当地群众一起脱贫攻坚,不仅将企业发展为省级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还通过“公司+农户”这种新型组织形式,推动了附近3个村三百多户村民走上致富幸福路。

三、退役军人作为重要人力资源投身乡村振兴实践探索的思考

近年来,江苏淮安创新实施的“强兵兴业”工程,让退役军人这一重要人力资源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做出了一系列、成系统、可复制的有益探索。但如何做好这篇大文章的“后半篇”,让“淮安做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开花结果”“落地生根”,还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出台更多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文件。为此,结合工作实践中的总结思考,认为还需要从四个层面下功夫、出实招。

(一)畅通融入乡村的发展通道,确保退役军人“下得去”

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必须首先走好“下得去”这步棋,进而让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近年来我国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部分退役军人反映,相较于城市的创业环境,农村还有较大的差距,就算在城市会面临激烈的竞争力,仍会留在城市,除非乡村有更好的平台,才会考虑回到家乡创业。为此,要建立健全机制,切实建立“绿色通道”,加强对退役军人的政策刚性落实,建立激励退伍军人到基层工作的长效机制。提出给予退役军人激励和引导,让其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揽子规范性实施意见,对保障手段、激励措施、奖补标准以及行为界定予以明确,给予政策倾斜、落实政策补贴[2]。

(二)完善乡村发展的政策配套,确保退役军人“干得好”

广大退役军人要在乡村振兴中有所作为,提升乡村发展的本领是关键。经过部队这个大熔炉的长期锻炼,退役军人在意志品质、纪律观念、综合素质、体能技能等具有优秀的素养,是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优势。但也要清醒地看到,许多退役军人在返乡发展中,面对部队环境和地方环境的巨大转变,军事技能转向职业技能的信心落差,不能较快找准定位,融入社会。为此,为让退役军人更好地适应人生的转折,提升“二次起航”的综合素质,建议建立切合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不同层次的培训体系,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示范基地企业等主体加入到退役军人培训中,构建退役军人到农村岗前实习培训平台,实现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乡村振兴需求双向匹配。要积极鼓励引导金融、保险、投资等机构网点进驻基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为退役军人打造专属服务“套餐”,在为退役军人提供教育培训、岗位供给、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中,提升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就业创业成功率。

(三)拓展奋斗人生的干事舞台,确保退役军人“留得住”

从总体看,我国目前仍处于人口由乡村向城镇集中的阶段,特别是城乡之间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等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严重制约了退役军人长期扎根乡村振兴一线的积极性。要让退役军人在乡村振兴中留得住,建议既要在“培”上下功夫,将“兵支书”“兵委员”“兵能人”等在乡发展的退役军人纳入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干部教育培训计划,提升履职能力,在广大乡村进一步夯实党的执政根基;还要在“育”上做功课,坚持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制度供给、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保障,完善退役军人政治、经济、生活等各类激励机制。要站在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乡镇一级专武干部从退役军人中定向招录,村级(两委)干部中由退役军人担任基层民兵骨干,从制度层面固化退役军人融入乡村“新路径”。要持续加大退役军人外出学习培训、创业政策落实、市场信息对接、专业技能指导和司法援助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3]。

(四)形成支持激励的价值认同,确保退役军人“有前景”

吸引广大退役军人主动参与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要让退役军人看到农村发展的广阔前景,认识到农村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常态化联系培养机制,在能力提升、职业规划、创业扶持等方面给予不间断、可持续的关心和支持。探索建设职业通道、建立完善公务员、事业人员常态化定向招录长期在农村一线工作的退役军人制度,增强基层岗位吸引力。要深入挖掘和大力选树乡村振兴一线事业有成的退役军人各类示范典型,营造支持退役军人参与乡村振兴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培训
欢迎订阅《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1CEDIA/CIT培训(北京站)顺利开启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1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九)
CIT培训学院2021线上培训系列报道(八)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会议·培训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