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对策

2021-11-25林凯励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2期
关键词:慢就业就业指导现象

文/林凯励

在毕业生就业制度逐步改革的大环境下,各地高校纷纷针对不同的情况开设了就业辅导课程,并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辅导。但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上仍然存在诸多误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作为高校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问题,从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入手,了解“慢就业”产生的原因,制定出解决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具体策略。

一、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思路的探索

当前,国内的本科院校较重视大学生的就业率以及见习情况,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今后发展,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部分本科院校已经针对毕业年级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这种以课程教学的形式在毕业生中传播就业信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层次以及就业质量,可以为大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建议。针对当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就业迷茫期和“慢就业”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进行如下分析。

“慢就业”现象在当前的大学生就业中日趋普遍,导致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归咎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复杂的环境让大学生感到自己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毕业到就业的转变,这是心理层面的原因;二是鉴于互联网科技时代的到来,就业信息充分流动,让大学生的就业择业机会多了起来,在岗位选择方面就会出现一定问题,这是外界客观因素的原因。高校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了解学生在就业中所遇到的困难,并为学生提供合理的意见及建议,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未来的就业目标,这也是解决目前“慢就业”现象的一种有效策略。结合“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建设现状,各大高校都需要关注当前各个行业发展情况以及多领域的就业前景,适时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样才能够把握各个专业的就业形势,并为学生提供与其所学专业对口的培训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在“慢就业”问题中的作用。这样做的突出优势在于:一方面能够提升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三观”。

从国家当前颁布的各项政策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本科院校的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就业。国家对“双证”制度的重视成为分析“慢就业”现象的一个重点问题。当前,国家已开始实施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证书制度的试点,并在院校与培训机构中设立“双证”制度的相关科目考试与培训课程,让学生们积累更多实用性的技能。各高校以提高就业质量作为基本工作思路,努力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各省市出台的人才优惠政策的影响下,许多高校按照“省外市场广泛扩展,省内市场深耕细分”的思路,在积极向省外输送大量人才的同时,尽力为所在区域发展留住优秀人才。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就业市场主要以信息化为手段,大力推广“互联网+就业”模式,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提出了以“大数据技术”服务为基础,“互联网+就业”“智慧就业”等方式被充分运用。这些有效手段都能很好地促进“慢就业”问题的解决。

二、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不到位,导致学生毕业之后走上岗位的适应期较长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长久以来,汉语言文学被人们赋予美好的想象,承担着社会对“诗与远方”隐秘而遥远的期待。在网上一个“不考虑经济收入,你最想学的专业是什么”的话题下,文学和哲学呼声最高。大部分人向往过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自信洒脱的生活,也有人憧憬“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自由浪漫。许多人认为汉语言文学的课程就是阳春白雪、清风明月。所以,对“慢就业”现象的了解和处理还不够深入,使得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就业适应期相对较长[1],这是大学生就业管理以及见习管理中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二)专业教学过于普遍化或过于技能化

高校在大学生专业教学方面存在着技能化以及理论化的两种倾向,从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能够看出,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更重视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情况,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但大学生就业管理以及见习管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升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教学状况,为今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分析与解决提供合理的依据,同时也为大学生的“慢就业”问题的研究提供可行性的借鉴[2]。

(三)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导致毕业生内心焦躁

“慢就业”一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结合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次创下新高,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二三线城市、中小民营企业的用人需求量也急剧上升。但当前毕业生的入职工资并不理想,导致就业市场与学生的就业目标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从当前就业市场中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可以看出,就业市场出现的矛盾给学生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毕业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毕业生“慢就业”的个性化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征密切相关。与自己父母一辈的毕业生相比,可以看出这几代人差异显著,他们父母那一辈人毕业后,部分单位是包分配的体制,与现在的就业形势截然不同,当前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然后再投入到工作中,这说明当前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因此,这些学生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给自己的心理上留一个缓冲期,这也是当代毕业生的个性化发展的客观表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这样的心理不利于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良好表现。因此,需要注重毕业生个性化发展,只有明确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才能够分析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三、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策略

(一)要依据现实状况谋划好大学生的发展空间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大学生在国内就业与出国就业无明显差异。从每年应届毕业生来的反馈来看,薪酬待遇也是水涨船高。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薪资增长的幅度虽然比不上本科生以及研究生薪资增长的速度,但工资的绝对增长也较为明显,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投入到创新创业中。但是,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依然存在着就业难以及择业难等实际问题。为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为大学生的未来发展谋求更为广阔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高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因为在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毕业生具备了实践能力更容易脱颖而出[3]。

(二)充分发挥激励作用,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根据政策规定,学校可以按照要求为大学生提供创新职业的资金支持,然后在课程教学中大力宣传创新职业的优势,让大学生同时感受到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奖励而产生的满足感。学校对表现优异的大学生提供物质与精神的激励,可以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鞭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保持激情,这也是高校解决“慢就业”问题的一种宣传手段。学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模拟实体公司,让学生通过模拟创业切身感受自己在企业里的表现,从而决定自己所选择的领域及岗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

(三)树立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择业观

学校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的观念与态度,主要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就业观。这一观念能充分匹配大学生的专业以及就业岗位,而且能避免“慢就业”现象的发生,并让大学生在就业之前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其次,高校辅导员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让学生对自身素质、自身专业有着全面以及清晰的理解与认识,积极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为避免“慢就业”的现象出现而提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借鉴。

(四)不断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模式指导

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体现在对学科教学单元的整体设计。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众多高校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体验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模式上的创新能激发学生对“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课程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体验更加多元化的就业形势,并提升学生的就业层次以及就业质量,为今后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发展提供合理化的研究依据[4]。

在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模式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能够考虑学生想法的甚少,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需要结合“慢就业”现象,分析与解决就业模式创新面临的这一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更加多元化的就业形势,尽量避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出现,显著性提升学生对积极就业指导课程的兴趣度。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侧重于就业管理指导课程。从当前“慢就业”现象分析与就业模式创新的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效果一般,单纯凭借“课后布置”作业的方式评定就业指导课程实施效果,对于未来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是不可取的。

(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课程标准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必须不断深化教育与教学的改革,这样才能够在高质量就业背景下实现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具体来说,技术性人才需要先经过职业技能等各项课程的培训,才具备一定的资格参加职业资格等各项考试,所以,深化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技术性人才发展的前提条件。

首先,课程标准设定要符合国家标准,要着眼于企业的流水线以及相关岗位要求。而当前我们需要聚焦企业的生产环境,才能够重构并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并实现资源共享。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进一步加速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证书制度融入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划之中;其次,将职业技能的等级提升到日常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规定的培训内容转化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实现教学标准与技能要求统一,由此可见,重构与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可以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六)提升专业精神,培养具有职业精神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分析发现,本科院校比高职高专院校更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因此,要从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入手,不断提升当前学生的专业技能,实现学生对专业课程、实训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实用课程对证书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以及方式的优化。在专业课程中,融入1+X证书的职业技能课程要求、认证等级的要求、考核内容。因此,只有集中现有的优势资源,才能实现证书职业技能体系的完善化发展。未来的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提升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能力是当前解决“慢就业”问题的实际方案。作为高校教师,要掌握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状况,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正面指导。

四、结语

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慢就业”现象是职业教育中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教师需要把握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从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出发,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当学生遇到有关就业方面的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为学生答疑解惑。文章为此立足于大学生“慢就业”的现象,进一步探讨了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存在的内因,解决“慢就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此外,求职速度的快慢其实并不重要,大学生应强大自己的内心,不再逃避。面对现实,与其拖延进入职场的时间,还不如拿出勇气步入职场,主动迎接挑战,不要因为“慢就业”而蹉跎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毕业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形成相对明确的职业规划,以便以后的发展更加顺利,这也是解决“慢就业”现象和培养人才的一个基础条件。

猜你喜欢

慢就业就业指导现象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警惕“慢就业”变身“懒就业”
猜谜语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