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背景下新闻发言人制度研究

2021-11-24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内容用户信息

刘 鑫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33)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5G、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数字化能力不断提升,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自媒体产业也呈现井喷式增长。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底,我国新建5G基站超60万个,全部已开通5G基站超过71.8万个,5G基础设施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及重点县市,同时移动互联网用户多达13.5亿。[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不仅带来网速的提升,同时也推动流量单位成本下降,“提速降费”让视频服务类APP的用户量和活跃度不断增加。

自媒体APP是互联网人与人交流的社交软件和平台,作者和用户都有自主的话语权,每个人的身份、目的、诉求却又各不相同。在一些敏感问题上,有些用户积极讨论参与互动,有些用户单纯围观,也有些用户借此到达自己的利益需求,这部分用户捕风捉影,使网络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特点

自媒体的兴起和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很多自媒体软件通过各自的技术手段占领用户群,通过研究传播方法、功能使用、个人使用习惯等信息,逐渐改变用户使用习惯,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海量信息覆盖传统媒体

传统的新闻传播由报纸、电视、广播构成,其特点是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板块发布相对固定的内容。电视台及广播电台每天基本只有30分的新闻类节目,各大报纸发布的内容量受时间和版面的限制,内容容量固定,且不能将突发事件的内容第一时间呈现出来,造成信息堵塞,不能更及时地发挥舆论引导的作用。目前,自媒体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工具的数字力量蓬勃发展,各类信息通过数以亿计的自媒体人通过自媒体平台24小时不间断发布,形成了海量的以图片、文字、音频、短视频的信息平台,这是传统媒体所无法做到。自媒体平台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连续衔接性强,是吸引受众的重要基础。

2.技术推送——“算法”

自媒体成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就是网络技术,各个自媒体平台通过自己技术团队运用技术“算法”分类信息,分类受众群体,把二者有效联系,通过跨越传统传播方式的技术革命,把受众“喜欢”的内容和相关的上下游内容通过技术手段推送给群体。“算法”最早是为商业类型网站服务(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客户只要安装了相关软件,就会隐藏式强制获取使用人的个人信息;更有甚者,在你没有使用该软件期间,也会监听使用人日常聊天内容,根据你聊天内容和购买及浏览信息推送给使用人相关商品。自媒体兴起后也借鉴了这一技术手段推广相关联内容,筛选并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不仅提高了信息分发的效率,也呈现出分众化的特点。同时,自媒体平台通过该项技术达到了扩大影响、延长使用时间、普及推广的目的。不同的人打开同一个软件,看到的内容是不同的,这就是“算法”技术。

3.“去中心”自我设置

“去中心”是与“算法”相伴共生的另一用户选择的功能。自媒体时代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权,不再以“灌输”方式接收信息流,而是通过软件提供的功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这种逆向的脱离传统传播方式的“去中心”化,受到广大用户的推崇。通过选择权,把不喜欢的内容忽略掉,甚至也可以把“算法”屏蔽,活在自己是“社交圈”内,也可能屏蔽一切信息,变成“社交孤僻”。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己“去中心”的想法和观点,同时也能通过平台转发和评论功能与陌生人交流,用户设置的议题在不同平台不同群体之间讨论传播,形成一个话题,一种思想,当该话题积攒的能量到达峰值时,就能引起全网的重视和关注,引起传统媒体的重视。

4.主题权下放

自媒体环境下,平台和作者为了抢占头条位置,提高时效性,降低核实成本,作品往往缺乏事实依据,这是自媒体的一个众所周知的缺点。很多自媒体平台没有充分的审核机制和审核人员,只能由作品传播发酵,直到得到传统的主流媒体关注核实,才加以处理。主题权下放是自媒体的一个特色,优点是内容更加贴近公众的思想,真实地体现基层百姓的生活和想法;弊端是受管制约束弱,给有用心的作者有可乘之机,发布不实言论,造成社会恐慌,激化矛盾。由此可见,伴随各种网络技术的进步,自媒体通过技术手段控制的内容传播方式和方法愈发难以控制。

二、自媒体行业中存在的问题

1.虚假内容伴生,混淆视听

自媒体创作者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作品,很多作品掺杂着部分虚假内容。微博、微信、QQ和短视频APP等社交软件和自媒体平台拥有大量的作者和用户,部分作者为了博取眼球,增加流量,主观臆造、捏造事实,助推谣言升级。读者通过评论跟帖点评等方式,助推事件升级,甚至用大量的“事实”佐证谣言的真实性。

2.庸俗和网暴作品盛行

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传播者,很多人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和媒体工作教育,作者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庸俗内容和网暴事件频发,降低了自媒体作品的品质。快餐式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导致传播内容庸俗是必然的,同平台不同层次的作者,基于学历、阅历、分析力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会有不同角度和观点,更不用说自媒体平台数量众多,庸俗作品层出不穷,攀比、拜金、炫富、网暴事件频频出现。

3.法律意识淡薄,侵权问题激增

自媒体除了公司经营的账号外,绝大多数自媒体人法律常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这也是自媒体内容出现问题的原因,抄袭、炒作等问题频出。2019年“冯提莫侵权”事件,大家一定以为冯提莫是主要的责任者,结果却是斗鱼赔钱,缘由是冯提莫于2000年2月份在直播间播放了张超的歌曲《恋人心》,并且将直播过程做成了1分多钟的小视频发布到了平台上,因为该歌曲版权属于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所以才会出现音著协将斗鱼告上法庭的事件。

三、建立完备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自媒体新业态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增加了公共危机事件,加快了信息的公开概率和传播速度。以利益为驱动的部分网民,为增加点击率和曝光量,歪曲事实,断章取义,臆断遐想,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发布的不实和没有根据的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作品,导致虚假事件过度发酵,造成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心理和混乱的认知。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还原事件真相,保障公众在此类事件发生时的知情权,遏制各类不实信息进一步扩散和蔓延,消除公众疑虑和焦虑,进一步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消除自媒体作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危机。

1.建立新闻发言人“办公室”

目前,通过自媒体发布的信息数量越来越多,公共事件的种类和性质也千差万别,涵盖的知识领域千奇百怪,新闻发言人要从纷繁芜杂的信息中发现、分析、整理、提取出重要的信息,不是一个个体能够完成的,需要一个团队的支撑和分工协作,这需要设立专门的新闻发言人“办公室”,协调和沟通相关的部门。同时,“办公室”成员的知识结构应是多专业、多领域、多层级的,成员也要有媒体工作背景或相关工作经验。通过团队的协作才能确保新闻发布的严谨、高效、专业。

2.设立专职新闻发言人

2016年,中办、国办联合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提出主要负责领导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2]目前,绝大多数新闻发言人都是兼职,中央层面多为办公厅、宣传部、政策研究部门的厅局级领导;省、市级多为秘书长、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办公厅主任等。[3]新闻发言人多是他们的兼职工作,不会把主要精力投入其中,工作没有连贯性,达不到传播效果。迄今为止,中国新闻发言人还未进入到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正式职业名称序列。新闻发言人目前只是一项工作,还不是一种职业,更缺乏系统的制度保障。

3.建立健全完备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制度

1983年,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其中要求“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新闻发布会,让新闻发布会成为外宣工作的新常态、新惯例”。2012年,国新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的意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把对新闻发言人系统化、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作为加强和改进新闻发布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同年,国新办联合中央党校和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了全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并将其作为新任政府新闻发言人岗前培训的固定平台。目前,政府的新闻发言人培训工作能够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但是常态化却不够。各地区各部门的培训工作差异化比较大,对自媒体时代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新闻发言人培训尚需加强。

4.充分授予权力

虽然各级政府按照相关制度和规定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和制定了相关制度,但在工作中的安排多半为副职兼任,职级上的差别决定了新闻发言人在发言时的顾虑较多。新闻发言人接收信息的渠道也不畅通,在重大事件上,新闻发言人得到信息也仅是结果性的,对事件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新闻发言人可能无法参加新闻发布会前的重大决策会议,信息堵塞是授权不足的结果。充分授权给新闻发言人,才能第一时间回应网络事件,有效应对网络舆论压力,提前化解矛盾在评论区。

四、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新闻发言人已经不是一个具体个体,而是在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保障下,由一个团队或是多个机构支撑起新闻发布体系。在大众视野下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舆论事件的裁判,在日渐公开透明的社会环境中架起政府与公众的桥梁,担负起新闻发布、舆论引导、政务公开、危机公关等多种职能。

猜你喜欢

内容用户信息
基于用户和电路的攻击识别方法
2021少儿出版用户触达能力指数
信用卡资深用户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健康信息
健康信息(九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