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背景下关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

2021-11-24李娅蕾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青少年疫情

李娅蕾

(湖北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62)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优良传统。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1]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斗争是党带领全体人民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使民族精神得以彰显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明确指出:“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2]如何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关键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对于凝聚全民力量、加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及坚守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环境的辩证分析

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其特殊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党和国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救亡图存的实践中;解放战争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体现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运动中;新中国成立初期,爱国主义教育强调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体现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中;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爱国主义教育也与时俱进,但仍坚持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的本质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题。在疫情防控形势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内容发生变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要求。

(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环境的新变化

1.抗疫,为爱国主义教育增添新内容

疫情之下,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巨大威胁,对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提出要求:必须建立起有保障的社会制度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人民的医疗、基本生活等得到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许多国家一些形同虚设的社会制度,也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导致国家动荡不安。尽管疫情使许多国家面临重重危机,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多数国家选择联手抗疫,加大医学研究上的交流,致力于为全球人类医疗做贡献。中国勇担使命,秉持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合作共赢”理念,为许多国家提供医疗设备和物资,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疫情对国内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也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中国经济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步入新阶段,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在稳中求好中得以支撑。

2.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

随着社交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的重要阵地。这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开展环境的主要变化之一,这一变化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更加突显。当代青少年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沟通交流的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而发生变化。爱国主义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就要拓展线上领域,构建网上网下协同开展的教育体系。疫情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国主义教育网上领域拓展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在疫情反复蔓延及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亟须完善和发展。

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面临着网络环境的复杂情况。网络大环境里充斥着各种好坏难辨的观念和思想,特别在“后真相时代”[3],网民以情感和个人价值至上导致舆情爆发后形成“市场幻象”。在“快餐信息”充斥网络的今天,人们往往会被感性迷惑,而缺失了“拨开迷雾求真相”的实事求是的理性精神,这对青少年占大部分的网民群体做出正确判断产生影响。此外,面对国外意识形态向我国青少年的渗透,我们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在疫情席卷全球的大环境下,一些人试图引导思想观念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走上“崇洋媚外”的歪路,妄想破坏中华民族强大的内聚力。党和国家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不仅要加强网络监管,更关键的是继续发展先进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让青少年看到祖国的强大,坚定地相信祖国、拥护社会主义。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环境基本稳定

1.国际基本势力稳定

疫情并没有改变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和平”与“发展”仍然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股力量组成的基本格局。即使疫情对美国的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带来了令人瞠目的巨额损失,美国仍然在国际舞台上居于霸主地位。我国的外交政策不变,我国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始终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一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持互帮互助的“共赢”策略。

2.国内大情况稳定

疫情下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变;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性质没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没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也没变。

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是要培养拥护党、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时代新人。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辩证分析

我们无法阻止历史不断向前,这就需要我们因时而变,用好历史和现实两本教科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党领导人民秩序井然地开展抗疫工作,向世界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中国在抗击疫情中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例子,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因时而变提供了新鲜血液。

(一)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新鲜血液

1.党员干部不怕牺牲,“冲锋抗疫一线”,为青少年树立了良好的模范榜样

这场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能否取得胜利,是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重大考验。在党中央的号召下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出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党的初心和使命在抗疫中得以践行。“不计报酬、无论生死”,这是共产党员赤诚的誓言。疫情防控中,党和国家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强调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始终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爱国主义融入党员干部抗击疫情的实践,让青少年感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力量。

2.疫情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比较中凸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疫情防控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华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越是经历重大磨难,越要用爱国主义的信念武装青少年,指引他们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优势,全党上下在疫情防控中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心向一处去,“全国上下一盘棋”,党中央的命令一发布,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和落实,形成自上而下信息传递的快速通道。密切联系群众是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实实在在把人民的利益和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这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制度优势。相比之下,西方一些国家在疫情防控中消极应对,全国上下一盘散沙,他们既缺少像中国共产党这样的强有力的领导队伍,又缺少积极拥护党的决策和领导的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最终导致了疫情局势的不可控。

中国取得的如此抗疫成绩是教育青少年的最好材料,疫情使青少年乃至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更加有自信、有底气。

(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基本遵循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之中。首先,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铸就伟大梦想。”其次,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后,坚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抗疫战场上涌现的英勇身影,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敢于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担当,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全国人民拥有同样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目标,中国才能在国际舞台发挥出大国力量和其独有的民族向心力。

三、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辩证分析

(一)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

1.在“全方位多样化”中寻求新路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逐个突破。首先,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体验性,要把枯燥无聊的理论知识同生活中的典型事例相结合,使之更多地与日常生活相融合。其次,要更加注重理性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热情和跟风当中,要将“一时冲动”变为“细水长流”。再次,要由外而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有灌输,还要注重唤醒青少年的潜能和自我认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最后,要强化个性化的教育。针对当前爱国主义开展的种种问题,以及在不同受众和领域中遇到的困难,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争取逐个突破。另外,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坚持历史和现实一脉相承。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性要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对青少年进行党史、新中国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教育,让青少年体悟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可离分。

(2)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相结合。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网络原住民”,网课在疫情期间慢慢走入人们的视野,这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从以线下开展为主转变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教育对学生自觉性要求更高,枯燥无聊的教育内容必定不能吸引多数学生的眼球,这要求爱国主义教育要贯彻到网络环境的各个环节,不仅要上好思政网课,还要课上课下相呼应,让爱国主义教育时时刻刻都体现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当中。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内容,因此也应当上好线上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求,“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4]。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不能只注重理论而回避现实,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无疑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在“包容尊重”中占领阵地

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是爱国主义占领舆论主阵地、充盈网络空间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上思想舆论领域大致有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红色地带是我们的主阵地,一定要守住;黑色地带主要是负面的东西,要敢于亮剑,大大压缩其地盘;灰色地带我们要大张旗鼓地争取,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5]如何守住红色地带?要做大做强。要巩固网络领域里有利于爱国主义弘扬的内容,创新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增强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基于网络信息的庞杂性、更新快等特点,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话语表达富有魅力,必须把“好的话语内容与好的话语表达”相结合。如何压缩黑色地带?要见招拆招。首先,由于大数据的算法造成的信息局限性使青少年的视野变得狭窄,对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多样化、丰富化,以各种形式融会贯通到各个方面。其次,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网络上国内国际信息混杂,针对一些包装过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渗透,青少年要擦亮眼睛,有辨别判断的能力。再次,由于网络上言论发表的不受控制,再加上网络市场的逐利性,总存在部分人为赚取流量、博取眼球发表一些恶意的主观臆测的言论而不计后果。新时代的青年在网上“冲浪”必须时刻保持清醒,提高警惕。最后,网络舆论的良好生态主要依靠党的领导,中央为治理网络环境也出台了相应的战略纲要,确立起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框架。如何争取灰色地带?要先占先为。发挥主流媒体的顶梁柱作用,坚持掌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良好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要在包容中占领主阵地,在尊重中掌握话语权。

3.在“辨别抵制错误思潮”中理清障碍

面对错误思潮,青少年要能辨别、敢抵制。根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的研究,近一年来,国内普遍关注并产生了深刻现实影响的十个社会思潮分别为:民粹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消费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这些社会思潮借助全球化和互联网快速传播,往往在一些重大突发的公共事件之后,假借以“恶搞”等形式,掀起舆论的浪潮。这些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领域和途径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如今它们往往通过隐性手段首先在社会较底层的民众当中通过微博、微信等大众平台传播。对于鱼龙混杂的学说和思潮,爱国主义教育应见招拆招,堵死错误思潮对我国青少年的渗透之路,让它们无路可走。疫情下,错误的社会思潮甚嚣尘上,西方一些国家否定中国共产党所做的贡献、否定中国在世界疫情防控之中的付出,对此,青少年应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至死不渝地相信党和国家,对一切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错误言论和思想坚决抵制、敢于揭露举报。

(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要求的落脚点

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在开展过程中要用好抗疫的典型案例、讲好中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体会党强大的协调各方、团结一切的能力;其次,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些都是党的思想结晶,是经历了一次次实践检验的真理。新时代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底气、有生气,要求青少年树立牢固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认真领会,学熟学透,并最终外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切实行动,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的,事物是在变化中前进和发展的。辩证法认为,变即永恒的不变,事物本质即内在规定性是长期稳定、不变,这启示疫情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发现新问题,也要坚持基本遵循,既要看到变化,也要坚守不变,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既不忘其初心和使命,又能结合时代特点,紧跟时代脚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担当的有为青年。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青少年疫情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战疫情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青少年生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青少年发明家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