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一根本三基本”构建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1-11-24高兴伟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政治

高兴伟 毛 毳

(辽宁大学 辽宁 辽阳 11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构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就是要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等于一体,是一种从全局上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也是一种从根本上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高校只有做到“无时不思政、无处不思政、无人不思政”,才能真正落实“大思政”理念。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为根本,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根本作用;以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为基本,发挥课程、管理和服务主阵地的基本作用,形成“一根本三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格局。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根本作用

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作用。思政课要从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视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从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实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打造精品课堂,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党管思政课,以及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办好思政课,关键在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先后召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思政课建设并发表重要讲话。思政课要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这个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上发挥主渠道作用。其次,思政课要有一批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1],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水平,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是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不竭动力;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真正热爱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三是要有扎实的知识,只有具备扎实的学识,才能在传播知识时得心应手,达到“授之以渔”的目标;四是要有仁爱之心,有仁爱之心的教育才是有温度的教育,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2]最后,要推动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提出的思政课长期以来形成的宝贵经验:既要政治上的清醒又要理论上的坚定;既要价值上引导又要知识上传授;既要讲清楚正确观点又要直面抨击错误思潮;既要重视理论性又要重视实践性;既要坚持同一性又要坚持个体性;既要教师“教好”又要学生“学好”;既要坚持理论灌输又要坚持知识启发;既要坚持主渠道作用又要坚持主阵地作业。[3]以上八个方面的宝贵经验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只有打好组合拳,才能讲好思政课。”[4]

二、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作用

“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促使课程思政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5]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既要做好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又要做好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生活中的“盐”,光吃盐是难以下咽的,要做到把盐融进菜里。要科学构建“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比如艺术类课程可以从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等方面来挖掘;医学类课程可以从珍爱生命、救死扶伤、仁心仁术等方面来挖掘;理工类课程可以从科学思维、科技报国、工匠精神等方面来挖掘。实践性课程是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知识要取之于课堂,用之于社会实践。认识的真理性最终要到实践中去检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无论是专业课、实践课,还是其他课程,都要围绕“大思政”格局,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实现课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作用,要重点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首先,要解决好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分配。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任务较重,要合理规划课程思政内容,结合时政热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其次,要提高授课教师队伍的思想素养。课程思政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传道授业与学生的接纳认同感。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课程思政要求授课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社会、历史、文化、时政热点等思政元素对接。再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爱”源于高尚的师德,“爱”意味着无私的奉献。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程思政的关键。最后,要有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与规划。自课程思政提出到现在,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授课教师积极实践课程思政模式,但对具体学科来说,还是缺乏课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和规划。

三、发挥管理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作用

管理思政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解决高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管理思政是指通过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各项管理活动,利用教职员工、规章制度、校园环境等资源,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律自强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从而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可持续性的深远影响,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科学的管理能够对广大师生进行积极引导,让管理更好体现关怀温度、德育深度和育人高度,持续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一,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目前,由于一些高校对管理育人内涵认识不清,导致高校在开展管理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对“管理思政”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管理对高校的稳定、发展及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的管理要想达到思政的目的,真正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甚至个别管理部门和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自己关系不大,是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他们只要履行岗位职责就可以了,而没有考虑到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一些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不恰当的管理方式及管理行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消极影响。“育有德之才”是学校管理思政的根本,要充分利用管理这个重要资源,促进高校管理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发挥其基本作用。

第二,管理思政对课程思政和服务思政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课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课程和服务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对课程思政和服务思政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推动二者与思政课形成合力,引导二者向纵深和可持续化方向发展,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管理不仅包括学生的自我管理,而且还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学校的一切管理。因此,管理思政通过管理自身、管理环境、规章制度对学生产生间接影响,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是不可忽视的。

第三,完善管理思政的实践路径。首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把严格管理和对学生的爱结合起来,强化科学管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发挥管理环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管理育人全过程。其次,要形成管理思政的合力。管理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以大学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逐步形成教授治学,师生员工民主管理的治理体系框架,不断提升高等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管理工作的重心切实落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上来。

四、发挥服务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作用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各服务部门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完善构建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服务思政则是通过挖掘高校服务部门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提供服务产品、服务环境与服务过程中与大学生交往互动,并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学校服务部门(其实管理也是服务)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意味着服务思政和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管理思政具有同样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服务思政的主体、时间及过程等方面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完善“大思政”格局。

第一,完善协同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多元主体从全过程展开全方位的协同育人。首先,从服务主体上分析,高校的服务部门人数众多而且部门齐全,服务于学生的各个方面,且各个服务部门与教学部门、科研部门、管理部门等协同配合,与学生的联系较为密切,能够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现实存在的各方面问题,能在与学生的日常互动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从服务过程上分析,高校服务部门的服务不是存在于某一时刻或某一阶段,而是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甚至会对毕业生的工作、思想状况进行追踪访查,时刻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进程。最后,从服务内容上分析,服务思政配合教学、管理等环节,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能够真正实现“三全育人”的体制机制的完善。

第二,构建和谐完善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后勤等服务部门通过密切的配合,积极为学生办实事、解难事,服务于学生,为学校开展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质保证、服务支持,有效推进协同育人机制的开展和实施,推动“大思政”局面更好地发展。大学生课余时间大都于餐饮、宿舍、校园活动及图书馆等后勤服务领域中度过,因此完善服务部门的育人环境和能力,可有效避免由于节假日或课余时间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而出现“5+0=0”的现象,使服务思政与课程思政、管理思政及思政课程密切衔接,完善“大思政”格局。

第三,强化服务思政的有效途径。服务思政协同管理、教学等环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教育及服务学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当前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服务者的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不明确,思想政治素质有待提高,对于本部门工作的胜任力不足,对于服务思政的育人功能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强化服务思政的顶层设计。高校党委要以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加强领导,对后勤等服务部门为什么服务、为谁服务,怎么服务等服务理念有明确认识,并切实落到服务的行动中,彰显服务部门的育人功能。其次,在人员的招聘上要考察服务者的思想政治素养及胜任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人员对于服务育人的内心认同。最后,对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岗前培训。俗话说“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因此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组织文化素质、服务技能及职业素养的培训,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养、言传能力强、立德树人意识好的服务思政从业人员,以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服务。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