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义利观当代教育价值研究

2021-11-24梁天玉张胜旺

现代交际 2021年22期
关键词:义利义利观孟子

梁天玉 张胜旺

(中北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义”“利”观念一直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也十分契合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正确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是千百年来思想家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课题。在当今这个多元化思潮交织而兴的新时代,各种价值观念对人们或多或少都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探究先秦儒家义利观能够增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传承,使当代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创新。

一、义和利的内涵

1.义的含义

义,简单理解为道义、义气、仁义等。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他将“义”看作人的适当、合适的行为,孔子所讲之义涵盖了君子应有的方式,不仅包括道德规范,还包括道德修养,只有公正无私,内心正义,才能处理好事物之间的关系。正如孟子所说:“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所讲的“义”是指人们应该走的正确的道路,这也继承了孔子所讲的义是适宜的行为方式。

2.利的含义

利,简单理解为功利、利益等。

先秦儒家认为利首先有着基础的物质保障这层含义,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在孔子看来,金钱与富贵都是人们的正常欲望,他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人们去追求合理的物质利益。[1]孟子强调:“明君治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他认为对百姓来说,首先要保障个人的基本物质利益才能谈治国之事。另一层含义是个人私利,孔子提出“君子不食奸,不受乱,不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盖不义,不犯非礼”。他认为君子不应该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就做出违背礼的事情,但他并不反对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认为人有私利是合理的。荀子也认为追求一己私利是合乎情理的,是无可厚非的,但追求私利的前提是一定要符合“义”。

二、先秦儒家义利观的主要内容

1.孔子的义利观——义以为上,重义轻利

孔子认为,义是人的立身的根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明白的是大义,而小人明白的是小利。君子和小人的价值观念不同,君子凡事能够符合“义”的标准,而小人只会唯利是从,君子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个有着高尚品质的人,在面对道义与利益的选择时,必定能够用最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必要的时候能够牺牲自己的一切来换取道义,这就是孔子强调的“君子喻于义”。孔子强调君子要以义为重,精神世界的需要远比物质需要重要得多,这是孔子对待义和利的态度。

虽然孔子罕言“利”,但并不代表其不言,他并不反对百姓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反而他还十分重视百姓的利益。[2]《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孔子认为人们对于私利的追求,大部分出自人的本性,同时他尊重用一切合理的手段取得的利,对“利”的索取要通过正规的途径,并取之有度、取之有节。他的“利”是建立在重义的基础上的,如果偏离“义”,人们就会陷入“利”中无法自拔。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还提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体现了他对崇高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重义轻利思想的最高体现。

2.孟子的义利观——舍生取义、去利怀义

孟子主张君王要为百姓谋利,这种天下大利即是“义”。当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答道:“王何必言利,亦有仁而已矣。”孟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是仁义,他强调凡事不能只考虑利而不讲求义,若是一味追求利,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统治者只有心怀仁义、兼济天下,才能使百姓生活幸福康乐。

孟子指出在面对义利严重冲突时要“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他看来道义高于一切,“义”的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当义与利相矛盾、相冲突时,为了维护“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孟子指出追求道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高体现。同时,孟子也认识到了物质基础与道德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当人们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都满足不了,怎么能和百姓谈论精神世界的需求呢?正如孟子所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孟子并不反对百姓追求合理的个人私利,还肯定了正当私利存在的合理性。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由富足的物质基础决定的,这也是人们道德水平提高的前提和条件。只有将“义”作为自身内在的价值品质,才能够在面对各种诱惑坚守住自己的底线,以实现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3.荀子的义利观——先义后利、义利并举

荀子的义利观吸收和继承了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思想,还借鉴了其他学派中合理有益的成分。首先,荀子在人性论的基础上,强调义与利都是人的本性,欲利是人生来就有的,进而阐释“义利并举”的主张。他说:“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君子和小人都有着好利恶害的本性,都对“义”和“利”有着一定的需求。

其次,他还提出“先义后利”的思想。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荀子认为“义”和“利”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人们不仅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义”,还要兼顾物质方面的“利”。但如果使利欲超过了好义,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如果使好义超过了利欲,国家才会繁荣稳定,因此只能通过调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平衡。荀子认为拥有追求“利”的权利,这是人的本性所驱使的,但在面对“好义”和“欲利”时,要有一定的权衡,不能只考虑个人私利,而应当将“欲利”置于“好义”之下。要以义制利,用礼义来克制人们的私欲之心,这样才会使国家安定,百姓安宁。

三、先秦儒家义利观的教育价值

1.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中国传统义利观思想中的“舍生取义”“义以为上”等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彰显了其文化价值。将先秦儒家义利观用以处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先秦儒家义利观大多将国家利益视为公利和大义,将百姓自身的利益视为私利,但是公利与私利并不是处于完全对立的状态。当今社会也存在着许多公利与私利相冲突相矛盾的时候,但是仍然还是要将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前,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忽略个人利益。孔孟荀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合理的个人私利,只有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国家才会安定繁荣。历史上许多革命先辈在面对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利益,用行动诠释了舍生取义。一旦将个人利益永远放在首位,贪污腐败、见利忘义等现象就会层出不穷,国家就会陷入混乱之中。无论何时、何地,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总会有发生矛盾的时候,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也要做到“义以为上”,甚至“舍生取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先秦儒家义利观的内容,使广大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义利观念,行为合乎“义”的标准,努力做到义与利的统一,并以自身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

2.有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义利之辨是千百年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传统儒家义利观中的基本内容,辨明义利关系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大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着十分完备的个人修养理论体系,从孔子所谈的“人无信不立”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乎都体现出要将个人品德修养当作国家和谐稳定的首要条件,义利观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内容。[3]在《论语》昭示的儒家思想中,“义”被视为规范思想及言行的行为规范和行事原则,也是“孔孟之道”思想的具体体现。[4]先秦儒家义利观中的大部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相契合,二者都强调重视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道德培养问题。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义”与“利”的价值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价值选择和道德行为。

先秦儒家义利观中包含着对义利关系的科学合理的解释,为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参考。将儒家义利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其理论融入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以多种形式体现在课堂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使大学生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严格要求自身的道德行为,在面对社会中的不良因素的诱惑时可以明辨是非。先秦儒家义利观中“先义后利”“见利思义”等思想在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厘清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首先,有利于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导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促使人们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拥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最终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先秦儒家义利观中“义以为上”“公利为先”等观点对人的道德行为、思想观念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二者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因此将先秦儒家义利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义利观,促使其能以合理合法的方式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能兼顾公平正义。这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又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资源。“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提出的划分君子与小人的道德标准,要求人们坚守“义”,养成崇义的良好品质,提升个人品德,塑造理想人格,也为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义利观中还蕴含了有关和谐人际关系的丰富思想,儒家强调“仁”“义”,二者相互贯通,用“仁”“义”来调节人们的交往行为,能够减少在交往时产生的利益冲突。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利益冲突时有发生,若没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就会导致矛盾愈演愈烈。而儒家义利观思想能够为处理各种利益冲突提供思想指导,培育大学生“仁义”的思想观念,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先秦儒家义利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硕的文化底蕴和思想资源,推动先秦儒家义利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会贯通。

最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先秦儒家义利观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教化民众的作用,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策略,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先秦儒家义利观以满足对义的遵循和对利的扬弃,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也启示我们也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寻找义利之间的平衡,要使传统儒家义利观的内容适应当代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对其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满足育人要求的同时还要注重教育教学的方法创新,树立科学合理的培育理念,实现先秦儒家义利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不断趋于完善。

四、结语

义利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仅是我们用来区分善恶的尺度,也是我们调节社会中各种利益冲突的准绳。其中“义以为上”“舍生取义”等思想对大学生塑造理想人格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还是要辩证地看待先秦儒家义利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其核心思想能够与当代社会潮流相适应,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义利观,践行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规范,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进步。

猜你喜欢

义利义利观孟子
北京义利经典味道百年情
面包老炮儿
真假学术视角下大学生义利观的研究
论“正确义利观”的当代价值
磨刀不误砍柴工
现代企业管理的“义利”之道
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探讨
义利“新生”?
近代绅商阶层产生的文化渊源